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特色课程 展现人文情怀

2015-08-26杨亦鸣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课程基地人文学科特色课程

【摘 要】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高中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建设充分凸显了人文学科价值,进行学科整合,构建独特的育人体系,注重多元评价,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课程。

【关键词】课程基地;特色课程;人文学科;建设经验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6-0073-01

【作者简介】杨亦鸣,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000)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文教育所传递的不只是学科知识,更是一种精神和信念。因此,人文学科的建设应站在高处,发挥其深层次文化传递的功能。徐州三中的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有以下特点值得研究。

一、课程设置凸显人文学科价值

徐州三中按照国家课程设置要求,结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人文学科特色课程体系。目前已经形成了校本学科课程、校本德育课程,并注重将活动性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

从课程内容来看,围绕“一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二要教会学生如何思维,三要教会学生掌握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等”三个方面来展开,体现学科价值中的导向价值。从课程形式来看,将活动性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三者相结合,体现学科价值中的发展价值。

学校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上还要进一步拓展学科的育人价值,让校本课程更具有丰富和发展学生生命的意义。除了学科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还可以有:为学生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学科所独具的路径和独特视角、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策略;为学生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发现、欣赏和表现学科美的能力。

二、实施路径体现学校特色

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徐州三中在注重人文学科建设的同时,并没有仅仅将眼光局限在社会科学学科上,而是在自然科学学科中也渗透了人文教育,在自然科学的学习中,透过对科技的掌握,引发学生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对人类未来的思考,这是难能可贵的。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整合,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可以说在这一点上,徐州三中走在了前列。

2.构建“共享·成长”育人体系。徐州三中通过校园环境的改造、校园硬件设施的改善,通过开发网络资源、建立人文课程体系,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共享与和谐成长提供了优质的资源。

在人文校园的建设中,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必须以精神文化为重点,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行为文化为归宿,以物质文化为基础,紧紧围绕价值观建设这一核心内容,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价值追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最终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知识的增长、 品性的陶冶、体质的增强、素质的提高,以确保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课程评价注重多元化

徐州三中确立的多元化课程评价标准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身即是多元化的发展。既包括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态度、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也包括具有个体差异的不同学生都能够按照其个性倾向性得到发展。在评价标准方面,他们不仅仅关注认知方面的目标,同时关注对学生的能力、态度和情感的评定,将课程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纳入评价指标之中。在评价主体方面,评价的主体既包括评价专家,也包括课程的实施者、课程的接受者(学生),甚至包括学生家长,使任何一类评价者都不再拥有绝对的主体地位。在评价方式方面,表现在量化评定和质性评定的互相结合与综合运用,注重整体性评价。在评价对象方面,关注的焦点不仅在于结果而更加重视过程。其核心在于强调对教育动态结果的把握,重视过程评价,扩大评价对象,将过程之中的不确定因素也纳入了评价范围之内。

猜你喜欢

课程基地人文学科特色课程
别再这样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互联网+时代的人文学科学习范式构建
小学数学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探讨
再论哲学人学的学术性质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论高师人文学科教师教育者的“师士”使命的源起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立足课程基地 推进教学改革
构建活动化校本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