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片区中小学音乐教育协同创新发展途径的探讨

2021-09-10李梅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以南宁市青秀区为例,论述片区学校协同创新发展的优势,并针对片区中小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提出搭建组织框架,统一教学目标;组建教学研究团队,协同开展课题研究;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协同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协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统一教学测评标准与办法,促进城区音乐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等途径,以促进片区中小学音乐教育协同创新发展。

【关键词】片区中小学 音乐教育 协同创新发展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9-0012-03

近年来,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在不断推进,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由于各校之间仍存在教学资源不均、质量要求不统一以及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往纵深发展。当前,无论是城乡学校之间,还是城市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均较突出。随着音乐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和体育艺术“2+1”活动全面展开,这些问题亟须解决。

“协同创新发展”是一种“盘活资源,在一定区域内共享资源、协同发展”的模式,其为解决学校间发展不均衡问题提供了可靠的思路。本文以廣西南宁市青秀区为例,通过片区分组、统一引领的方式,探讨“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在片区音乐教育的群体发展及联动效应中的促进作用,以期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一、片区学校协同创新发展的优势

“协同创新”最早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员彼得·葛格(Peter Gloor)的学说,是指网络小组借助网络合作实现共同目标,后来泛指一个组织内部或者组织之间的相互协作。国内学者严熊较早研究并提出协同创新概念:“大学、企业、科研院所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科研能力,在政府、科研服务中介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合作下,共同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动。”“协同发展”模式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家、地区、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之间,通过各协同发展主体在“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的深度合作,起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作用,取得协同合作的最大效益。

将“协同创新”的概念拆开,首先“协同”是整合各方的资源,将原本独立的个体相互链接,产生1+1>2的效果;其次“创新”是因协同带来的思维沟通、碰撞而产生的新思维,是资源整合后达到的新效果。在一个新趋势、新思维的诞生发展阶段,“协同创新”能够以最快的时间弥合资源的差异化,使得各组织之间的发展达到最大化的均衡。本文中的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属于区域联动型,是指片区内多个中小学之间建立新型合作关系,通过区域联动进行“学”和“研”教育实践,集合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确定统一的教学重点和目标、编辑教材、确定适合的考核方式、充分发挥骨干学校在教研活动中的引领作用,实现类似“产”的应用效果。由此,逐步缩小校际间教育差距,促进区域内教育共同发展,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同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二、片区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目前,南宁市青秀区共有小学、初中学校82所(其中市区小学65所、初中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乡镇中心校4所、乡镇中学4所)。片区的这些学校在音乐教育教学方面,存在城乡学校之间、城市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不同区域教学质量不均衡。中小学音乐学科在城市与乡镇农村不同地域之间,甚至同一区域内校际之间,其教学质量水平差异明显,很多学校开设音乐课程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如青秀区四个乡镇小学,音乐课仍有部分流于形式,整体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理念有差异。音乐教育思路决定学校的音乐教育地位和作用。当前,各学校在发展音乐教育的理念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学校有重活动轻课程、重特长生培养轻音乐教育普及,甚至以竞赛获奖名次来评价音乐教育质量的现象。

(三)教学资源和文化资源配置不均衡,课程资源整合不足。每个学校的硬件设施与软件建设配备不同,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课程设置与考核方式都有较大差异,尤以城乡学校之间的差异更为突出。青秀区的中小学校虽然在音乐器材上都能达到基本配置标准,但是在数量、多样化方面城乡学校之间仍然存在差距,课程安排及其考核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器材配备上,城市学校除了配置常规的钢琴、电子琴、手风琴等音乐器材,还会按授课班级的学生人数配备串铃、碰玲、木鱼等多样化打击乐器;在课程内容上,城市学校更丰富,会相应开展舞蹈、合唱、班级器乐(口琴、竖笛、口风琴)、音乐欣赏等课程。较之,乡镇(村)学校则表现为课程设置单一化、设备配备简单、设备闲置及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

(四)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水平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异,音乐素养、教学态度、个人魅力也各有不同。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部分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教学基本功欠缺明显,课堂教学手段单一;有些学校的音乐教师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并不具备音乐专业的基础,教学仅停留在放录音教唱歌的层面;部分音乐教师责任心不强,课堂调控能力较差,教学干脆就是应付式上课,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难以达成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

三、片区学校音乐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途径

要解决上述区内中小学音乐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需打破各个主体之间疏离的局面,提供长期的整体战略,实现整体化、关联化,达到协同的自觉化,进而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保证片区内中小学之间能够同步发展、协同创新。

(一)搭建组织框架,统一教学目标

首先,由青秀区教研室成立音乐中心组,统一领导并负责组织、协调与管理片区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事务,统一制订每学年活动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成员分工。然后,按照学校地理位置划片区分组,分为小学两个组、初中一个组,每组设立组长2~3名,由片区负责人牵头引领,每组每月确定3所学校承担教研活动。最后,围绕活动主题进行分工(一校上课、一校评课、一校开展微型讲座),充分展示每所学校的教学特色及教科研水平,不断增强片区学校教师的责任心,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由此,搭建起片区教研的组织框架,把各学校音乐教研组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并能确立统一目标,确保每次教研活动富有成效、形成合力,最终达到协同发展的目的。

(二)组建教学研究团队,协同开展课题研究

教学研究既是教师的个体行为,也是教师的集体行为,开展片区教研活动,能为教师打造一个教改交流、专业成长的平台。对此,可以由片区的教研室牵头,或者片区多所学校自发组建教学研究团队,围绕某些突出的教学问题,协同开展课题研究。

