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16-10-09王旭葛成军李佳灵郑中兵李海鹏
王旭 葛成军 李佳灵 郑中兵 李海鹏
[摘 要]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结合区域与学校的实际,对环境生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实践,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主线贯穿到整个大学四年的各个教学环节,分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实施,从课程体系的设置、教材体系规范性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践教学体系提升等方面进行全面革新,制定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环境生态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实践和不断完善,极大地提升了环境生态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为环境生态类专业及相关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借鉴。
[关键词]环境生态;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9-0125-0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环境专业教育发展迅速。迄今为止,我国约有400余所高校开设有各类不同层次的环境教育,其中主要为环境工程专业和环境科学专业。此外,还包括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及部分生态学本科专业,向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环境生态类专业人才,为我国乃至世界环境保护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 [2] [3] [4]环境生态类专业是以解决现实环境生态问题为出发点的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这个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和宽广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然而,由于教育理念陈旧、培养模式滞后等原因,国内外众多高校环境生态类专业往往忽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思维和实用技能。面对众多的同专业竞争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环境生态类专业同质化竞争严重,难以体现专业人才的特色和优势,极大地影响了毕业生的竞争力和就业质量。[5] [6]
以往的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单次讲座及偶尔的比赛活动,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接受的学生群体偏小。[7] [8] [9]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到整个大学四年的各个教学环节,分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实施,构建全新的环境科学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内外环境生态类专业,以及相关学科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10] [11] [12] [13] [14]
一、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目标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达到两个目标,即理论目标与实践目标。在理论上,要形成较为完善的环境生态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成果表现上为环境生态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本科培养方案及体系;在实践上,要培育1-2个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在全省、教育部及全国“挑战杯”、 教育部大学生环保科技大赛等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得相关奖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检验该模式的成效,同时通过实践反馈,进一步完善培养模式。
二、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关键
(一)编制全新的环境生态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注重操作性和实践性,最终解决现有环境生态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理论学习过于广泛而实践不足,特色不明显,优势不突出、创新创业能力欠缺的弊病;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深入到课程体系调整和延伸、教材内容规范和更新、教学方法改进与完善、实践教学革新等各个教学环节。
(二)环境生态类专业创新创业型课程体系的设置
针对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一方面要注意结合学生兴趣、特长及职业规划,增设个性化专业教育课程群;另一方面,要构建创新创业素质课程群,普及创新创业所需的社会、经济、法律和管理知识,弥补以往的创新创业教育仅重视专业教育,忽视相关人文素质培养的不足。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和提升
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立体实践教学模式,结合社会需求,给予充分的空间和条件,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大胆革新目前环境生态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偏重于理论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的现状,鼓励学生将环保产品设计、研发和推广、环保创业项目书等作为毕业论文(设计)内容。
三、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
(一)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
在按照教育部、海南省及学校相关规定修订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深入讨论、完善创新创业型人才本科培养方案。从目前普遍的“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这种三段式传统模式,转变为“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一般专业教育+个性化特长专业教育+创新创业人文素质教育”的五段新模式。在高年级,增加环境科学及环境工程等不同的选修模块,同时根据学生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的不同,进一步设置水处理、固废、大气污染防控、环境监测、生态修复等个性化特长模块,充分体现我校的优势和特色。通过增设创新创业人文素质教育模块(理论课+实践课)的方式,增强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创业型课程体系的设置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遵循:“普通专业教育与个性特长教育相结合、全程渗透与重点课程培育相结合、创新创业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等三大原则,构建一套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特色鲜明、素质完备的环境生态类创新创业专业课程群体系。在专业教学内容中,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融入相应的热带亚热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和环境治理方面研究与应用的案例,训练学生分析和应对常见环境问题的综合能力。结合海南省及海南大学的具体情况,设计并执行“五级课程体系”:第一级是通识教育课程群,主要为基础课程和文化素质课程;第二级是专业基础课程群,主要为环境生态类专业基础课程;第三级是一般专业模块课程群,分设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学等专业模块,主要涉及环境生态类专业各方向的专业课程;第四级是个性化特长课程群,在专业模块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深入,如在环境工程模块中,设置水污染防控、固体废弃物处理、大气污染防控等个性化方向课程;第五级是创新创业能力培训课程群,主要涉及针对环境生态类专业各领域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以及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法律、经济和管理学课程。
