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6-11-10于蕾刘玉萍李薇王彬

计算机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创新教育

于蕾 刘玉萍 李薇 王彬

摘要: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基础上,以学分制改革为核心,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模型:夯实基础、面向应用、拓展思维、培养创新、国际交流的5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探讨工程教育认证模式下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实现途径。

关键词:人才培养;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导师制度;创新教育

0.引言

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创新的使命,是时代的呼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模式是关键,培养目标是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许多欧美发达国家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仅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极为强调要适应社会的各种需求,培养目标也日益多样化。

1.创新型人才培养5层次体系模型

大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一般工程师,而是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精神的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而科学精神的灵魂是创新,创新的基本保障是探索具有现代理念的教育模式。现代理念的教育模型特点是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内化为目标。通过大量的调研与实践,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创新乏力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创新意识差,动力不足;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创新机制存在漏洞,以及创新氛围不够浓厚。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型,核心是拓宽基础、强化实践。从实施的阶段分,培养模式分3个阶段,大类培养(通识教育)、专业培养和个性化培养;从体系结构分,培养模式分为5层次体系结构,如图l所示。

(1)以评估创新为牵引——夯实基础: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提高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与载体。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知识与创造力的地基观认为,知识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如同地基与大楼之间的关系。知识层越深厚、越坚实、越丰富、越广阔,其思维的能力就会越高。一个人只有积累了足够的知识才会有所创造,这是实现质变的根本。计算机学院在设置课程体系时,以满足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及补充标准为要求,规划基础课程,并根据学科自身特点,构建实验方案。

(2)提高质量产出——面向应用: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将所学的知识能够应用于实际,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是实现知识能力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阶段。工程教育认证提出了以学生学习产出为导向的教育新理念,即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通过加强专业教育,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既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又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注重素质发展——拓展思维:素质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教育改革与实践。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而这些能力产生的源泉是拓展思维。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奠定基石。其次,在经典教学的基础上,引入其他教学模式,如讲座、讨论、辩论等,以提高课堂效率和扩展信息量。最后,将科学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即根据当前的研究成果和社会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活力,加强师生的双向互动,激发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兴趣和创新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构建“一制一组一化”机制——培养创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一制一组一化机制”是指通过导师制、小组机制、个性化培养,探索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引入导师制,在课程学习、研究创新、职业规划等方面指导学生;加强个性化培养,学生自主选择导师、自主选择课程;提供创新教育平台,利用小组机制,引导学生自由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5)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国际交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高科技下的素质教育,而单纯照搬国外的教学模式也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因此必须走自己的特色之路,即通过与国外知名大学进行合作,聘请国外教师进行授课,以及将学生派往国外进行交流学习,将国外好的教学理念转换成适合我国教睛的教学模式。

2.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现

2.1实行通识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是大学本科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通识教育是指大学生所应当具有共同的知识和训练,这是拓宽学生基础教育,拓展学生思维方式,实现文理贯通的一种教育模式。通识教育以基础教育为主,这一阶段主要为学生打下宽广的知识基础,为学生今后进入不同专业奠定基础。

目前课程整合常用的方法主要有3种:一是依靠学科进行整合;二是以获取知识的方式为基础;三是依靠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整合。单纯使用任何一种方法都有缺陷,因此,在进行课程整合时需综合考虑上述3种方案。①从大的方向,按学科进行整合,即将各专业按一级学科划分为6大类,对于每一大类中各专业的基础课程,都按照通识教育的思想进行设置,保证学生具有广阔的工程背景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促进学科交叉。例如我校计算机学院的3个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增加了电类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促进了计算机专业与电子专业之间的彼此交融,使电类学科的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扩大了知识面,改善了知识结构,从而做到大跨度的触类旁通,体现宽口径的原则。②增加知识获取的途径。为了把学生锤炼得知识面更广、后劲更足,我校提供了校级选修课平台,包括A类(人文社科类)和B类(自然科学类)。其中A类共开设42门课程,涉及文化、社科、外语、金融管理和文体健康等方面;B类共开设34门课程,涉及材料类、机械、计算机应用、实验类、数理化基础、自控等方面。③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是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我校要求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实践环节不能低于40周,为真正落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2加强专业教育,彰显应用特色

