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课程思政 践行立德树人

2022-05-07王月霞杜登学蒋晓杰洪敏

科教导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王月霞 杜登学 蒋晓杰 洪敏

摘要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提出的创新教育理念,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无机及分析化学蕴含爱国情怀、奋进斗志、环保理念、意志品格和科创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有利于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与改革。本文通过重塑教学目标、梳理思政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开辟第二课堂等手段,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对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深入践行立德树人,提高育人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2.04.031

Focusing on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Practice Moral Education and Foster Students

——Taking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as an example

WANG Yuexia1,DU DengXue[1,JIANG XiaoJie1,HONG Min2

(1.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andong Academy of Sciences),Jinan,Shandong250353;

2.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Shandong 252059)

Abstract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is an innovative educational concept proposed in the context in the new era,and i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actice moral education and foster students.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contains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which allows for the carrying out of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for students. In this paper,we have excavated variou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by revising the education goal,combing knowledge points,optimiz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organiz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we also have explored and practiced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politics education in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teaching. It will deeply practice moral education and foster students,improve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education.

Keywords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teaching reform

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育人的“第一要务”,是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实现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根本需要。自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对如何办好新时代社会主义大学作出部署、提出要求,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课程思政是指以课程为载体,通过挖掘所有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1]课程思政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高频词,全国高校纷纷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高等院校农、理、工科等学生必修的化学基础课程,[2]也是高中化学和大学化学的重要衔接点,其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该课程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广,蕴含了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因此,将课程思政应用到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本文旨在挖掘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精心设计后融入教学,并着重从厚植爱国情怀、激励奋进斗志、增强环保理念、锤炼意志品格和培养科创精神五个方面来说明课程的育人功能。

1    重塑教學目标,体现课程思政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依据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学科特点,基于该课程内容,在原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思政育人目标,尝试将爱国情怀、奋进斗志、环保理念、意志品格和科创精神等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使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价值的引领有机统一,达到全方位协同育人的目的。

2    梳理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

2.1    结合化学发展史,厚植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推动中国人民不断前行的强大力量。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恰当地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例如,在讲解原子结构章节时,引入徐光宪先生的生平事迹。徐光宪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毅然放弃在美任教的机会,投身祖国的建设大业中,为祖国的稀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进一步引用徐院士的名言“我们做科研的有一个信念,就是立足于基础研究,着眼于国家目標,不跟外国人跑,走自己的创新之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热情。通过让学生观看蒋锡夔院士纪录片,弘扬蒋锡夔院士在有机氟化学和物理有机化学领域为国家所做的杰出贡献,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此外,在讲解配位化学时引入配位化学奠基人戴安邦的贡献,讲解原子结构时介绍唐敖庆对中国理论化学学科的贡献,讲解主族金属元素时提及“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侯德榜的事迹,都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有力素材。

2.2    提倡活化分子精神,激励奋进斗志

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时,提及只有少数能量较高的分子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这些能量较高的分子称为活化分子。普通分子要吸收足够的能量才能转变为活化分子。处于青年时期的学生,就是化学反应中的活化分子。青年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造能量和活力,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要发扬活化分子精神,就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不竭动力。

2.3    结合重金属污染,增强环保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科学理念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也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行动指南。在学习元素化学时,可介绍重金属污染案例,同时结合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让学生意识到破坏自然环境的巨大危害,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的生态环保意识。结合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告诫学生实验中的废气和废液要妥善处理,不能倒入下水道里,要把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介绍我国在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进程中所取得的进展,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

2.4    结合化学平衡,锤炼意志品格

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当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改变时,原来的平衡被破坏,进而在新的条件下逐渐建立新的平衡。我们的生活同样遵循化学平衡原理。家庭中夫妻关系要平衡,夫妻相互扶持、相互体谅、共同经营,才能创造幸福的家庭;工作和生活要平衡,工作期间尽量完成本职工作,完成了工作要享受生活,才能协调好工作和生活;交朋友时,同样要把握好平衡,重情义,讲义气,宽待朋友,友谊才能长久;人的心态需要平衡,在顺境时要低调收敛,在逆境时,要看淡和忍耐,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积淀自己的实力。教师进一步针对目前极个别学生不堪学业压力选择自杀的现象,教育学生要辩证地看待压力,合理宣泄,锻炼自己坚强的品格。

