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基地,裹着教学改革前行

2016-11-01马斌

江苏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课程基地教学改革

【摘 要】江苏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工程的实施带来了教学变革,转变了人才培养模式,创设了新的教学环境,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各课程基地发展的不均衡,基地建设的深入与使用不够,以及对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研究还需要完善,是目前面临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思想认识上,要提高新的更高境界;在学科开发上,要追求学科的专业深度;在使用见效上,要突出长期的对比分析;在合作交流上,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联通共享;在开放建设上,要广泛集聚社会文化资源;在后续发展上,要注重深化创新引领。

【关键词】课程基地;教学改革;学习革命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011-05

【作者简介】马斌,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南京,210024)处长。

2011年4月江苏省率先在全国原创性地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此后的初中、小学相继开启了课程基地建设,随即幼儿园开展课程游戏化建设。经过5年的实践,“十三五”全省继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课程基地从没听说、不知道到认识了、参与了、实践了、见效了,终于成为前所未有、影响未来的基础教育的重大创见。

一、课程基地开辟了基础教育新疆界

课程基地是江苏省的教育创新之举,是新型的教育平台,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为改变教学形式创造了鲜明的教学环境,围绕提升科学素养开设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课程基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了学习场域,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平台,开辟了基础教育的新疆界。

1.教学变革,找到了做中学习的支撑点。

弘扬学科实践精神。根据教育的特点和时代需求,以基地提炼学科宣言或精神标杆,并营造学科气场。如江苏省苏州市昆山中学联系学校实际,提炼和确定了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的基本理念,即一是社会责任,以顾炎武高度社会责任意识为基点,培养师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二是文化自信,通过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三是学行合一,以顾炎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实践与学习紧密结合的精神增强师生学行结合的意识;四是工匠精神,以顾炎武精益求精、锲而不舍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为载体,培养师生治学和实践的精品意识。这些注重以生带学、重视实践的理念既有必要,又科学可行。

建立改革教学方式的载体平台。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江苏省锡山高中则是把天堂搬到了离学生最近的地方。为建设好人文课程基地,全校每间教室创设了单独的班级书房,配备工具书,摆上学生自己从书店里选来的近五百种图书,定期更换,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的阅读支持;同时在原图书馆改建了典藏馆、国学馆、西学馆、百年语文教材展览馆、实验剧场、演讲厅、辩论厅、浅阅读区等多个功能馆;依托冯其庸学术馆的学术支持开出“国学”课程、引进“哈佛演讲与辩论”等课程,还自主开发出了“经典话剧体验”“新诗吟诵”“问·答”“倾听”等多种活动体验式课程,在丰富课程类型的同时,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精神成长。长有以来,素质教育、教学改革难有实质性的突破,关键就在于缺少应有的载体和平台。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把整个社区作为基本的课程空间,通过课程基地建设,将附近的本地文化资源都收纳为学生学习的资源,为学生的社区学习、社区实践、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拓展了空间,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2.教师发展,找到了专业创造的发力点。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在课程建设上着力较多,但比较而言,在学科建设、专业创造上相对不够,而课程基地建设,通过教师专业团队,则对学科开发提供重要的空间。南京市十三中2011年成功申报“江苏省语文学习实验课程基地”后,从理念构建、教学环境、互动平台、课程资源、学习方式、专业发展等方面入手,彼此支撑,互相渗透,逐步形成了师生共同发展的课程文化。通过理念构建,使课程建设转型升级。学校围绕学科课程基地建设,开展了一场“技术化课改”的新尝试,旨在创设新型教学环境,突出多元和创生;研究核心内容建模,突出思维和实验;创立新型学习平台,突出探究和合作;开发优质课程资源,突出实用和研发;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突出研究和协同;探寻创新教育路径,突出实践和创新。为了突出课程基地建设的专业性、专家性、专门性,学校改变教研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把教研组、教研活动、名师工作室搬到课程基地,让教师和课程基地一起成长,实现教师职业生活的集体转身。学校成立了35人组成的课程专家组具体指导基地建设。教师们边实践、边反思,提高了对教学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构建了富有职业理想的专业生活。这种对教学实践“小思考”“小探索”,因势利导使“个人见识”放大成为“小众共识”,最终成为“团队常识”,成为学科组的教学财富,学校先后已出版了11期《基地建设简讯》和两本专著。教师的专业发展由强制的“外铄”转为自觉地“内发”,增强了职业认同感和学科的尊严感。课程基地建设,特别是学科方向的细分,更促使教师专业开发上下工夫、见能力。据统计,“十三五”仅高中课程基地围绕语文就生发出如儒经典、诗歌、数字化语文等23个语文类多方向的课程基地。

