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2021-08-09程文祥

学周刊 2021年22期
关键词:朗读德育渗透口语交际

程文祥

摘 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这实际上就是在渗透学科德育的目标。要做好这一点,教师需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题材,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德育教育,寓德育教育于语文训练中。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来进行优化和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朗读;写作;口语交际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2-008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2.043

当今时代的基础教育已由傳统教育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素质教育。在新的理念之下,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开放性地进行教学规划,创造性地做好教学设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也就是要落实新课改,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关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而行为和习惯中又渗透着儿童对于所见所为事物的深刻情感和个人态度。”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韩愈也说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初中语文学科作为初中课程体系中一门核心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同样也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要求学生利用好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优秀文化精髓,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精神成长。这需要应用好初中语文教学素材,挖掘渗透德育教育的切入点,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题材,结合课文内容学习进行德育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广泛包罗万象,每一篇课文都包含丰富的想象内容,这些都可以进行深度挖掘,寻找德育教育的素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透过字词句篇的语文形式,掌握它们所表述的思想内容,从而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

(一)在朗读课文中渗透德育

“好咖啡不品不知其味,好文不读不知其妙。”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品味、感悟、体验语文魅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实际上,学生朗读课文也是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这不仅体现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还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教材文本所蕴含的作者的丰富情感。《散步》一文是初中散文学习中最具代表性的篇幅,这篇文章感人肺腑且动人心弦,通过平常生活中的常见素材,来弘扬我们国家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这对学生就是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充满生活情趣的句子时,既要表现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要体现家庭的幸福、温馨,那么语调应该是轻松的,心情是喜悦的。又如《黄河颂》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恢宏,文章的内容既有冲击力和震撼力,也饱含深情。文章通过描绘黄河桀骜不驯的特点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的英雄气概,它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诵时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内心感情,调动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特别是要给学生强调文章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使学生理解在国难当头下民族危机不断加重,每一位国人都应肩负民族使命,这无疑会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责任意识、爱国意识。

(二)在品析语言中渗透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语言文字和它们所表述的思想内容的关系,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这样才能够真正把握文章主旨,实现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由法国作家都德所写的《最后一刻》反映的是法国人民在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民众的爱国情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给每一位读者以强大的震撼:“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知道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这样看似普通的一句话,清晰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通过文中的语言,我们可以顺势进行引导,把我们的汉语、汉字的意义再次进行强调,目的是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在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落实情感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一个不热爱自己祖国语言的人,又怎能谈得上热爱自己的祖国?”对于学生来说,初中阶段是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应用好文本素材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在对课文人物形象分析中渗透德育

在对课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分析中,教师可通过巧妙设问,启发思考,完成德育教育过程。特别是叙事性的作品更是非常方便的素材,对于小说及写人的记叙文,其提问要紧扣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让学生从对人物的分析中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

在指导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著名作品《孔乙己》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从描写人物形象的相关词句入手来进行分析。如孔乙己的肖像“青白脸色,花白胡子”短短的几个字,活画出一个贫穷不得志而且常挨打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的动作,“排出九文大钱”表现出认真点清数目的姿态,也是珍惜的表现,又体现了付现钱不拖欠的品格。打折了腿,个子矮,只能“摸”钱出来交给小伙计;“摸”,从袋里往外掏,这四文钱“分量”多么重。这些描写能唤起学生思维中的想象与联想,在脑海中呈现出教材所描写的孔乙己的形象与处境,进而体会其悲惨的命运和人生结局。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把人物形象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这样学生便对于封建时代末期,深受八股取士的科举制毒害的知识分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进而把握人物命运与社会形态之间的联系,这对学生的思维认知有很大提高,进而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猜你喜欢

朗读德育渗透口语交际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浅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三部曲
坚持“四性”,提高口语交际训练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