例如,针对青秀区中小学校音乐课堂中普遍存在的不重视歌唱声音训练、学生喊唱现象严重及音准训练不足等突出情况,由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南宁市民乐路小学、南宁市逸夫小学、南宁市越秀路小学、南宁市月湾路小学、南宁市第五十四中学等学校牵头成立课题组,各校协同合作,以申报自治区C类课题《基于音乐核心素养下的歌唱教学协同发展的实践研究》的方式,带领全城区各学校开展为期3年的歌唱教学研究。其中,在“音乐课堂中的歌唱教学”这一部分,课题组分低、中、高及初中四个年段,由不同学校的教师就某一年段的歌唱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反思展示,通过对比不同风格、方法、策略的课例,共同探讨歌唱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让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的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进而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学校之间协同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改变了过去“各自打扫门前雪”的封闭、单干状态,不但加强了校际联系,而且有效整合、重组和优化了片区内的优质教育资源,使弱势学校也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弱势学校教学资源匮乏的现状,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

(三)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协同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在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完善教师培训机制,既是基于“协同创新发展”的理念,又是缩小片区学校教师水平的差距,让学生均等享受优质师资的现实需求。对此,青秀区音乐教研中心组建立了一套教师培训机制,对各学校教师进行统一培训,以不断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及专业水平。培训的内容包括利用高校资源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歌唱技巧、合唱指挥、舞蹈创编、钢琴即兴伴奏、口琴演奏等音乐素养的培训;探索在音乐学科素养背景下的有效教学方法,如何提高教师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水平,如何运用网络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等等。

在培训方法上,则采取赛、研、训等多种形式结合。所谓“赛”,就是在片区内开展音乐课赛课评比、音乐教师歌唱技能竞赛等比赛活动,为教师多创设艺术实践、锻炼、展示和相互学习的舞台;“研”,即教学研究,先在片区内共同讨论制订研究主题,然后按照片区学校分组组织教学经验分享会、教学研讨活动,在活动中邀请培养选拔出的教学骨干分别承担说课、上课、反思等环节,课后片区教师开展集体评课、议课及微型讲座,交流经验、分享得失、总结方法,以此逐渐提高音乐教师的教研水平,在片区内形成多方联动、共同进步的教师培养新格局;“训”,即培训。近年来,青秀区着力打造高素质音乐教师队伍的重要做法之一,是聘请专家团队和有一定经验及知名度的教师,对全体音乐教师进行技能培训。例如,城区先后邀请了南宁市文联主席陆坚、广西师范学院教授覃乃军、广西大学教授刘建刚、南宁市歌舞剧院的音乐教育专家郭嘉伟等,开展“漫谈主旋律歌曲歌词的创作”“童聲合唱实践新探索”“中小学音乐教师声乐教学培训”“儿童歌曲创作讲座”等培训讲座,就声乐教学中声音的训练、音乐作品的理解、歌曲歌词的创作、乐器的使用等音乐技能或音乐素养进行相关的培训。

(四)协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中小学音乐课的课时安排不多,所以部分教学活动延伸至课余以选修课、社团活动等形式开展,形成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为了增加片区学校的交流以及增强学校间的黏性,各学校应积极协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例如,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青秀区组织了“壮族三月三民族团结线上空中课堂”活动,每个学区录制两节专题网课,录制完成后汇总起来,片区学校共享全部网课资源;又如凤翔学区每年都举行“创意节”,活动期间各校带上精心准备的节目一起互动交流,在互研互学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另外,青秀区还会经常举行合唱比赛、课堂器乐比赛、舞蹈比赛、校园小歌手、三月三歌节等大型活动,吸引了片区学校积极参与,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也传播了更多优秀的音乐文化知识。总的来说,片区中小学校协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既有利于音乐教学的持续发展,又能扩大社会效应,甚至使某些活动逐渐成为学校的品牌。

(五)统一教学测评标准与办法,促进城区音乐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教学评价是构成完整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全面检验、评估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在片区内制订统一的音乐教学测评标准与办法,能够有效保障教学流程按预设推进,进而提高全城区音乐教学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达成全城区的音乐教育质量“协同”发展目标。

音乐学科素养培养是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测评学生的学科素养,是检验音乐教学成果的有效方式,也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因此,青秀区教研室尝试将学生音乐素养列入学业水平测试范围,并出台相应音乐素质考核办法。2020年上半年青秀区选用了四年级、六年级及八年级作为试点,制订具体方案、测试标准,指导测评工作在全城区有效开展。测评内容规范,测评过程严格按照测评标准进行,确保了公平公正。测试项目包含基础指标、学业指标、发展指标(包含演唱、演奏、音乐知识、音乐欣赏、识读乐谱等内容),总分值100分,其中基础指标40分、学业指标50分、发展指标10分。另外,有加分项目10分。测评中,90分以上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待发展。全城区所有城市、乡镇、民办中小学校均参加测试,95%学校分值达合格以上。通过协同开展测评,发挥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等功能,能有效提高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

随着培养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不断推广,集艺术审美、教育、教学功能于一身的音乐教育被看作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强大的原动力。在我国教育公平发展的大环境下,树立“协同创新发展”理念,在教育思想整体认识上实现大跨越,充分集合区域内优质资源,破解软硬件发展不平衡难题,寻找最优整合资源的方式、最有效率的发展方向,缩小校际间教育差距,促进区域内教育共同发展,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简介】李梅,女,广西南宁人,研究生学历,高级教师,南宁市学科带头人,现任南宁市月湾路小学校长,研究方向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教学改革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