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悬”出课堂的活力

2021-12-28吴仕玲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48期
关键词:悬念个性兴趣

吴仕玲

【摘要】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在语文新课标的实施中,我们要循着“问题”贯穿教学的始终这一路线,因文而定,提出“悬念”, 恰如其分地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自然就学得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提出问题就为这堂课增强了活力。因势利导,巧设疑问,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节课的结尾搭桥铺路做得好,处理灵活,课内外联系紧密,就能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关键词】情感;兴趣;个性;思维;创新;悬念

叶圣陶曾经指出,作为一名教师,不光是要教会学生知识,同时也要针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而怎样进行“导”呢?在他的观点中:“不仅是要针对学生进行提问。同时要针对学生进行指点。应该从深层次探究学生有哪些地方是难以理解的,并就这些地方针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进行思考。如果学生难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那么就应该为学生讲清楚这一问题。”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有一定价值的提问能够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智力等方面的发展。所以说,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应该重视问题的设定,良好的提问有助于“教师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的体现。教师是身处于讲台上的艺术者,假如能够恰当的留出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就会成为最忠实的观众。下面我就语文教学中所进行的几种尝试进行简要分析。

一、始以投石激起浪

美国布鲁纳曾经指出:“针对学生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能够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学当中有效的提问可以让学生突然迸发出灵感,进而大脑高速运转,并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教授新课以前,我们可借助于学生的好奇心来.

设定问题,这样能够快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提高注意力,也为之后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找到学生对哪些地方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设定问题,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就比如说在《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揭题时可对学生提问:“鱼总是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呢?下面同学们默读课文,探寻其中的奥秘吧?”这就“制造出了悬念”,让学生能够怀着饱满的热情阅读课文。

又如教学《桥》一课时,老师在上课前,在黑板上板书“桥”字,让学生说说看到过哪些桥?了解一些什么结构的“桥”?课文为什么以“桥”做题目?文中写的“桥”是什么样的?下面同学们一起阅读课文,自己寻找答案。于是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去读课文。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更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学习也会收获良好的效果。当然这也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故作悬念牵全身

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想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设定悬念,有时也会有触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抓住争议点,设计富有开放性的问题

利用争议点来设置问题,这样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让其情感、兴趣、个性等在争辩交流中得到呈现、撞击,从而使创新的火花在发散中迸进。

《草船借箭》中,周瑜说“对,先生和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一样”、“赶造”两词来对学生进行提问“周瑜明明知道军中缺箭,为何还要向诸葛亮发问?他让诸葛亮承担造这十万支箭任务的原因是什么?”而在学生阅读第三段周瑜活动时,就能够得出答案了,周瑜是给诸葛亮下了一个圈套。接着,教师还可以根据“我得吩咐军匠们,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来对学生进行提问,“诸葛亮在三天中有可能会完成任务吗?”当学习第四段的时候,可以得知诸葛亮向鲁肃借船。此时,老师还可以提出第三个问题,“诸葛亮接受的是造箭的任务,那么他为什么要借船呢?”这样就成功勾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到了整篇文章的高潮部分,也就是草船借箭时,学生们就会恍然大悟。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神机妙算”这一词语来对学生进行提問“诸葛亮的计策神在什么地方?妙在什么地方?”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就好像是在迷宫中富有兴趣地边学边解谜,其乐无穷。

又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可提出这样的争议:我们应学习花生还是桃子、石榴、苹果?为什么?《少年闰土》一文可这样提出争议:假如你身处于那个时代,你想变成闰土抑或是文中的“我”?为什么?学生在读议中就会据理力争,既理解课文内容又升华认识人物品质,还会产生一个个创新的见解,同时也训练了表达能力。

(二)抓住发散点,设计富有想象力的问题

要想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就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其是不是有足够的想象力直接决定了其创新能力处于什么水平。而在阅读中借助于文中的发散点,进行思维训练,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就像是《跳水》这一堂课的教学中,可以就船长命令孩子跳水的部分进行提问:“如果不跳水,是否还有别的办法?你提出的办法跟船长的比哪一个更具有优势性?原因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够快速活跃起来。有的学生指出:“可在甲板上垫垫子。”有的学生指出:“可在桅杆下张起网用来接小孩。”等等,说法各式各样。但多次讨论之后大家一直认为还是船长的办法比较快速有效。如此一来就可以利用对比分析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再见了亲人》最后三节的过程中,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1.在列车没有开动时,站台上是什么样的情景?志愿军和朝鲜民众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2.在列车开动以后,还会产生哪些情景?3.在列车驶离站台之后,如果你是志愿军中的一员,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心情是什么样的?学生借助于联想,就可以对中朝人民的感情产生更深层次的认知。

因势利导,巧妙的设定问题能够让学生对学习更加感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并促进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当学生对学习有兴趣之后,就会自然而然的沉浸其中,越学越有兴趣,从而收获良好的成效。

三、课虽尽而意无穷

在每堂课的结尾,教师必须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而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向学生们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对下一堂课的学习充满兴趣。事实上,学生对于课文的阅读属于对课文的“再创造”过程。经历不一样,个性不一样的学生对相同的内容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尤其是在课文中有很多蕴含深刻含义的模糊点。对此,需要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并让其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可以允许各种答案的存在。

比如说《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刻的教学中,分析“小女孩在新年的前一天死于街头的原因?”学生经过总结之后得出:小女孩之所以会同时在街头源于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老师再一次提问,“假如小女孩身处于当代中国,她会是什么样的?”虽然课文教学已经完成了,但学生们的思想仍然继续,他们会对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做出对比分析,从而更深入的了解这两种制度。

比如说在《一夜的工作》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对周总理辛苦的工作和节俭的生活做出了详细的描写。事实上,周总理的工作有很多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作者只是对他的一天进行了描写。从中我们就能认识到周总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接着,我让学生回想《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我提出:“同学们是不是还记得民众齐送周总理的壮观场面!总理能够得到大家的爱戴不是没有原因的。再回顾一下《一夜的工作》中有关周总理的描写,我们就能得出答案了。对此,我们是否能够按照课文中给我们的信息,来对可爱的周总理进行描写呢?”对此,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说:周总理生活简朴,严于律己;还有的说:周总理工作一丝不苟,平易近人,热爱民众,是一位可敬可爱的总理……

在实际的过程中,课堂的结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灵活运用。事实上,语文教学中如果课堂结尾完成的比较好,能够让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并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稳步提升。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将“问题”与整个教学紧密结合,按照具体的课文内容确定问题,让学生对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在校園这片土地上,同学们可以和老师共同成长、共同努力、共同收获,一起迎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顾文东, 单红芳. 喜欢《小学语文教师》[J]. 小学语文教师, 2005(6):1.

[2]查登玉. 创新启发式教学 演绎精彩课堂[J]. 新课程研究:下旬, 2018(7):2.

(责任编辑:安馨)

猜你喜欢

悬念个性兴趣
巧设悬念增魅力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语言表达重“个性”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