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由学校的实践探究

2016-03-24芮火才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实践

摘要:自由学校的实践就是试图把对自由学校的想象变成教育的现实。自由学校的实践一方面就是让学生在学校能充分地享受自由,获得自由的涵养;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在学校学会自由,获得自由的能力。充分地享受自由主要包括享受身体的、思想的、个性发展的自由等;学会自由的主要路径是学会选择,支持和帮助学生在主动的有限选择和主动的无限选择中培养自由的能力,提升自由的水平。

关键词:自由学校;实践;享受自由;学会自由;学会选择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2A-0032-05

自由学校的实践就是试图把对自由学校的想象变成教育的实在形态,把自由学校实实在在地做出来。

根据对自由学校的想象[1],自由学校的实践一是学校要让学生充分地享受自由,二是学校要竭尽所能让学生学会自由。学会自由是建设自由学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虽然让学生充分地享受自由是学会自由的前提和基础,但并不意味着学生的自由能力就会自动养成或自动生成,还必须通过一定路径进行培养。学会选择是学会自由的主要路径,没有选择,就没有自由,自由的能力就是在不断的选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一、让学生充分地享受自由

自由的内容非常广泛,针对小学生的实际和当下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让学生充分地享受的自由主要包括:身体自由,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的自由。其中,身体自由是基础,思想自由是核心,个性发展自由是基本外在表现。没有身体自由,思想自由既没有保障,也显得虚无缥缈;没有思想自由,个性发展自由也缺乏逻辑前提。

(一)让学生身体舒展

身体舒展的基础是身体舒适。舒适即外部的设施和环境能满足学生基本的生理需求。在外国语学校,每位学生课桌椅的高度都是可以调整的,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也会为其进行“私人定制”。

身体舒展即是学生的身体可以不受束缚地向四面八方而伸开,这既需要对校园进行精心的设计,也需要废除对学生身体的一些不必要的限制。外国语学校草坪上的路并非像一般学校那样依图纸而建,而是让学生用“脚”来说话。学生上课不必双手交叉放在身后,或双手整齐地放在胸前课桌上,也不必站起来回答问题,等等。

当然,让学生身体充分地舒展也是有底线的,就是一个人身体的舒展不能损害自身和他人的身体安全,也不能影响他人的身体舒展。

(二)让学生思想独立

让学生思想独立的路径至少有两个:

1.让学生成为制订学校制度和班级制度的主体

一讲到制度,一般的人就会认为其只会让学生不自由,是限制学生思想自由的手段。其实,这只是对传统学校控制式制度作用的描述,就如雅斯贝斯所说:“如果人们要为助教和学生订下一系列学校的规则,那就是精神生活、创造和研究的终结之日。在这种状况下成长起来的人,必然在思维方式上模棱两可、缺乏批判力、不会在每一种境况中寻找真理。”[2]如果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那就另当别论。

以班级公约的制订为例,让学生成为制订制度主体的程序为:一是每位师生就此独立发表意见,以让每一个人的思想都能得到充分表达;二是小组和大会讨论各人或小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讨论既可以是平等的协商,也可以是针锋相对的争论和辩论,以让不同人的思想进行充分的互动和碰撞;三是进行民主表决,师生平等,一人一票,得到50%以上支持的班规才能付诸实施,以让不同的思想进行交融。

班主任不再是布道和发号施令者,更不是高高在上的决策者,但也并非不应和不能有所作为。“教育者应当是孩子自我表述过程中的主动的而非被动的参与者,教育者的作用是使自我表达具有意义——即帮助学生了解如何成为自己的权威,如何接受别人的帮助,以及获取他人帮助的必要性。”[3]

2.让学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有充分的思维自由和言论自由

学生在学校70%的时间在课堂度过,学生在课堂的思想不自由就很难保证在学校的思想是自由的。而在课堂,学生思想自由的主要表现就是思维自由和言论自由。

要达到课堂思维的自由和言论自由,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围绕问题展开教学。由此我们创立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基本框架。其基本流程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或制造认知冲突,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提出问题——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整合学生的问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提供相应的帮助和必要的指导——学生自由发表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自行得出结论,教师保障学生的言论自由——教师设计多元练习,学生自觉选择应用。

不管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还是自主解决问题、自行得出结论、自觉运用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相对处于自发自由状态,不受框框的约束,也不受教师的主宰,学生的探究常常出乎意料,思想的收获也常常超乎想象。教师转身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者、服务者、引导者和必要的指导者。正如雅斯贝斯所说:“教师不应暗示学生应走的道路,而取消了他们继续思考及发问的机会;教师不应固守教条,而是将问题敞开,因为有份量的决定不是在思考范围内可以先做出来的。”[4]