2.5    结合阿仑尼乌斯公式,培养科创精神

化学是一门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过程实质上都是原始性创新过程。[4]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创新,并将其定位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这也为青年人指明了奋斗方向。在讲授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介绍完阿仑尼乌斯公式,接着引入阿仑尼乌斯的事迹。阿仑尼乌斯提出电离学说时,引起了国际化学界的猛烈攻击。但是他坚持自己的观点,刻苦钻研,并用科学事实证明了电离理论的正确性。他的电离学说最终得到同胞的认可。教师进一步结合袁隆平院士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其敢于创造,勇于实验,坚持不懈,不断突破的科学精神。

3    优化教学方法,提升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要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思政元素进行充分挖掘后,需要选择合适的授课方法对思政内容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比如,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和翻转课堂等,做到专业内容和思政内容的有机融合,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政要素。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内动力。[3]

4    开辟第二课堂,拓展育人空间

由于一堂课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有限,学生仅靠课堂学习难以把课程知识内化吸收,为此,必须利用好课堂外时间,使课程思政的育人空间从课堂扩展到课外。例如,课后通过雨课堂发布每堂课的作业,并通过该软件进行答题提醒,教师根据雨课堂反馈的数据,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建立班级QQ群,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研究学生所思所想,力求在课程思政中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还可以借助微信平台,不定时向学生推送与该门课程相关的教育网站,搭建课程的学习平台。此外,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科研,向学生介绍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及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通过第二课堂的构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多元育人平台。

5    课程思政的效果调研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食品工程、印刷工程、生物技术、制药工程、高分子材料、环境工程、造纸技术等多个工科专业开设了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每学年学生人数逾二千人,课程思政实施范围广,受众学生人数多。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调研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2020年共调研学生1534人次,同行16人次,校院级督导25人次,总体评价为优秀。学生普遍反馈对该门课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兴趣,课堂内容丰富,具有亲和力。例如,刘同学感叹“案例教学通过对事实的还原,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基础知识,还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科学家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创精神,我将来要做像徐光宪院士和袁隆平院士那样的科学家,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王同学认为“老师像讲故事一样上课,让我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现在开始,我要争当绿色环保达人,让环保成为一种习惯。”杨同学指出“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我选择了本校,但这不是我心仪的大学。入学后我一度沮丧,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学习了化学平衡,使我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现在开始慢慢接受自己的现状,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我会继续努力,争取考研时考上自己理想的高校。”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该课程的育人效果显著。

6    课程思政的思考

虽然无机及分析化学的课程思政取得了老师和同学的普遍好评,但课堂授课的学时有限,如果过多占用专业内容的讲授时间,势必会影响专业知识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三点,以期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思政建设提供思路。

第一,遵循教育客观规律。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要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研究学生所思所想,再以科学的理论为引领,按照客观规律去教书育人。

第二,提升课程思政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不仅要熟悉专业知识,还要懂得更多的思政元素,同时不断提高自身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结合的能力,将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让思政课入脑入心。

第三,筛选课程思政元素。不是每一节课、每个章节都要搞思政元素的融入,而是在适合有机联系、需要视角提升的时候去进行。教师要精心组织与过滤教学内容,严格筛选思政素材,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7    结语

开展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思政,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优化教学方法,开辟第二课堂,将爱国情怀、奋进斗志、环保理念、意志品格和科创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使课程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玉荣,袁耀锋.无机化学及无机化学实验中的思政元素[J].大学化学,2021,36(03):72-75.

[2]张三兵,周文峰,鲁润华.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思考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8,33(11):75-81.

[3]浦玉学,许海燕,胡宗军“理论力学”课程思政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02):105-108.

[4]孔宪毅.自然辩证法的根本出路在于原始性创新[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03):1-3.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