3.质态优化,找到了学科文化的创新点。

课程基地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创设具有鲜明主题的教学环境,让环境来改变师生学习方式”。学科物化形态的硬件建设,成为改变中小学传统行业业态的重要渠道,成为学科质态的“形象工程”。江苏省常州中学生物课程基地的硬件建设包括“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选择性学习课程资源以及五室二馆一园等校内实践基地和若干校外实践基地场所”。具体包括一个数字化学习网站和细胞实验室、分子生化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生态实验室、组织培养室、模型制作体验馆、农业体验馆、遗传实验园等。添置了系列显微镜(数码、倒置、相衬、荧光)、凝胶成像分析仪、PCR仪、电泳图谱观察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化学元素分析仪(进口)等高端科研仪器。校外实践基地包括红梅公园、市污水处理厂、中华恐龙园、常州制药厂、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常州三勤生态园等。校内外有机结合,形成学科文化建设的创新空间。据不完全统计,全省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前三年,就新建学科专用场、馆等893个,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专业化的学科质态,日益改革着基础教育的业态环境。

4.学力提升,找到了主动学习的兴趣点。

课程基地的建设使教育成为一个点燃学生思想的火把。江苏省泰州中学学生说:从小学数学都是在黑板上,是平面的,在实验室里就感到数学是立体的,在脑里建成一个三维空间;数学家的哲学思维启发我们多方面思考问题,使我们学习更有信心;做一题目是一个原理,摆弄一个东西可能是几个原理,领悟一分胜过高考几分;高考数学200分,很有压力,感到枯燥,但自从去了数学体验中心,感到数学很有兴趣,如九连环等;现在体会到,学数学不是死记定理,而是要寻求规律,等等。

江苏省锡山高中的“想像·创造”课程基地则秉承着“设计是现代技术的修辞学”的理念,引入高校的建筑、服装、工业设计相关专业,构建新的课程结构,建设了创造工坊、创客空间、机器人设计室、电影工坊、工业设计室、服装设计中心等场馆。借鉴科技孵化器流程,采用项目制课程实施模式,学生手脑并用,学思结合,让想像落地,把奇思妙想创制成手中作品。课程基地涌现出了一批小创客,谢超、彭昌禹等学生先后荣获科技创新类比赛全国一等奖,谢超的成果《基于航位推算法定位与深度优先遍历的未知环境遍历系统》荣获全省高中唯一的“江苏省人民政府青少年科技创新培源奖”。学生的话语,学生的行动。每个课程基地的实践都充分说明,课程基地激活了学生学习。

5.建设视野,找到了开放共享的生长点。

一是学校之间的开放。“共享平台”是建设任务的核心概念之一。“基地”本身就包含辐射的功能,既有校内学科之间的辐射,还有学校之间的辐射,从全省的建设实践看,几乎所有已建和在建的课程基地,都已建设了供学生共享学习的网络化平台。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任何一个学校的学生都可能借助于共享平台,共享其他学校的学习资源,加入到其他学校的特定主题的学习当中。全省278个高中课程基地向全省学生开放,当代环境下课程社会化的实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二是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在基于社区设计课程、实施课程方面,课程基地建设的探索异常丰富,大体已经形成几种模式:一为从社区环境中选择建设内容,组织学生探索、弘扬地方文化,参与地方建设,改善社区环境;二为在社区环境中拓展学习资源,扩大“课堂”的空间范围;三为在社区环境中增加教学指导的力量,让“教师”的角色得到重新定义。

