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课程基地 推进教学改革

2015-12-16侯沛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课程基地内涵发展教学改革

【摘 要】本文基于对课程和课程基地定义的思考,从三个方面论述连云港高级中学立足课程基地,推进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思路、举措与成效。彰显特色,构建三级课程基地体系;释放潜能,追寻生命课堂教育价值;名师引领,助推师生主动生长发展。

【关键词】课程基地;教学改革;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2-0061-02

【作者简介】侯沛成,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42)党委书记、校长。

一、 思想先行

课程的定义较多,一般认为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教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课程基地则是一种以建设学科内容的物质呈现平台为基础,主要通过师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巩固、演示、验证、探究和拓展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学生的天赋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体验性教学“新课堂”,是现有课堂的延伸、升华和互补。它具有校本底色、课程统整、思维品质和技术创新等特质。

建设课程基地,旨在通过学科重点、难点内容的模型建构,增强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直观理解。通过参与式学习,巩固演绎拓展课堂教学原理;通过展望学科前沿知识,引发学生求知欲,自主探究式学习;通过专业学科分支,领略学科科学体系,为学生升学服务;通过实践体验,发现学生天赋,感受学科之美,促进学生在自然喜欢中多元发展,为学生兴趣、特长、专业、职业和事业融为一体的人生未来奠基,并将学习作为终身的生活方式。

另外,我们还大量参考并借鉴了生命哲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相关文献,为课程基地的建设做好了思想高度的武装和统一。

二、 成果初现

学校始终坚持“基地要扎根课堂”的建设管理方针,鼓励教师善于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难题,积极开展研究与探索,以此为基础不断研讨和完善利用课程基地开展教研活动的方案,形成问题解决模型和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课程基地建设立足于服务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将服务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摆在第一位。努力将课程基地建成教师专业成长的载体平台,以名师支撑基地,以基地成长教师,以教师发展学生,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近3年来,学校师生在国家、省、市各级比赛中获奖300余项,教学成绩稳步提升,多次获得连云港市教育管理目标奖和教育管理质量奖。

目前已经完成了《身边的生物科学探究》《连云港海洋地理》《3S技术在我身边》《我们家乡连云港》《海州乡土文化》《ARCGIS初步教程》等六本校本教材,形成了一系列的教学课件和案例。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校内外资源。相关学科组的教师共发表基地建设和学科教学方面的论文30余篇,开展省市级课题研究5项。课程基地还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和“港城名师工作室”这些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主办市333工程青蓝课程5次,开设公开课、讲座30余节(场),举办连云港市优质课、基本功等各类大型教学类比赛5次。学校先后与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等10余所兄弟学校结为共建友好学校,充分发挥课程基地对全市地理、生物等学科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内涵发展

1.彰显特色,构建三级课程基地体系。

自2011年启动课程基地申报工作以来,我校先后成功申报并建成了江苏省基于3S技术地理创新课程基地,连云港市地理、生物和艺术课程基地。依托省、市基地平台,以点促面,学科联动,在校内又先后规划建设了化学、英语、语文等课程基地,最终形成了省、市、校三级课程基地体系。通过构建课程基地体系,创生了凸显学科情境的新课堂。基地以建设学科的物化平台为基础,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追求,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等方式,拓展了教育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地理基地将GIS技术引入课堂,利用新型数字化教学环境,创新学习方式;生物基地通过改进演示设备、设计探究实验、创设互动平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基地体系建设,整合“课内外”、“跨学科”和“校内外”的课程资源,整合相关学科教学力量,形成教学合力。建设专家指导团队,参与课程建设,提升课程质量。与南京师范大学、淮海工学院等院校签署共建协议,提升建设层次。三级课程基地体系的构建,开创了学校特色建设的新空间,为学校打造特色学科、形成办学特色提供了契机。

2.释放潜能,追寻生命课堂教育价值。

教育的起点和重点都在教师和学生的生命素养上,而生命教育的活力在于创新。

在课程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我校以完整生命的发展、独特生命的形成、精神生命的提升为最终目的来重建课堂生活,铸造生命课堂,让教学流动生命的智慧,使每一个生命潜能得到最适宜、最充分、最全面的释放和生长,促进了教学方式与育人模式的新转变。构建了以“生活课堂→有效课堂→生长课堂→生态课堂→生命课堂”为逻辑主线的实践路径和操作策略,形成了包括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等在内的高中生命课堂的系列教学范式和案例。积极创建民族教育、生物探究与人文教育等学科教室,创设对话与开放的课堂,打破课表、教室对教育方式的“束缚”,推进课堂教学行为优化转型,领跑学习革命。例如:组织数学、语文等教研组与课程专家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细化,结合学生能力基础,确立重难点,通过模型建构、微视频等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生物学科以生命科学馆的实物和标本为中心,引导学生直观感知,培养兴趣,深入探究;地理学科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走进3S实验室,在专业的指导和影响下逐渐成长。

3.名师引领,助推师生主动生长发展。

通过课程基地建设,搭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建立“港城名师工作室”,发挥名教师在教学研究、教师培养中的引领作用。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坚持深入教学第一线,坚持参加教研活动,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诊断,以平等的对话方式,引发思维的碰撞,进一步阐明课程基地建设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加大校本教研和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与此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课程基地资源,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通过举办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以社团、兴趣小组等形式加强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近3年来全校师生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

猜你喜欢

课程基地内涵发展教学改革
试论凸显农村初中特色,圆内涵发展之梦
走绿色教育之路?促学校内涵发展
潜能德育视角下中职内涵发展与招生规模问题的对策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建设特色课程 展现人文情怀
构建活动化校本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推进人文校园建设,促进学生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