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视角下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人际关系提升策略研究

2022-06-07幸韵儿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65期
关键词:随班就读人际关系特殊教育

幸韵儿

【摘要】在探索“特殊教育”这条路上,我们国家历经坎坷,仍旧一路风雨兼程。这些年,从党的十七大“关心特殊教育”,党的十八大“支持特殊教育”,到党的十九大“办好特殊教育”,而“办好特殊教育”则意味着不仅要有特殊教育,更要有高质量、高水平的特殊教育。本研究基于国际上对融合教育的初衷——促进特殊儿童与身边人建立高质量的人际关系,从而达到提高这类人群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笔者将特殊教育的研究目光聚焦于融合教育环境中的“孤独症儿童人际关系”这一话题,通过对本校随班就读的孤独症儿童的人际关系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探寻孤独症儿童的人际关系现状,从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切入,为促进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的人际关系提升与发展指引可操作的方向,进一步地推动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性的提高。

【关键词】特殊教育;融合环境;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人际关系;策略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一)“来自星星的孩子”正遭遇人际关系的困境

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autistic disorder)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这种症状的儿童呈现出以社交沟通障碍、狭窄的兴趣爱好和重复刻板的动作行为核心症状的疾病。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在普通学校就读,充满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的背后折射出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社会交往技能缺陷。他们的人际关系质量相比于其他儿童而言是比较差,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差关系”会越演越烈,甚至会出现被普通家长排斥,拒绝入学的极端案例。如何通过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研究,让这一颗一颗“小星星”的“随班就读”能够突破停留在“随班就坐”的层面,获得高质量融合教育,突破人际关系构建的困境,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友谊,真正通过教育成为一个自由有序的成年人。

二、“特殊教育”最大的现实意义是实现儿童的“不特殊”

特殊教育最大的现实意义就在于让所有的儿童能够享受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能够自由自在地在这个世界上绽放属于自己多样的色彩,而不是被遗忘,被特殊化,被边缘化,这也是本研究立足的根本。特殊教育是当前我们的义务教育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被“特殊教育”覆盖之下的每个儿童都是折翼的天使,他们也同样的善良与可爱,充满阳光与希望,只是,他们更需要专业的知识与人群去采用特殊的教育方式,倾注更多的心血护佑,去提供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教育他们、训练他们,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快乐的成长。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孤独症儿童融入社会,展翅翱翔的一双“翅膀”。本研究所提出的“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服务的对象是融合环境下,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 needs,CSEN)中的“孤独症儿童”。研究者将根据此类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系统化地通过普通或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受教育者的潜能,使他们在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培养良好的品德的同時,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交到好朋友,拥有属于自己很好的社会关系网络。

三、研究路径设计

落地现实,基于笔者执教的公办小学就是当地融合教育开展的学校点,本研究以本校(佛山市顺德区一所公办小学)四至六年级随班就读孤独症学生为研究对象。一方面,从人际接纳、人际友谊和人际长久交往三个维度调查孤独症学生现阶段的人际关系生态,探究人际关系的构建主要受到什么因素影响;另一方面,从儿童发展的个人视角、差异包容的社会视角及文明发展的文化视角三个维度为孤独症的儿童创建高质量人际关系提出相应的可行性策略。

四、研究分析:随班就读的孤独症儿童人际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指出,特殊儿童的人际交往关系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教室环境、家庭风气等系统的影响,即每一个系统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结地影响随班就读的孤独症儿童人际交往中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1.外部归因:社区文化和育人文化影响

(1)社区文化影响

传统的社区文化是在以往的特殊教育中常常被遗忘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社区文化的影响力逐渐走入教育工作者的视野,研究者发现良好的社区文化对于随班就读孤独症谱系的儿童而言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是学生良好的同伴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满足其社会人际交往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小学随班就读孤独症谱系学生在一定的社区文化环境和社会关系条件下,逐渐独立、适应并掌握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学会生活自理,拥有一定范围内的社交自由能力。

(2)育人环境的困境

家庭是孤独症学生行为习惯及道德品质、人际交往策略养成发展的重要场所。父母作为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习惯、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等,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当前家长缺乏专业的知识理念引领,孩子身处其中,自然很难得到相关的成长和发展。

2.内部归因:个体生理素养能力发展受限

(1)自主交往能力缺失

孤独症儿童本身很难进行社会人际交往,对关系亲密的亲属都会自发表现出来一种强大的陌生感与距离感。例如,亲子关系中,孤独症儿童对待自己的爸爸妈妈和陌生人是没有多大差别的,他们可以很长时间对周围所发生的一切毫不在意,而停留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这种状态如果不加干预,并不会随着年龄大增长而发生好转,孤独症者大多还会延续这种冷漠大感情交流,以及继续呈现出社会行为交流方面的困难——他们不能与他人沟通感情,不能理解并往往也不能遵从社会通用的习俗规矩。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自己喜不喜欢、愿不愿意,无视他人的反应和社会既定大规则体系。

(2)认知与情感能力障碍C403D9D1-67BC-4F41-B331-570E18E3DC79

正常儿童的感情意识会在两到三岁时候开始觉醒,这个阶段开始,他们开始会慢慢向外界传递自己的感情,也能够理解父母的情感释放。最简单的场景如妈妈高兴时,宝寶也会笑,妈妈生气时,孩子常常会紧紧地皱眉……可是,遗憾的是,孤独症儿童在这一方面则会遭遇极大的困境。他们一方面很难去理解他人情感变化,也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在社会上或公众场合往往是困难重重。这是属于一种认知与情感能力的障碍。