三是学校与高校和专门机构的协同。普通高中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协同设计课程方案,共同培养高中学生,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很多地方在这一领域已经做出了成功的探索。江苏普通高中的课程基地建设为高中学校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培养,打开了一个重要的通道。从实践情况看,高中需要培养人才,高校需要发现人才,相互协同已经成为双方之间的共同需求。省淮阴中学可谓高中、高校“双高”合作的典型。

6.全面推进,找到了上下联动的切入点。

课程基地建设的最大特点,就是“上行下效”“以点带面”,省里通过顶层设计、明确要求、组织答辩、加强指导、经费支持、检查督导等,具体指导全省课程基地的建设,各市县具体部署落实,学校则具体实施,建成了“省级主导,市县主推,学校主干”的“三主”特色网络。省教育厅明确,从2016年起,要在全省形成校、县、市、省的课程基地建设的四级网络。省天一中学等都在积极规划,全面构建学校课程基地的整体建设。

二、课程基地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虽然全省高中课程基地建设至今已进入第六个年头,有近一半的高中学校有了确定的课程基地项目,各地各校也在主动、积极、科学地总结和探索课程基地建设的做法、经验,但是课程基地毕竟是个新生事物,至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差异在认识,均衡不够。

经过“十二五”课程基地建设,大家从不知道、不了解,到现在的普遍推开,各地各校发展态势不一,表现为三类,一是部分学校在建设课程基地过程中尝到甜头,并在建设中不断研究、探索、创生和丰富课程基地,做到主动发展,不断开创课程基地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新天地。有的学校甚至提出来,不需要省里的经费支持,学校主动建设,只要省教育厅能给学校自主建设的课程基地参加省验收认可的机会。二是相当一批学校都做起来了,但还不够深入,项目建设还需要继续深化、丰富、拓展、提升、出效。三是极少数学校,对项目不够理解,项目进展较慢,甚至个别学校就是为了“名”和“利”而争取,而从改变教学方式、改变学习方式、改变知识呈现方式考虑较少,他们总觉得还是围绕高考做题,可能更利于提高学生高考的升学率。

2.水平差异在能力,深入不够。

总体上讲,各校还需要进一步根据省教育厅、财政厅规定的课程基地的六大建设内容去深化。一是硬件建设表现力不够。如何紧扣课程,将所建学科特质,既能物化、物态、物型的表现出来,又切合孩子成长需求的特性,紧紧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做深、做透,还远远不够。不少课程基地的硬件建设,观赏性多于实践性,知识性多于体验性,陈列性多于互动性。有的几乎等于普通的展览馆,缺少应有的教学实施场景和场境。而体验、互动、探究是课程基地建设的重要特点和优势。二是深入教学的改革深度不够。课程基地建设既应重视实验室、演示厅等硬件建设,又应重视教学改革、师资队伍、运行机制等软件建设,在实施建设中应软硬并重,避免重硬轻软。但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如何真正发挥课程基地在教学改革中的推进促进作用还不够,在队伍建设上,不仅学科开发的教师少,而且与专业相关的各方面的技术教师也较少。三是在资源开发中缺少系统性。如在课程资源上,往往等同于编资料和写教材,对学科链的系统开发和建设还不够。

3.特色体现在“基地”,使用不够。

课程基地的建设,与以往教学改革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基地”,就是搭建改变课程实施、改革学生学习、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平台。从所建的中小学课程基地看,所有项目学校都是十分重视基地与课程的结合,发挥其载体、杠杆的作用,总体上看,不同学段的课程基地深度开发也体现了学段特点和学生成长的需求,日益体现出不同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层次学校中,以高中课程基地影响最大开发最深,初中课程基地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和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最明显,小学课程基地的文化特色最为明显。但也有一些学校,对基地的使用不够,尤其是学科课程基地如何切入教学进度,高强度利用还不够。

