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顶层设计推进课程基地建设

2016-11-01朱卫国

江苏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课程基地顶层设计

朱卫国

【关键词】课程基地;顶层设计;精神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009-02

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是江苏独有的教育创新探索,其目的在于通过改变原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创设新型教学环境,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推进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建设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并进一步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对课程基地建设顶层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与规划,制定相应政策,大胆地开拓创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要符合教育发展的宗旨与目标,又要适应现代学生个性特征,更要与高速发展的社会接轨。

一、课程基地建设应当遵循三项要求

课程基地建设要求充分体现规划引领、实用实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课程价值、覆盖各类学科;充分体现教师参与、层层推进;充分体现实践体验、载体创新;充分体现技术推动、人机对话;充分体现个性特色、学科文化;充分体现外援力量、社会共享。从各地实践经验来看,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需要遵循以下要求。

1.创建新型教学平台。课程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已经开展了5年,各地学校在课程基地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逐渐突破了旧的教学方式,建立了新型教育模式。今后,我们要敢于创新,抓住机遇,把握新的教育发展方向,进一步确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关系,着力创设新型教学平台,着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文化,着力改变“旧瓶装新酒”和“炒剩饭”的局面。

2.建设符合学校实际的基地项目。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个性、需求都在发生着变化,因而课程基地建设需要合乎教育发展的规律,要实事求是,既突破旧有的模式,又尊重现实的教育规律。从全省教育全局来看,要针对基础教育不同学段,因地制宜地去规划学校建设的特色项目。小学阶段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主题鲜明的教学环境,要以国家课程为核心,大力开发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初中阶段要结合学科内容多开发活动课程,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以某一学科为中心辐射其他课程,从而促进所有学科的全面发展;高中阶段要努力引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既要突出学科教学的丰富饱满,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实践创新的实验平台。同时,要根据学校历史传统、基础条件、学科特长等实际情况,建设课程基地项目,以点带面,不断扩大课程覆盖面。

3.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当今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迫切需要教育“与时俱进”,不仅仅要求知识内容的更新,更是呼唤教育方式方法的变更,教育思想的革新。未来教育要求我们对课程基地建设做出前瞻性的思考,为了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节奏,需要每个人掌握快速、高效地自主学习方法。在建设课程基地过程中,要不断丰富课程内容,改变应试导向和千校一面现象;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单一传授知识的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改变传统教育质量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二、课程基地建设需要把握三项原则

建设基础教育课程基地,目的是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目标指向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积极进取、服务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在建设过程中,要努力把握三项原则。

1.文化与特色共存。课程基地的实施,为各地学校建设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有特色的校本课程,采取有特色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契机。各地学校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在城市,有的在农村,因而可以依托当地独有的人文环境以及本校的文化传统,努力开发多样的校本教材,打造别样的主题教学环境,突出本校的特色文化,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延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2.理论与实际互通。知识的学习既要登高处,看远方,也要俯下身,接地气。无论是杜威教育生活理论,还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都告诉我们,生活与教育互为一体,密不可分。课程基地建设需要理论指导,更要联系实际,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在学校中营造具体的生活场景,提升学生实实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硬件与软件并重。课程基地建设要努力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要提升薄弱学校的硬实力,比如在实验仪器的购置、多媒体数字设备的添置、体育场馆的建设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从而填补“短板”;另一方面要创建特色鲜明的教学环境,丰富课程教学资源,转变教学模式,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等,从而进一步延伸“长板”。双管齐下,软硬兼备,促进江苏各地学校发展的“春色满园,百花齐放”。

三、课程基地建设必须突出三个重点

课程基地建设创新的是教育方式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课程基地建设顶层设计的角度,要更加突出学生精神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

1.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乌申斯基说:“教育中的一切都应该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性格在教育发展中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所谓“教育”,出发点在“教”,教会学生各科知识,教会学生遵纪守法,而终点仍在“育”,从人格上塑造学生的优秀品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的塑造不仅需要“从娃娃抓起”,更要“反复地重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影响行为,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各学校要充分发挥课程基地作用,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自信、坚韧、探究等精神品质,努力塑造他们的高尚人格。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要求最终形成专业的教师队伍,通过教研组织建设在基地、教研活动开展在基地、教研成果首先应用在基地等措施,大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以名师支撑基地,以基地促进教师成长,以教师引领学生发展。学生的成长成才,要有一支素质优秀的教师队伍,而教师的优秀品质更需要后继者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水平精湛的教师队伍,更需要培养具有优秀思想品德的一大批教师。广大教师要适应课程基地建设后的教学变化,努力提高专业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3.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基础教育课程基地建设该如何设计?一方面需要各地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大胆创新,有所突破。另一方面,也需要各地学校积极学习海外优秀的教育方式,结合本土具体情况,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传承、创造学校特色。课程基地的立项与设计要依据学校的特色,课程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要彰显学校的特色,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亮点”。我们要始终坚守包容的教育心态,始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公民为己任,始终以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为追求,开拓创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

猜你喜欢

课程基地顶层设计
深化课改的五个着力点
广东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
“为官不为”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论开拓创新赢得未来的市场
立足课程基地 推进教学改革
建设特色课程 展现人文情怀
构建活动化校本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推进人文校园建设,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体验数学魅力 转变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