(三)创新创业型教材体系的规范性建设
以往专业课程教材往往由任课教师个人直接选定,由于个人因素较强、类似教材较多等原因,可能存在教材随意性大、缺乏权威性、内容及版本不能及时更新等弊端,这些都会对教学工作造成不利影响。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改为由教研组、系、学院三级专家组集体讨论和审定,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和21世纪高等院校示范性实验教材等国家推荐教材。同时,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中青年教学骨干与资深教授组成教材编写组,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编写特色教材,把国内外最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融入教材中,作为国家推荐教材的重要补充,以体现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满足区域需求。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我们加大了案例教学、研究性学习、实践教学的力度。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在高年级,在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才开始在课堂采用少量的案例教学。根据专业教学的趋势及学生的特点,我们在低年级相关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中即开始有意识地引入案例教育,这样除可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外,还可以起到树立学生专业信心、激发学生专业兴趣、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作用,教学效果明显。同时,结合海南冬季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冬季小学期邀请国内外知名环保领域的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来学校讲课,以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强他们把握学术前沿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和提升
在实验环节中,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比重,比如在环境生物学课程的实验安排中,改变以往四次实验均为验证性实验的情况,把第四次实验设置为“海南大学东坡湖生物修复的探索与实践”。实验要求学生们认真观察身边的环境污染情况,并尝试采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进行治理,促使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把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大胆改革目前环境生态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偏重于理论研究的现状,允许并适当鼓励学生针对社会实际问题,开展创新创业课题研究,提倡学生将环保产品设计、研发和推广、环保创业项目书等作为毕业论文(设计)内容,同时,大力争取学校、学院、国际组织及企事业单位的立项和资助。
■
图1 环境科学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技术路线图
四、结束语
以往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单次讲座及偶尔的比赛活动,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教学效果不理想,接受的学生群体偏小。本研究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各个教学环节,分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实施,不仅着眼于传统的创新创业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时还增设了创新创业人文素质课程群,加强创新创业所需的社会、经济、法律和管理知识的培训,弥补了以往的创新创业教育仅重视专业教育,忽视相关人文素质培养的缺陷。同时,在不违背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空间,如增加研究性实验教学环节,允许并鼓励学生将环保产品设计、研发和推广、环保创业项目书等作为毕业论文(设计)内容,全面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提升创新创业的水平。该培养体系已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实践,培养的相关学生团队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多项奖励,成效显著。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智,刘方,古励.城镇人居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6):25-28.
[2] 周宏仓,郑有飞,汤莉莉.环境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112-113.
[3] 任学昌,常青,赵保卫,等.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两阶段”创新实践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0(35):185.
[4] 朱利中,王莉红,陈能汪.创新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中国教育,2010(8):15-18.
[5] 石辉,张承中,赵晓光.论环境科学专业的特色建设[J].理工高教研究,2009(4):24-27.
[6] 左玉辉.环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2-45.
[7] 骆斌.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7):57-60.
[8] 方强,钱瑜,杨柳燕.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2):107-109.
[9] 郑春龙,邵艳红.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10] 孙建迎,钟杰.强化管理创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7):95-97.
[11] 阳太林.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改革高校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8):14-15.
[12] 查珍.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4(4):73-74.
[13] 何宝燕,尹华.创新实验教学体系促进实践能力培养[J].微生物学通报,2008(10):1655-1658.
[14] 崔凤,唐国建.中国大陆的环境教育及其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86-89.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