为了加强计算机学院各专业的专业教育,计算机学院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做了改革:在不增大学生学分的前提下,扩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范围,将原先各专业的专业课调整为院级选修课,将那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列为每个专业方向必修的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运用和分析知识的方法和手段。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可以使“理性主义”与“实用主义”达到某种程度的融合,适当地指定课程有利于学生扎实基础的培养,但过多的指定则会束缚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机学院对于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提出“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即将实践环节设为综合实践(课内实验、实践类课程、集中实践环节3大模块)-校外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如图2)。其中课内实验是指每一门课所带的实践环节,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实践类课程是指紧跟时代步伐,给学生讲授当今比较流行的与本专业相关的新技术,保证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紧跟国际新潮流;集中实践是学生学完若干专业课程后进行的综合性实践环节,使学生能综合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实践环节,使学生逐步走近对世界的整体性认知和规律性认识,形成全新的理念,学会从总体上大跨度地、综合性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的理论和规律,广开思路,系统性、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

2.3优化课堂教学,积极推进现代化的教学考核模式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为目标,这种教育方向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主动性。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也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切实做到“授人以渔”的保障。西安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对课程教学采取了原型化的教学模式(如图3),将课堂教学分两种形式进行。基础性教育:以学生接受性学习为主,目的是使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时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形象思维法和问题驱动法。通过形象思维法,可以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进而帮助学生转变思路,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问题驱动法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提出一个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学生认知心理上的参与感,利用所学知识积极地思考,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基本应用。专业课程教育:由于触摸到专业领域的较前沿,这不仅涉及学习已知的知识,还涉及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因此采取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教师在构思课堂教学时常常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之中,从而让学生可以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同时加强对话,突出启发性,强调互动性。通过对话,教学活动就不再单纯是掌握知识的认知过程,而是学生个体自我充分展现、主体性得以全面发展的过程。互动性是对话教学的深层次发展,通过互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此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参与研究,提高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效果考查与学生评价中,以往学生的考试分数是由其最后的卷面成绩一次性定的,用这种方法来评价一个学生比较武断。学分制以来,学院要求任课教师采取一种动态的、持续的考查,即在讲授课程的同时,教师设计考查内容,组织考查过程,这包括布置作业、选择小的课题研究、实验等方式,从而鼓励了学生的创造性,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寻求高等教育理论学习的侧重点、创新点和不足之处,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查的一种有效手段。

2.4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优秀本科人才培养应强化创新和创意教育,这是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体现。我校在修订学分制方案时,将创新学分纳入本科人才培养计划,要求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取得2个创新学分。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小创造、小发明和有关科技活动,西安理工大学特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对于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并达到一定成果的,除可获得创新学分以外,还可获得相应的创新成果奖;与此同时,推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此外在安排学生的毕业设计时,要求尽量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因为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鼓励优秀学生把研究成果写成学术论文并进行发表,在毕业设计(论文、实习)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鼓励学生到具体部门做毕业设计,提前与用人单位接洽,为日后顺利进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制度创新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为配合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计算机学院修改了原导师制度,对刚人校的新生,按专业每3个人分配一名导师。这样做首先解决了新生入校的适应问题,在遇到困难时,通过和导师的零距离接触,帮助学生培养自我调整的能力,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和发展,使其自我意识逐步走向成熟,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导师可以轻松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选课、学习计划、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等环节加强指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使其逐步融人自己所研究的课题,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为培养其综合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学生,通过和导师的频繁接触,可以对本专业的知识领域及发展有更及时、更深刻的理解;此外,通过参与导师与企业之间的项目,可以实现“重学重术”的教育理念,保障工科人才培养途径的完整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对工科人才“厚基础”和“强能力”的目标要求。

2.5进行国际交流,探索特色教学理念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索有特色的教学模式,计算机学院与澳大利亚国立埃迪斯科文大学进行友好的合作。通过聘请国外教师授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而且可以将国际化的教学理念与我们已有的教学理念进行融合,取长补短,并从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和概括出来的教学模式进行理论研究,从而形成特色的教学模式理论体系。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创新教育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