4.效果差距在探索,研究不够。

课程基地是江苏教育的原创,前无古人,需要不断探索研究的内容很多,通过理论创新进一步指导现实实践,通过实践总结进一步丰富理论。几年来,从小学到高中,许多学校都结合项目的论证、申报、答辩、实施、总结,加强了对课程基地的理论研究、理性思考,一批成果获得了国家、省、市、县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奖,但从总体上看,普遍的研究还不够,深度的研究还要进一步加强,课程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深化,亟需构建有效的共享交流、专业指导机制,整体提升学校项目建设的深度。以课程基地建设为依托,通过系列措施持续改变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整体生态与教育文化还不够。

三、不断推进课程基地的深度发展

课程基地建设诞生至今才是个6岁的幼儿,未来的路仍然很漫长,需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不断持续、科学、有效地推进。

1.在思想认识上,要坚持不断提升。

课程基地建设不是为了项目而项目,更不是做个样子、摆花架子、落个名分,而是要根据国家教育改革的要求、世界教育发展的前沿理论、地方教育创新的实施推进、学校教学改革的瓶颈突破,对课程基地建设的再认识、再提高。从政府到学校、从小学到高中、从家长到教师,如果有的地方、有的学校依然不能够从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方式中改变过来,学校建设课程基地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为此,从学校看,要从学校主要负责同志开始,真正认识到课程基地不仅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促进学生实践动手、系统思维、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建设学科文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成长的内驱动力。

2.在学科开发上,要追求学科的专业深度。

课程基地经过五六年的实践,已经形成稳定生长之势,未来发展要依托课程基地,在深度建设上下功夫。要充分借鉴职业教育的专业装备和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经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基地的创新发展。一是要更新观念自我突破。跳出教师只要上好课就是一个好教师的狭隘观念、课程建设就是编制校本课程甚至就是编印教学资料的单一做法、学科教学只关注本学科教学的传统理念,加强教师“诗”外功夫,加强教师的学科开发能力。二是要加强知识建模能力的提高。养成从整个学科系统的全局视角,从课程实施的各种形式,从课程内容的各个节点,全面加强课程实施全流程、全方位的建模和建构。三是坚持问题导向下的课程基地深化建设。如围绕效果,就可着力于课程基地从哪些方面改变教师教学方式,从哪些方面促进学生高效学习,从哪些方面开创学校学科建设,从哪些方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哪些方面推动学校特色发展,从哪些方面拓展基地的引领等,步步生发。

为加强学科课程基地的深度发展,2016年,省教育厅依托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建立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指导中心,中心主要负责项目业务指导,依靠相关单位开展日常工作,具体包括:组织开展对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的专业指导、深度推进、交流研讨、科研服务、宣传推广和政策建议等工作;受省教育厅委托开展项目评审、检查视导等工作;通过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学科联盟,深入推进全省课程基地的学科建设、教学研究和规范管理,为全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积累经验,提供示范。通过指导中心的指导,引领课程基地走向深处,走到实处。

3.在使用见效上,要突出长期的对比分析。

使用是课程基地建设最直接要求,也是效益体现的重要标志。凡是建成的课程基地都要将使用摆到重要的地位。实践证明,课程基地的优势只有通过使用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印证。课程基地建设的效果如何就体现在使用上,让课程基地成为“作坊”“学场”,这既是课程基地的特点,也是课程基地区别于传统课堂教育的重要特征,更是转变教学方式的重要平台和路径。要通过使用进一步完善、丰富、拓展、创新课程基地内容。要对基地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研究,积累原始数据,进行大数据统计、对比、分析,如有多少课程在基地进行的,有多大比例的教学在基地实施的,有多少学生在基地学习的,有多少活动在基地进行的,有多少项目在基地完成的,有多少数据在基地得到的,有多少理念在基地激发的,有多少案例在基地生成的。在锡山高中,每一个课程基地,都有体系化的课程内容,锡山高中提出基地建设的刚性要求就是要实现100%的学生进入基地学习,30%以上的时间进入基地学习。

