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数学课堂,提高教学成效

2021-01-18杨慧仪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1年9期
关键词:构建小学数学

杨慧仪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既以学生为起点又以学生为落脚点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需要想方设法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把或隐或显的知识点传达给学生并让学生接受,最终使得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会发现有时设计的教学活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效。为此,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构建小学数学课堂之法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构建;课堂方法

“课堂”二字写起来简单,富含的意义却是深刻而又复杂的,无论在教育领域的哪个阶段,对课堂的研究更是从未停止过步伐。当一线教师置身课堂时,往往会限制自己思考的目光,所以,有时我们也要尝试跳出课堂,将其化整为零,在还原课堂过程的同时,用“放大镜”来解析课堂教学过程。

一、现象描述

在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的教学中,学生要学会识别1元以下的人民币,明确人民币的单位名称是元、角、分,掌握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具体情景中,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由于人民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对其都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因此,我教授新知时直接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从而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然后,我出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分别让几位学生做小老师,向其他学生介绍如何分辨这个人民币是多少钱。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地辨认1元、1角和1分,但在练习的提问中,我发现仍有部分学生会混淆。

紧接着,我通过购物情景让学生思考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明确: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到这个学习环节为止,学生学习的效果都很不错,都能很好地掌握以上知识。但在此之后,学生认识完5角、5分、2分,要结合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换钱、付钱的游戏时,问题就出现了。比如,1张1元可以换多少张5角,几枚5分可以换1枚1角,1元2角如何支付等,很多学生都被难住了。有的可能会去换钱、付钱,但在语言表达时稍显吃力;还有的对于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换算比较生疏,对1元与5角的关系吃不透。这就导致后面的巩固练习中学生说得很少,老师与学生之间一问一答较多,课堂的趣味性骤然降低。

二、问题诊断

面对最后的课堂效果,我冷静地回顾了整个教学过程,发现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忽视了教学前对孩子预习工作的指导

本节课堂开始时的互相讨论是建立在孩子对人民币有一定生活常识上的,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地识别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但还有部分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匮乏,他们的识别能力可能没有其他同学那么强,这也导致了这些学生在后面的单位换算学习过程中稍显吃力。

(二)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有过强的控制欲

为了让学生能记住怎么换钱、会说怎么付钱,我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对换钱过程的记忆以及付钱过程的表达,导致学生被迫吸收这些还没有理解透的知识,效果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三)教学过程过于单一化

我重新审视了整个教学过程,发现虽然设计了一些换算和付钱的小游戏,但这“游戏”有些名不副实。由于学生见到人民币比较兴奋,又是低年级学生,课堂秩序易不受控制,因此,我不敢放手让学生投入实际的换钱和付钱操作中,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受到限制,最后是我说得越来越多,而学生的学习却变得被动起来。然而,教师载之空言,还不如学生见之于行事而深切著明。

三、教学对策

找到问题症结之后,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活动的内容及形式,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出发,比如用喜羊羊之类的卡通人物形象去串联整个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问题出在教学前的准备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设计,这就需要我重新实践。于是,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关注学生的预习作业,提高学生理解知识的效率

很多教师或多或少都会布置预习作业,但对预习作业如何完成缺少指导,因此,受教师对预习作业忽视的影响,学生也缺少了对预习作業的重视,甚至认为预习这件事是多余的,反正课上老师都会讲到,这就容易出现课堂低效的问题。但课前预习其实是“播种”的学习时段,虽然播种离收获成果的时间较远,但会极大地影响收获成果的好坏。尤其是在“认识人民币”这一课中,要充分利用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于基础知识较为缺乏的学生而言,就必须多花时间去自学,例如去认识一下父母钱包里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观察不同面值人民币上的不同点,多和父母一起去感受付钱、找钱的过程等,这样学生对上课内容就有了大致了解,不会因常识不足而赶不上其他同学学习的脚步。除此之外,预习能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哪些内容上有所困惑,这样带着问题来到课堂现场,学习的目的也就更加明确,理解知识也就能更加高效,课堂教学也能有提升高度的空间。

(二)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将课堂还给学生

对于教师来说,这些知识无疑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然而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知识点都是他们不曾接触过的,比如人民币的换算、和人民币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解决等。学生要从无知走向有知,其间要克服的困难,有时我们教师是很难理解的。如此一来,教师理解不到孩子的学习痛苦,孩子也理解不了教师教授的学习内容,课堂也就变得生硬乏味起来。所以,我们要想让学生听得懂课,就得想方法让学生和教师在思路上保持一致。那如何保持一致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多花时间去钻研,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思考方式。例如,回顾我们学生时期如何学习的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所学内容等。在付钱活动中,学生不会表达付钱的过程,我们要能想到此时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欠缺,对付钱的先后顺序拿捏不住。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将元和角分开看,先换好元再换角,步步推进,最后完成整个付钱过程。除此之外,要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在碰到买东西的问题情境时,多让学生说说买什么、多少钱、怎么付等。这样,我们教师就能在学生自我陈述的过程中体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惯性,从而尝试将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保持一致,通过强化学生的学习思路来填补我们教学思路中的短板和空白。

(三)增强学生的课堂情趣,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原野,而原野带给孩子的乐趣就在于大而自由。但有时我们却将课堂禁锢得太死气沉沉了,为了课堂呈现的效果,过于压抑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这就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也就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所以,教师要学会“把知识中的情趣教出来”。当换钱、付钱以及买东西的活动过程变成了单纯的问题解决,学生就会因解决枯燥的数学问题而感到厌烦并丧失探究激情;但是如果把这些问题解决过程变成操作活动,让学生手里拿着学具人民币去换钱和付钱,学生学习的情趣也就油然而生了,课堂也就变得丰富热闹起来。除此之外,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会感受到在买东西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这个时候,作为活动的主角,学生对这一学习活动的投入远比我们单一的口头提问和陈述要多得多。此时,课堂学习的责任就不在老师的身上了,学生会觉得课堂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件快乐而又自豪的事。

最终,在经过教学设计的改进之后,这节课圆满完成预期任务,学生的反响也很好。

上述案例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要构建好一个课堂,我们既要充分做好引导、合作与组织工作,也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努力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得、有所成。为此,我们必须努力去全面了解学生的所知、所思和所感,多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寻找建构课堂的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上一节好课。

参考文献:

[1]周彬. 课堂方法[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罗明海. 跟随学生的思维逻辑上课[J].科学咨询, 2015(17).

(责任编辑:奚春皓)

猜你喜欢

构建小学数学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