(三)让学生个性飞扬

虽然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我们认为,其中最具影响力和最具决定性的是评价。

“应该说,渴望受表扬、拿奖状、上光荣榜或金榜题名,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个人如果将自己一生的意义评判完全交付给他人,它同时意味着主体意识的沦陷。”[5]有鉴于此,我们似乎可以找到两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消极和极端的角度,如果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少之又少,直至没有任何评价,那么学生的个性必然是自由的。但教育真正意义上没有外在评价是不可能的。学生的成长还是需要社会优秀文化传统的滋养和核心价值观的熏陶,没有真善美引领的教育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从积极和另一极端的角度,我们也可以设置尽量多的评价项目,能充分支撑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学生个性成长是个复杂的系统和未知的领域,有无限的可能,我们对这个世界已知的认识或是已有的认识水平必然会影响学生对这个世界无限的认知,以及对这个世界已有认识的超越。更重要的,外在的“奖励和表彰的罪过是破坏性情,特别是兴趣和道德,艾恩(《奖励的惩罚》一书作者)将奖励看做是‘行贿。……‘所有的奖励都有着相同的效果,一个作家宣称道,‘它们将会冲淡成功本身带来的欢乐”[6]。

我们整合上述两种思路的优缺点,找到了相对能保障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一些评价方法。

1.减少或废除外在的奖励项目,改为自主设定奖项、自由申报奖项

让孩子自己设置奖项,自由申报奖项,学生的价值取向受到了尊重,兴趣自由获得了保护,个性自主发展得到了支持。既发挥了奖项的引领作用,又避免了外在奖项成为对学生成长的“贿赂”工具。

2.尝试进行个性化情境性激励评价

个性化是指对学生的评价必须因人而异,寻找和创造适合每位学生成长需要的评价;情境性是指在真实的场域中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激励是指评价以鼓励为主要形式,以满足学生内心希望得到别人肯定的人性的基本需求。这是一种随机评价,在教育教学活动的现场,在师生的互动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适时的点评,弥补了固定奖项灵动不够、机械有余的不足。

3.减少外在评价,增加自主评价

虽然个性化情境性激励评价能支持学生个性自由发展,但毕竟是外在评价,一定意义上是对学生的“贿赂”,所以要适度,不宜过多。

从便于操作和便于学生接受的角度,让学生不断地追问自身在各个方面有怎样的进步也许是最佳的选择。一个学生在某一方面在群体中的位置是相对稳定的,不管自己如何努力,超过别人也许永远没有可能,但通过努力超过自己还是完全可能变成现实。

二、竭尽所能让学生学会自由

如果自由就是对在不影响别人自由前提下“随心所欲”的选择,那么,学会选择一定意义上就学会了自由。有选择,才有可能有自由。自由的能力就是在不断的选择、不断的反思和不断的再选择、再反思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很自然,我想强调的是这样的学校将是自由学校,每个孩子都有自我选择和自我管理的权利,也就是说,我设想了一个到处都是萨默希尔的国家。”[7]

从主体看,选择分被动选择和主动选择。从范围看,选择又分有限选择和无限选择。

根据选择的主体和范围两个维度,选择共有四种形态:

(一)被动的有限选择

这种选择的主体是老师或家长,而不是学生,选择的范围是有限的。这虽然也是选择,相对绝对的统一和控制是一大进步,但因为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选择范围又非常的狭窄,所以并不是自由学校追求的选择。

(二)被动的无限选择

这种选择的主体仍然是老师或家长,但选择的范围是无限的,没有现成的框框。这相对于被动的有限选择是有所进步,但也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同样并不是自由学校追求的选择。

(三)主动的有限选择

与被动的有限选择相比,尽管选择的范围仍然是有限的,但选择的主体发生了质的改变。选择的主体不再是老师或家长,学生成为选择的主人。虽然学生也有可能选择了并不适合自己的选择,甚至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但因为是相对自由的选择,所以选择的能力在选择中必然会逐步提升,自由水平也会水涨船高。

1.选择时间

在外国语学校,刘容川同学的家长第一个为孩子向学校提出了选择时间上学的申请。周一至周五,他只是每天上午上学,下午在父母的指导下在家自主安排活动,或自学,或健身,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用刘容川的话说:“我认为这样做没有什么不好,除了感到孤独之外,所有的方面都在进步。不过,我还是蛮享受孤独的。”