4.在合作交流上,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联通共享。

课程基地的建设靠单打独拼是不行的,必须要加强相互的学习、交流、借鉴。一是加强现场交流学习。学校之间多考察,探索提升的新路径、方法。二是加强联通共享。南京市十三中建成江苏省语文实验课程基地网、江苏省东台中学建成江苏省化学课程基地,使语文类、化学类课程基地建设有了“网上家园”,为学科基地的共享交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新的互动平台和载体。省教科院基教所经常在“教学新时空”上围绕某个学科课程基地进行全省同类学科直播,发挥整体推动的作用。三是加强分科推进。2016年省教育厅决定组建全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共同体,按照学科相近原则组建普通高中课程基地,设立语文、数学、外语、人文、自然科学、技术、生命与健康、艺术、文化等9个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学科联盟。每个学科联盟设立2-3个牵头学校,参与并指导成员学校开展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活动,协调组织本学科联盟课程基地教学交流研讨,受省教育厅委托参与课程基地的管理及相关工作。通过学科联盟的建立和盟主学校的牵头组织,不断深化和共享课程基地的建设。

5.在开放建设上,要广泛集聚社会文化资源。

要通过课程基地建设,让学校成为地方课程文化资源的洼地,这是项目建设的初衷,也是打破长期以来中小学校长特别是名校长“不求人”“怕求人”的重要手段。首先,将体现地方文化的课程基地建设建成展示地方文化的标志工程。昆山中学建立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这个学校内部的工作决定,影响却远远超出了学校当初的想象。项目先是得到昆山市教育局的充分肯定,将其列为2015年昆山教育的实事工程;继而昆山市委宣传部、昆山市财政局、昆山市顾炎武研究会、顾炎武故居、苏州市名人馆等部门或单位也表示鼎力相助;苏州市教育局等单位对顾炎武思想课程基地都予以高度重视。课程基地的两位顾问,南京大学许苏民教授和苏州大学周可真教授十分认同,许先生说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周先生说顾炎武诸多思想具有永恒价值,值得弘扬和普及,顾炎武应该成为昆山的第一张文化名片。其次,要充分利用地方乡土资源,围绕课程需求和学校特色,将本地的收藏家的藏品集聚到学校,建设各类微型博物馆、收藏馆,以丰富学校的课程和文化,不断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第三,发挥校友力量集聚文化资源。学校所需要的学科硬件和软件资源,都可以发挥校友的人脉优势广泛收集,甚至建立专题馆,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学习的平台。江苏省南菁中学依靠校友沈鹏、顾明远建立起沈鹏艺术馆、明远书屋,江苏省阜宁中学依靠校友朱训建立朱训地质科普馆,这些成功的做法都给人有益的启示。

6.在持续发展上,要注重深化创新引领。

省教育厅在基础教育内涵建设上明确要求,健全省、市、县、校项目四级推进机制,合力抓好项目建设,努力形成“层层推进项目建设、校校借助项目发力,教师依托项目发展、学生参与项目获益”的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新局面,如何深化推进,有许多新的问题值得探索。各学科联盟必须始终指向课程基地的价值追求,通过教与学方式变革,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办出特色,既要在应对教育现实需求中进行有效创新,更要在追求教育理想过程中实现积极的跨越。通过学科联盟的活动,引领全联盟教师积极地参与课程教学改革,探究课程教学领域内的重大问题、前瞻性问题,不断形成新形势下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新经验,着力构建具有江苏特点、符合江苏实际的课程、教学、治理新模式。要着手制定课程基地评价标准,深化课程基地制度建设。要强化科学研究,构建学术理论,特别要通过高端的各类课题,开展中小学课程基地的研究,进一步提升和指导基层实践。要聚集教学改革前沿理论,深化课程基地的建设,在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创客教育和深度学习等问题上,进一步发挥课程基地的载体作用,同时不断丰富、创新。

猜你喜欢

课程基地教学改革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立足课程基地 推进教学改革
建设特色课程 展现人文情怀
构建活动化校本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推进人文校园建设,促进学生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