APP下载

小议《分子和原子》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攻克

2020-10-21骆梅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30期
关键词:微观宏观原子

骆梅

摘  要: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一 《分子和原子》的内容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该节内容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但是学生对物质粒子性的认识决定着后面学习的成败;并且本节课也是使学生把物质的变化和分类等宏观概念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是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分子;原子;微观;宏观;兴趣

本课题由于涉及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所以如何构建知识结构?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我在设计这一个课题的初衷。

一、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开好头

我在课题开始之前往自己身上喷了花露水,学生顿时惊呆了,这个老师在干什么?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开始我们的课题。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从而激发他们主动积极学习的兴趣。随后发问:大家闻到了什么?为什么我的花露水喷在我自己身上而你们会闻到呢?瞬间学生学习的兴趣会被调动起来。接着以生活中的例子: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蔗糖溶解等引发学生思考,我始终相信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个时候在顺便跟学生提“微观”和“宏观”两个概念让然他们先从字面意思理解,“微”就是小“宏”就是大。

学生在生物和物理的学习中,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也掌握了些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加之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了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经验,这都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知识支持。另外,八年级学生智力水平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的时期,认知能力和水平都比较高。这为本课题的学习也提供了智力支持。虽然如此,这节课的知识毕竟很抽象,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都很弱的现象。

二、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形成物质“微观”认识

1、教学过程中,例举生活中的事例: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走过花园闻到花香、糖块放到水中会逐渐消失,而水会变甜、湿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走过加油站会闻到很难闻的汽油味等等现象均可以用分子与原子的知识来解释,从而引出课题,并利用课本实验“品红的扩散”和课本“苯分子 硅原子”的图片,进一步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观存在的。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帮助学生完善对微粒特征的认识,同时发现新的问题,激发新的求知欲望。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在头脑中已有的生物微观经验,帮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形成物质微观构成的认识。

2、通过介绍科学家们对分子、原子的探究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对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为探究微粒特征作准备。通过名人介绍和高科技的展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根据细胞吸水胀破、滴水穿石、戒指变薄,铁犁磨损等现象,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类似现象,让学生猜想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特征。因为细胞是学生通过显微镜亲眼观察到的,所以学生对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微观认识比较透彻。利用类比的方式,学生很容易形成物质也可能是由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构成的猜想,并且对这种猜想的真实性抱有很大信心。

三、实验生活化、趣味化,使学生参与到其中

在化学实验设计时,我努力将一些学术味过重的化学实验变成趣味性实验,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喜欢化学,亲近化学。

运用生活中的物品设计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身边许多不经意留心的现象,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启发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微粒的真实存在性。在分子运动受温度影响这个问题上我让学生在装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烧杯中分别滴一滴红墨水,看哪个烧杯变红的快,由此得出分子的运动受温度影响的结论。在分子间隔这个问题上我让学生在装满了豌豆的烧杯里加盐,加满了盐再加水。通过实验学生看到盐会顺着豌豆的缝隙漏下去,装满了盐后水又顺着缝隙漏下去,这时马上提出微粒间的间隔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然后再用注射器注水和空气让学生自己感觉哪个更容易推,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实验学生感觉整个课堂很轻松也更容易接受。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发挥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利用多媒体将文字、图像、色彩、声、乐融合在一起,直观形象,新颖生动,以达到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进行多样化刺激和诱导,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可以给学生勾画一个多姿多彩的视觉环境,是实现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优化的通道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欢快气氛中思维高度活跃,发挥出他们潜在的主动性,学生在环环紧扣的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积极思维,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和探索热情,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增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运用动画模拟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模拟氨分子运动到酚酞中的过程让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到能闻到花香的原因及酚酞变红的原因,认识到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又如我在讲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时播放水分子的自述的动画:“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咧。”这时我再适当地运用列数字和类比说明的方法以及形象的比喻加深学生对微粒体积小、质量小的认识。将枯燥的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本是一节很枯燥的课在多媒体手段的帮助下也变得丰富多彩了。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化小为大、化微观为宏观、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等方法来表现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顺利完成认知目标的实现。

结束语

这节课我通过利用学生在头脑中已有的生物微观经验,帮助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形成物质微观构成的认识;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识微粒的特征;通过教师课堂引导和介绍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的方法,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自己动手、自主探究、自主评价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整理生活中现象、提炼微粒特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然,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书本上的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加深对类推法、类比法、归纳法等科学方法的理解,这些学法上的指导必将对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关于《分子和原子》一课的教学探究  吕文娜  河北衡水

[2]  攻克《分子、原子》的重点与难点  刘建立  新疆霍城

[3]  九年级义务教科书《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

[4]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微观宏观原子
我国宏观杠杆率的结构性特征
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原子究竟有多小?
原子可以结合吗?
带你认识原子
基于微观公平的现代中小学校内部制度与文化建构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宏观把控”和“微观处理”——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为例
微观看世界
组成与构成 含义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