2.选择座位

选择座位就是一个同学可以依据规则自由选择同伴、自由选择座次。实验班92.5%的同学喜欢这项实验。沈怡彤同学说:“可以和好朋友坐在一起,上课交流、讨论比较好。”蒋诗凡同学说:“可以和不同的同学相处,学会适应环境,也可以增进友谊。”

3.选择老师

学生选老师,就是学生有权选择自己喜爱和信任的老师担任自己某一学科的教学任务。虽然选择是有限的,但相对而言,学生(家长)比传统的分班模式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同学说,“我终于可以不再为天天必须见到自己不喜欢的老师而烦恼了”。

4.选择年级

选择年级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跳级。二是部分学科的跨年级学习,例如:某一学生虽然在读三年级,但语文课时间可以同步在四年级的语文课上课,到六年级,这位同学语文课的学习时间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自由安排。姜来妈妈说,“也许并非所有的学生都适合跳级,但跳级还是蛮适合我家姜来成长的”。

5.选择内容

绝大多数学校,一个学生总是固定在同一个班学习,只能被动接受教材或老师的安排,没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正如伊万·伊利奇所说:“对学校而言,最糟糕的状况是它仅仅将全班学生聚集到同一间教室里,并以同样顺序向所有学生施教数学、公民以及拼写等科目;其最良好的状况则是允许每个学生在所限定的若干课程中自选一门。但无论是哪一种状况,学生都是根据教师的目标而被组成同龄群体的。与之相反,一个理想的教育系统则会让每个学生都界定自己的活动,并为之选择自己的伙伴。”[8]

走班制是动作较大的内容选择改革,外国语学校五年级的几位语文老师(彭峰、黄鸽、张亚萍等)率先进行了尝试。和一般学校的走班制不同的是,外国语学校实行的并非完全的分层教学,只要学生愿意,所谓的后进生也可以在学习内容难度较大的班级学习。走班后,喜欢语文学科的同学由43.1%提高到了86.6%。

6.选择学习方式

在走班教学实验中,老师们还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衍生了一种教师不在场的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参加走班实验的三个班中共有九位语文学习的超常学生,在老师的建议下他们组成了一个小班。学习内容由老师和他们事先商量确定,上课时老师基本不在场,由他们中的一位轮流担任主持人,每人自学课文后至少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分两个小组进行讨论,解决各自的疑问,再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参加大组交流。老师只是在别的班级上课时的间隙偶尔抽空参与一下他们的讨论,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有时也会提些问题。他们不做传统意义上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而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创作小说、童话等。其中,有四位同学还出版了小说或散文集。

7.选择作业

课堂作业选择的主要形式是教师分层布置,学生选择练习。教师设计两至三个层次难度和形式不同的作业,供学生选择,教师不加干涉。家庭作业不但在内容、形式上可以让学生选择,还可以在“做”与“不做”中让学生进行选择。在一次访谈活动中,一位同学讲了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选择不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其实就是选择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8.选择考试

根据目前教育评价的现状,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多参加一次统一试卷的考试,就多受一次煎熬,多受一次打击,对学习的兴趣也因此逐步减弱,直至麻木不仁,刀枪不入。如果基础较差的学生(包括所有学生)每参加一次考试都能很好地发现自我、激励自我、成就自我,考试就会成为学生成长的亲密朋友。

因此,我们的考试改革就有两个基本方向:一是同一水平的考试试卷内容不同,让学生选择;考试的形式不同,由学生选择。二是考试的试卷按难度分成两三个层次,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参加两次考试。

9.选择不选择

与正向选择相对的是反向选择,即赋予学生选择不选择的权利。“学校应该是一个具有多元化性质的地方——有智慧的、有艺术的一面,有创造性,也有生动的一面——在这里,每个小孩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参与的项目,或保有不选择的意愿。”[9]

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每周课表上有30节课,这30节课都是强制性的。即使某些内容学生早就学会,即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即使老师的教学水平非常差劲,学生也要端端正正坐在教室里听讲。因此,我们大胆假设,如果这30节课中能有一些课学生可以选择不上岂不更好?我们给了学生一周中可以任意选择一节课不上的权利,这节课的时间可以由学生自行安排,除了不能参加危险性的活动、不能影响别人外,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

毕云霄同学说:“我选择英语课不上,是因为我感觉我的英语学得最好,一两节课不上应该不会影响我的成绩,课上老师也没有额外的一些知识,没关系的。”彭雅鸣同学说:“每次下课匆匆忙忙,根本没有多少看书的时间,所以我在一节(不想去上的)课上,总会带上我喜欢的书,坐在自由书吧,安安静静地阅读,累了就随便换个姿势,很舒服、很自由。”

