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学数学转岗教师如何“蹲下身”来找“幸福”

2020-10-21梁北招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7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梁北招

【摘要】  近几年来,因工作需要,清远市教育系统部分初、高中教师或小学非数学科教师转到小学数学教师岗位任教。这些教师数学学科知识扎实,也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在知识简单、气氛热闹的小学数学课堂面前却显得手足无措、彷徨,甚至崩溃、想辞职……。为帮助这些教师尽快适应小学数学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成立了专项的课题进行研究。经过几年的跟踪调查、分析研究、及时指导,大部分小学数学转岗教师有较大的变化,他们学会了“蹲下身”来“读懂教材、读懂儿童、读懂课堂”,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快乐学习。这些转变大大提升了转岗教师们的工作獲得感和幸福感!那么小学数学转岗教师怎么才能实现了华丽的转身呢?笔者结合课例《比一比》谈几点建议。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转岗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7-006-02

0

一、把握认识规律,“蹲下身”来理解教材

小学数学转岗老师第一次拿起小学数学教材时,都觉得教材中的内容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如“0的认识与书写”“6的加减法”“上下”等等内容,这么简单哪里需要一节课去教学?结果,有些转岗教师两节课就教授完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一个月就上完了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了。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把握和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把小学生当成初中生高中生进行了教学。但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缺乏足够的感性材料和实际生活经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蹲下身”,站在小学生的立场去理解教材和挖掘教材,让学生在经历现实生活的大量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建立牢固而清淅的表象,在不断感知、感悟中理解知识的内涵。

省小学数学教研员鲍银霞老师曾在第十八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上作了《教学设计如何做到“目中有人”》的报告中指出:“教师要面向学习者进行教学设计,应该因学生之知,以其所知喻其不知。”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做到吃透学情,理解学生,合理确定教学基点。

如宋升达老师在教学《比一比》这节课时就做得比较到位了。上课之前,她就了解到了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学习了100以内数大小,在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中,较多地借助小方块等直观模型和数数的方法解决问题。而本节课是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由于数字大、数位多,比较的数的位数也增加了,若再用小方块和数数的方法就缺少可操作性了。因此,宋老师把握住知识的连接点,在课前巧妙地设计了一道比较大小的口答题。

一、口答:我会比

37○9             81○100

87○65           34○37

宋老师认真研读教材、理解教材,根据学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通过练习引导学生脱离具体情境,根据数位多少或相同数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为这节课能用多种方法比较三位数、四位数的大小做好了知识的铺垫,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其实就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知识建构,“蹲下身”来创设情境

转岗教师初次接触小学数学课堂时,认为小学的数学课堂花里花俏,数学味不够浓,还是觉得初高中的数学课堂好,情境简单,直奔主题。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直接出示例题,整节课围绕例题开展纯数学的教学,小学生们会认为这样的课堂是枯燥无味、无意义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最终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为自己建立良好的数学认识结构。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建构清晰的数学认知结构呢,这就需要转岗教师转变观念,“蹲下身”来,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合信息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材料(如实物、图片、视频等)和游戏,给学生以准确、清晰的刺激,使学生对知识有个完整的了解。

如宋老师在《比一比》这节课中,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了两个学习情境。第一个是在出示课本四张名山的海拔高度之前,宋老师提问学生喜欢旅游吗?学生回答喜欢后,宋老师就说:那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去游览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屏幕上就播出我国几个名胜古迹的视频,最后定格在课本的四座名山,出示本节课的相关数学信息。这样的情境设计,瞬间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使孩子们自然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第二个学习情境是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位数不同、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后,这些比较的方法宛如一粒粒“珍珠”,散落在学生脑海中。此时,老师在学生感觉疲惫和思维有点混乱时恰当播放一段总结“比较方法”的微视频,帮助学生把这些“珍珠”串成“珠链”。这样的情境设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再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既调控了课堂纪律,也很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了有效建构。

三、放低教学姿态,“蹲下身”来平等交流

教学姿态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的表情、语言、手势和身姿的综合表现。由于学段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的不同,大部分初高中的数学教师习惯以一位学者的身份、高高在上的教学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课堂气氛往往比较严肃,师生间的距离比较远。由于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这种教学姿态注定不适合小学数学课堂。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艺术地运用表情、手势、眼神及身体距离在数学活动中亲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拉近与学生的近距离,从而激活课堂氛围,提高学习效率。转岗教师要想让自己的话语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就要放低教学姿态,“蹲下身”让自己变回一个“大小孩”,像吴正宪、华应龙、余正强等大师一样,在课堂上自然地与学生握握手、摸摸头、点点赞、微微笑,让知识在轻松、和谐、自信的课堂氛围中自然生成。

