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16-10-20陈海梅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意志动机

陈海梅

【摘要】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在研究教师怎样教的同时,也应注重研究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思想品德课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教师有必要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点、较强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动机 兴趣 情感 意志 性格 学习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9-039-02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句话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这说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发展。思想品德课学习指导是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帮助,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简而言之,就是“使学生懂学习、爱学习、会学习”

一、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指导成为帮助学生应对现代社会需要的当务之急

当今社会信息激增、瞬息万变,知识、技术、观念都在迅速更新,中学生身处浩瀚的信息深林中,需要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选择有用信息进行信息处理。面对这种形势,中学生必须要会学习,并且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思想、能力的更新速度,才有可能跟上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

(二)加强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指导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只要这样的人才能主动地继续学习,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做出贡献。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教育活动中,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教师主导下发挥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增强其学习能力和自主性、主动性,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切实的保障。

(三)解决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也需要加强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指导

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学习中的成功与愉快,标志着学生的生活质量,影响着学生一生的成长。但是,有一部分学生没能体味到学习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乐趣,逐渐对学习思想品德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降低实际活动的效果。另外,不会学习的情况也大大降低教学的实效,等等,这些问题,只能通过加强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指导才能解决。

二、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中加强学习指导的主要措施

(一)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新理念

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

1. 终身学习是时代的要求

一个人要想使自己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会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适应社会急剧变化的客观需要;是面对知识不断增长的必然选择,每个人都必须把学习贯穿于自己的一生,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终身学习是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迫切要求;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也为终身学习创造了条件。

2. 终身学习是提高完善自我、适应时代的需要

面临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要想不成为文盲,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会终身学习。在当今社会,终身学习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终身学习,能使人克服工作中的困难,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能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能使人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还能充实人的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生活品质。终身学习既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是必然要求。

(二)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正确、强烈的学习动机能能促使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在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习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一个人的才智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与这个人的志向大小有密切关系。当代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接班人,是实现最伟大的中国梦的生力军。

2. 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着眼于给学生提供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教育,教师应根据每一章节的的教学目的对学生进行学习目标的教育。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来进行学习活动。教师在指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的时候,注意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定出适当的目标。

3.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能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既看到自己的成绩,又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促使学生扬长避短、克服困难,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4. 创造成功的记录。要激发学生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就首先要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点点滴滴的成功都会使学生受到鼓舞、获得自信心,从而产生学习的动机。所以,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作业,力求做到难易得当,使每个学生经过努力学习后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三)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转化为动机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获得强大的学习动力,从而促进学生顽强地进行学习。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提出了“知学”、“好学”、“乐学”三种学习态度,其中的“好学”、“乐学”体现了一个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是提倡运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来促进学生学习。

兴趣是一个人走向事业成功的开始,凡是在事业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和所从事的工作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还可以自然地转化为学习动机。要使学生适应环境,对学习、生活充满热情,就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疑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适当的问题,使学生在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利用环环相扣的问题令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于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开始学习。在每一课书的引言中,都应使学生感到妙趣横生,这就是引趣的工作。对于一些具体内容的教学,也可以精心设计引趣环节。

心理学认为中小学生大脑自然兴奋时间约为二十分钟,呆板的教学方法难免使学生感到困倦或“开小差”,所以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节课中,可以穿插引导学生阅读材料;组织学生互相提问、回答问题;组织学生组成讨论小组进行讨论、辩驳、向老师质疑求解,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组织竞赛;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组织正确答案;合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等,都有利于维护学生的兴奋状态。

利用直接兴趣培养间接兴趣,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的有效途径。中学生喜欢竞争,思想品德课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诱发他们通过竞争的形式来学习思想品德知识,培养他们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培养广泛的兴趣,让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学生兴趣的持久性,是掌握知识,开发智力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具有的学习兴趣,才能不断积累知识,才能促使智力发展。

(四)调动学生热烈的学习情感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叫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情感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需要得到满足,会产生愉快情感,情感消极压抑会造成精神疾病。和谐、欢乐、团结的生活环境的健康情感的重要条件,将爱与合理要求相结合,不仅使学生充分得到爱,而且也能制止不合理的要求。

从情感入手是现代教学标志之一,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情感的主要方法有: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思想品德课的情感;尊重学生、关怀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怀,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面向全体学生授课,尤其要对差生多给予关心;多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多表扬、鼓励学生;组织学生参加调查、访问、参观等课外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路。

(五)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意志力是为实现某种目的,在行动上自觉克服困难时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意志要求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和爱好、并且学会战胜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欢,但又必须要做的事。意志使人的行动更为自觉,能在活动中独立的完成任务。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才有不断的进取精神。干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目的,也就是起因,为达到目的,去选择方法和手段,积极活动称为动机,这就是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目标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不要定得过高或过低,一旦目标制定,要严加督促,严格执行,决不要妥协。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随时随地注意磨练学生的意志,将活动坚持到底,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实现目标。教会学生善于掌握自我锻炼意志方法,并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参与检查和评价自己的行为和意志。

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需要以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教师提出问题,布置练习、作业难易要得当,题量要适中,这是培养学生意志的最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学生建立学好思想品德课的决心与信心。

(六)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

性格是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个性的重要方面,它是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社会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标志着一个人待人接物的原则和方向,占个性的核心地位,有好坏之分,故从小形成良好的性格是十分重要的。性格是比较稳定的,但也有可变的倾向,它不是偶然的、一时的举止,而是经常连贯的表现。性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不易改变;但也不是绝对的,性格还是可以改变的。

坚强的性格能促进能力的发展。因为性格影响渗透个性的其他部分,改变气质的消极部分,巩固发展积极成分。性格标志着一个人的思想品质。良好的性格对社会有积极意义,使人上进,奋发图强。

教师应在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性格,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明确性格完善的目标和途径;发挥榜样的作用,坚持以身作则;创设融洽的集体环境,形成健康的集体舆论;提供实践机会,重视强化训练;注意学生的自我教育;了解个别差异,进行因人施教。

[ 参 考 文 献 ]

[1]钟祖荣.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8.

[3]梁知.论语[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58.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课意志动机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About the bug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一星期没换水的梦境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观点集萃
“七化”构建学习小组追求高效思想品德课堂
如何打造高效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策略研究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