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技工学校一体化课程改革下“双导师制”的构建

2018-11-13韦丹

速读·中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双导师制一体化课程改革

韦丹

摘 要:想要深化技工学校一体化课程的改革,构建良好的“双导师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本论文对技工学校一体化课程改革模式下“双导师制”的科学内涵、构建的现实意义行了科学分析,并提出了严把导师质量关,建立优秀导师资源库;灵活上课多形式,优化反馈渠道;深化构建途径,完善平台建设这三点具体的构建想法。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改革;“双导师制”;构建

根据人社部《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人社厅发[2009]86号)文件精神,围绕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在技工学校里推进一体化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随着一体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双导师制”的构建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技工学校一体化课程改革模式下“双导师制”的科学内涵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旨在探索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实现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技工学校“双导师制”的科学内涵就是在一体化教学中由两位老师按照不同分工对学生进行指导。一个是由技工学校的相关专业课教师担任,主要负责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和技能的指导;另一个是由来自合作企业或相关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主要负责结合企业实际岗位对技能的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训练。

二、技工学校一体化课程改革构建“双导师制”的现实意义

技工学校一体化课程改革构建“双导师制”从本质来说就是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是实现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无缝对接的关键,具有不可小觑的现实意义。

1.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生产技能实现“双提高”

学生一方面有学校专业的一体化教师系统的指导学习,教材的专业知识不断得到强化,另一方面有来自企业的导师直接指导,通过模拟或直接使用企业提供的平台和场景,使教学更贴近现实岗位,从而营造出浓厚的工作氛围,实现学生技术技能水平与职业道德修养共同提高。

2.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实现“对接合一”

当前技工学校普遍存在学生去企业实习后,需要企业再次进行岗位培训的问题。究其原因,很重要一点就是学校传统的培养模式与工作岗位无法无缝对接。因此,只有根据企业岗位对能力的需求来安排课程和学习任务,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通过推行“双导师制”的模式,学生一方面通过企业导师的系统指导,不仅可以很好掌握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提升综合技能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學生长期和企业导师一起学习和生活,彼此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感,更有助于其获得企业方的认可,更容易达成就业意向。

3.校企合作和深化课程改革实现“多赢局面”

通过推行“双导师制”模式,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之间,以及校企双方之间的沟通更为充分,合作更为紧密,实现了“多赢”。一方面,学校能够及时的根据当前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和课程安排等。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很好地和企业同步成长,及时获取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再者,企业导师还能带领学生组成工作团队,研究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创造出更多更新的技术成果。

三、如何在技工学校一体化课程改革中构建“双导师制”

1.严把导师质量关,建立优秀导师资源库

在技工学校“双导师制”的构建中,导师的选择要严格,要保质保量。校内导师应由一级实习指导教师和中级讲师以上职称的专职教师担任,治学严谨、经验丰富,有较强的指导能力,了解培养目标,熟悉教学计划和各教学环节,并长期担任相关专业教学工作。其主要职责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综合素质。

校外导师必需由本地合作企业或相关企业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或具有实践技能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行业经验丰富且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与责任心。其主要负责指导学生提高实际岗位技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解决学生理论学习上的不足。

2.灵活上课多形式,优化反馈渠道

为了更灵活地推行“双导师制”,技工学校可以采取集中培训方式,即每周安排至少两天学习企业基础课程,并且每学期安排至少8周时间集中学习企业专业课程。在实训方面,除每学期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地训练外,二年级学生在实习前1个月脱产到企业进行就业前的强化训练。

除此之外,还要优化反馈渠道,由企业的满意度来检验学生是否真的学以致用、检验“双导师制”是否真的科学高效。因此,技工学校应该定期对毕业生的就业单位进行回访,通过发放问卷和座谈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并时时把握用人单位对我们培养人才的期望。

3.深化构建途径,完善平台建设

一方面,技工学校要完善制度平台建设。学校必须有一套健全的制度来保证“双导师制”的有效运行。学校要从培养目标出发,将导师的具体职责规范化、制度化,对师生双方进行准确的角色确认和职责定位。另一方面,技工学校还要完善协作体系平台的建设。学校要加强与本地企业单位的合作与交流,请进来、走出去,形成校外导师人才储备的良性循环。同时,还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各级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学生参加各大技能竞赛,与省市企业单位的需求挂钩,建立开放、共享的培养基地,共同探索“双导师制”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李木杰.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双导师制一体化课程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