宋老师在教学《比一比》这节课时,后面坐满了听课的老师。候课时,学生由于少见这样的大场面,个个都坐得一本正经,脸上露出紧张的表情,这样的学习氛围,思维肯定很难打开。宋老师因势利导,一开课就用富有感情的声音、夸张的表情、真诚的眼光带领学生欣赏视频;第一个学生回答正确了,她双手及时竖起了大拇指;学生犹豫不敢走上台汇报时,她亲自来到孩子身边牵着他的手走到讲台前;学生分享的声音不够响亮时,她在学生旁边蹲下来手拿着话筒递到学生嘴边……渐渐地,学生情绪放松了,思维活跃了,课堂热闹了。

由此可见,恰当的教学姿态,不但能调节课堂教学气氛,还能增强课堂教学语言表达的效果,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成为打造有效课堂的助推器。

四、重视课堂生成,“蹲下身”来机智处理

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以师为本,严谨的课堂预设和提问设计使课堂按部就班,学生只能沿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没有自由生成的空间,学生成了教育的应声虫。《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地位日益凸显,课堂的开放程度更高,生成性问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尤其是转岗教师在驾驭课堂时,应当“蹲下身”来,以一种静待花开的心态等待着学生的各种表现,认真做好迎接各种生成的准备。此外,教师还要不断提高处理各种生成的智慧和转化各种资源的能力,努力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静静地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教学相长、教育无痕的境界。

如宋老师在教学《比一比》这节课时,能贴近学生的学情灵活组织学习活动,多次显示出教师处理生成的艺术。镜头一,经过同桌讨论得出香山海拔575米是四座山中最矮的一座山后,教师继续追问:剩下三座山的海拔高度都是4位数的,谁最高?有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从电视里看过我国的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是8844米,比这三座山都高呢!宋老师一愣,很快就反应过来说:噢,这位同学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为什么说珠穆朗玛峰都比它们高呢?是怎样比较出来的?……。镜头二,学生回答:5483<5429.宋老师知道学生回答错误了,但没有直接指出,而是追问学生:能具体说说你的想法吗?学生回答:这两个数的千位和百位一样大,9比8大…噢,我做题时看错数位了,应该是十位的8比2大,所以5483>5429。师说:所以当千位和百位都相同时,我们是比较哪一位?生齐说:十位。师:如十位也相同呢?生齐说:那当然是比个位啦!师小结:刚才这位同学的错误,让我们因错而出彩。千金难买回头看,让我们掌声感谢这位同学!

宋老师的机智处理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还让知识方法得到了自然生成,给了孩子自主,还原了课堂生态。

五、注重评价方式,“蹲下身”来以评促学

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发现转岗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时习惯运用表扬类评价和否定性评价,极少运用激励和启发性的评价,评价时评价的时机也把握得不够好,且多采用“好”“好棒”“就这样”“不对”等简单的语言进行评价。《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加德纳指出,学生各不相同,我们不能忽视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也不能假设每个学生都拥有智力潜能,而应该努力确保每个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潜能。因此,在教学评价时,就要要求我们教师能深刻理解评价的本质,不断提升评价的本领,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和评价内容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评促学。这就要求我们转岗教师需要“蹲下身”来,针对不同的个体,用科学、宽容的心灵去捕捉孩子们的闪光点,也许我们的一个点头、一声赞许、一个微笑都会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宋老师在《比一比》一课中,在不同的环节采用了恰当的激励性评价。如:学生在学习卡上独立完成两个数大小的比较时,老师一边巡堂一边拿着红笔在做对的学习卡上打上勾或标上红星或画上大拇指;平常胆怯的学生回答正确时,老师说:“真好,老师喜欢看到你自信的表现”;有学生回答错误时,老师说:“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试一试”;优等生汇报了想法,老师说:“你说得太好了,我怎么没想到呢?”“你是一位小数学家!”“回答得太精彩了,此处应该有掌声!”“大家对他的理解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宋老师把教、学、评结合一起的发展性评价,真正实现了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数学学习过程。

宋老师是转岗教师中的典型案例,她的成长证明转岗并不难。只要我们转岗教师肯转变观念、愿意改变自己,在教学中从认知上、情感上、行动上学会“蹲下身”来,就会在学生身上、在小学数学教學中找到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幸福”。

[ 参  考  文  献 ]

[1]吴正宪,王彦伟,韩玉娟.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鲍银霞.教学设计如何做到“目中有人”[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9(9):13-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