(四)主动的无限选择

主动的无限选择不但选择的主体仍然是学生,而且选择没有限定的区域和范围,不是从现成的选项中进行选择,是自由学校建设中培养学生自由能力更有价值和更高境界的追求。学生在不断的主动无限选择中,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的自由能力才得以提升。

1.设立自由舞台

学校把这一个半开放的空间改造成为面向草坪的一个演出场所,背景如梦如幻,音响设备一流,取名为“自由舞台”,吹拉弹唱,随心所欲。

这个自由舞台每周的周二和周五中午向学生开放,每次最多表演五个节目,任何一个想在上面露一手的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在校园网上自主报名,节目的质量和形式没有任何要求。报名网络自动生成,报满五个节目,第六个节目就报不进去。每次演出时的主持、音响和跑龙套等人由学校招募志愿者担任,不组织师生统一观看,由学生自由前往。班级、年级或志同道合的人也可以申请其它时间进行专场演出。

有一次,一个长得并不漂亮、穿着也不漂亮的女生在自由舞台朗诵一首诗歌,声音很小,也不动听,更没有读出诗歌的意境,表演结束后也几乎没有人鼓掌(观众也少得可怜)。我在想,这样的经历对于孩子来说到底有怎样的意义?没有外力强制,自由舞台成为每个人乐于生长思想、敢于表达思想、善于展现思想的加速器和催化剂。

2.自主设置奖项

自己设置奖项就是班级的奖励项目完全由学生自我设定,教师不加限制。设置多少奖项,设置什么奖项都由学生说了算。包括某一学生参加哪些奖项的评比也完全由学生自我决定(这在前文已有讨论,这里不再赘述)。

3.没有选择的选择

更灵动、更具挑战性的主动无限选择即“没有选择的选择”,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自主的安排。正如怀特海所说:“想象力和知识的融合通常需要一些闲暇,需要摆脱束缚之后的自由,需要从烦恼中解脱出来,需要各种不同的经历,需要其他智者不同观点和不同才识的激发。”[10]

从课程建构和实施的角度,学校更多的是做减法而不是加法,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安排,借用一些学生的话说就是“少来烦我”。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建议家长不要或少为学生报名参加各种假日培训班,让节假日名副其实。

让学生自主支配自由时间并不意味着教师和家长可以袖手旁观或是放任自流,正如河合隼雄所说:“虽然说孩子是自然成长的,但在一旁守护其成长的大人是必不可少的。真正‘守护孩子成长,并不是在每件事都去‘教导孩子(这样的结果不过是变成干涉),而是相当需要付出精力的一件事。”[11]这里的“付出精力”更多是怎么陪护孩子,怎么呵护孩子,怎么用心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

4.我的人生我做主

对于学生而言,最重要、最整体的选择是人生道路的选择,虽然未来到底可以过怎样的生活并不是、也不可能完全由学生决定,但完全可以由学生自我规划。“要想每人的本性得到公平的发展,重要的是应当允许不同的人过不同的生活。任何一个时代行使这项自由的程度有多大,该时代值得后代关注的程度就有多大。”[12]

在现实的语境下,这样的选择一般称之为“生涯规划设计”。从操作层面讲,从一年级开始,每学期集中抽出一周时间让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发展进行思考;也可以组织同学对某一学生的人生规划进行评价,发表不同的看法,供当事人参考,但老师要提醒学生不要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想见,学生享受自由的程度有多大、品质有多高,一定意义上学生对自由的理解就会有多深,自由能力就可能有多强;虽然学会选择并非是学会自由的全部,但学会选择毕竟是学生学会自由最重要的“支点”和最主要的“杠杆”。

参考文献:

[1]芮火才.自由学校的想象[J].江苏教育研究,2015(4A).

[2][4]雅斯贝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46.178.

[3][7]乔尔·斯普林格.脑中之轮[M].贾晨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0.100.

[5]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223.

[6]郑也夫.奖励带给孩子什么?[J].书摘,2014(1).

[8]伊万·伊利奇.非学校化社会[M].吴康宁,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127.

[9]约翰·霍特.孩子为什么失败[M].张惠卿,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9.

[10]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128.

[11]河合隼雄.孩子的宇宙[M].王俊,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198.

[12]密尔.论自由[M].顾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67.

责任编辑:丁伟红

猜你喜欢

实践
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会计预算控制现状及方法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