(3)心灵的解读能力缺失

“心灵解读能力”在心理学上又称之为“对他人思维和愿望的理解与接纳”。正常的儿童成长到4岁左右一般就会初步具有这种能力。但是,心理学家经过多年大量实验表明,孤独症儿童在对他人心灵的解读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化发展方向,也因此在感情和社会互动方面滋生了种种困难。

(4)亲密依恋关系的缺乏

一般情况下,六个月左右的儿童就会逐渐发展起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依恋感。尽管在不同儿童那里这种依恋关系的表现及其出现的时间略有不同。但在孤独症患者的世界里,这种对人的依恋关系是很难出现的。即使,某些孤独症儿童表现出对家长的亲近动作也许仅仅是孤独症儿童所常有的固守刻板的一个方面。只要把时间、地点稍作变化,这些孩子也许就会马上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另一方面,在痛苦、害怕、有困难和受委屈时,儿童往往会去找自己的亲人帮忙。孤独症儿童却有所不同。他们在该害怕的时候往往并不表现出害怕,往往是宁可自己一个人直面问题也不寻找大人的安慰和帮助。

(5)无法建立同伴关系

孤独症儿童不能像正常发展儿童去开展娱乐活动,因此很少有自己的朋友。这种状况往往会持续到他们成年以后。国外学者Beadle-Brown曾经对一百多名孤独症孩子进行了长达12年的追踪研究中所得到的数据,对这些孩子在交友方面的技能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有93%的孩子的交友技能,在这十二年中没有改变。而在其它方面有所改变的孩子中,大部分人的交友技能越来越差。只有极少数人在交友技能方面有所提高。由此可见,孤独症学生在交友方面的障碍,前景不容乐观。

五、研究策略:促进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人际关系提升方法

人际关系对孤独症的儿童身心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万兽万物的关键就在于它能够以其独特而微妙的能量,影响着孤独症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社会交往行为,核心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这是人群社会化进程中很重要的动因。促进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的人际,第一步要走好家庭教养一小步,建构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人际关系基础。家庭是一个孩子最重要和坚实的后盾,家庭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他们对随班就读孤独症学生表现出来的有机组合,也是家风的集中体现。这种积极与消极的选择,都关乎孤独症儿童能否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第二步要建立家校联动机制,推动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学校、班级、家庭各个方面同向发力,形成合力,能够促进对孤独症儿童形成和建立和谐融洽的同伴关系,并获得较为全面的社会性发展;第三,引入心理专业力量,提升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人际关系效能感;第四,科普融合教育理念,提高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人际关系质量;第五,学生成长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实现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人际关系主动发展;第六,打造多样化的展示舞台,创设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人际关系的进阶发展。

由于随班就读孤独症儿童人际交往的主要场所发生在学校这个场域,那么能够对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产生最为重要的良性影响力大多来自于学校与教师自身。笔者也在自身的实践与体验中作出了如下基于学校和自身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思考,我们该做些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做?

(一)“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作为一线教师,应当对孤独症学生也践行先进教学理念,实施高效教学方法。著名的教育家和启蒙思想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必须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在关乎人际教育训练时,教师也应该让孤独症学生多想、多练,给予充分自由的同时,渗透课堂规范的建立,使社会人际交往的“自由和纪律”得到统一。蒙台梭利强调“我听到了,但随后就忘记了;我看到了,也就记得了;我做了,也就理解了。”针对学生行为刻板,在对其进行教育训练时,教师应该更多地去结构化教学法,让孤独症学生能更好地配合训练,提高了训练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教与学相长,丰富人际关系训练形式

要切实配合学校落实随班就读孤独症学生五大模块的康复训练课——语言和沟通训练、认知训练、情绪与行为矫正、感觉统合训练、心理康复,还要进行跨学科融合,如,“沟通与交往”训练与语文学科相结合,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载体练习沟通与交往的技巧,做到“康中有教,教中有康”。教师采用个别训练、小组训练和集体教学的形式,对孤独症学生进行教育康复训练。集体教学使孤独症学生学会与他人互动和交往,发展社会情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小组训练使能力相当的孤独症学生得到更多的练习,小组成员之间还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个别训练对能力比较弱的孤独症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更快地促进其社交能力提高。

(三)构建多方协作机制,科学育人成效显著

学校教育康复工作需要多方力量的介入,如常规教师、专业心理师,康复机构的康复师和医院的医生共同参与,多方协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学校教师数量少和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也能够提高对孤独症儿童的专业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孤独症学生障碍程度得到显著改善,社会交往能力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此外,使学生的认知、语言沟通等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不良情绪行为的发生率得以减少,他们能更好地融入班级集体,融入学校的学习生活,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

六、结语

家里有一个来自“星星”的孩子,作为父母,任重而道远。因为,他们不仅要帮助孩子成长,让他们感受到归属感及与家人的联结,还要教给孩子社会和生活技能,帮助孩子感觉到被爱,同时还要找到办法,确保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特别、与众不同和重要性,还要保证孩子的安全;作为教师,能够正面约束与管教,不仅仅需要一份爱心与耐心,更重要的是坚定与和善的平衡,以及对特殊儿童的共同尊重,既不娇纵,也不惩罚。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通过教化为家庭带来希望,赋予孤独症儿童更多的技能及爱,而且要努力让儿童始终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去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并取得良好的成长发展。但愿本文的一点思考与感悟能为教养来自“星星的孩子”的人生起点提供一些好的理念和技巧。

责任编辑  李  源C403D9D1-67BC-4F41-B331-570E18E3DC79

猜你喜欢

随班就读人际关系特殊教育
论政府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的职能
普通小学教师对随班就读的态度调查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