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历史课堂中渗透唯物史观的教学设计

2021-12-19黄永生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黄永生

[摘   要]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学生只有充分理解其内容、内涵,才能深入全面地了解历史本质,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文章以《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教学为例,尝试在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上积极渗透唯物史观,力争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唯物史观。

[关键词]历史课堂;唯物史观;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4-0058-03

高中历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体现着国家意志,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历史唯物主义,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而唯物史观是其他四大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是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一线教师,笔者也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唯物史观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下面简单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及层次目标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唯物史观内容庞杂、思想深邃,要想在短期内掌握并灵活运用对于高中生来说绝非易事。基于此,课程编写专家从庞杂的历史唯物主義中精选出几个核心思想要求高中学生掌握。以下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观点及其内涵:

1.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改变一定时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整个社会形态从横向上看,社会从低级向高级演化,不断地向前发展;从纵向上看,社会形态由孤立的个体走向整体,进而初步呈现出融为一体的趋势。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改造自然、影响自然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物质社会关系。先进的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也就是起到反作用。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经济基础出现变动或者变革时,就会带动上层建筑产生变化,但是变化的量一定与经济基础相匹配。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获得的成果都是由人民群众这个社会主体共同创造的,人民群众通过辛勤劳动和智慧创造,共同创造了我们社会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分析历史人物的观点主张、思想内容,要从大时代背景去思考其产生的原因,因为历史人物的思想观点会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而作为社会意识的思想观点一旦产生并付诸行动,就会对社会存在产生影响,因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二)唯物史观的层次目标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并能充分理解其科学性。教师在课堂上分析历史问题时,要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出发,以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唯物史观,并能理解其中的科学性。

2.理解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时要运用唯物史观。历史发展的主体是人,历史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运用唯物史观去分析问题能准确抓住历史本质,并能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运用唯物史观就要坚持史论结合、实事求是地论述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这是最高目标,也是学生是否形成唯物史观的评价标准。

二、如何在教学设计中渗透唯物史观

(一)以唯物史观为纲设计教学目标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节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节课有两个重点问题要突破,一是新文化运动对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二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前者重在“思想解放”,后者重在“历史发展”,这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本课的难点,即新文化运动如何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思想基础。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落实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围绕课程内容,我们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进行把握。从横向来说,《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所在章节着重强调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其重点在“解放”。这里就要明确从哪里解放出来。其涉及中国数千年来的世界观问题。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指出,这种思维与皇权专制体制、小农经济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组成钢筋混凝土的思想制度藩篱,而近代以来每一次向西方学习都是对这个藩篱的一次冲击,到新文化运动就是冲击最后一道藩篱——旧文明。这一次的冲击解除了中国人探索自由的各种精神桎梏,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扫清了重要障碍。

从纵向来说,在中国进行新文化运动的时候,欧洲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文明成果带来了极大的创伤,欧洲文明的弊端和危机不仅让世界上的知识分子也让中国知识分子深思,如斯宾格勒的《欧洲的没落》、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都是典型的例子。原先大家信仰的西欧工业文明陷入危机了,那中国又该何去何从?在中国知识分子迷茫的时候,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并取得成功,这给中国知识界带来极大的震撼,马克思主义就此传入中国。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民主与科学对中国思想的彻底解放、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的彻底改造,难点为中国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即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有什么逻辑关系。这样就能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上去理解新文化运动。

(二)以唯物史观为纲的课堂组织

【导入】通过课件展示1914年9月袁世凯身穿古装到孔庙行三跪九叩之礼的图片。讲解1915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古德诺教授撰写的《共和与君主论》,其提出中国更适合走君主制道路,还有杨度在《君宪救国论》中宣扬立君主才能行宪政救国。接着让学生思考中国当时的社会思潮及其出现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从社會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讲授核心内容——民主与科学。当时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阵地是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有了阵地就要有思想武器,用什么进行思想批判呢?用西方文明的核心“民主与科学”。民主是西方代议制民主,当然是少数人的民主。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用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改造自然,使人从自然中获得幸福的;社会科学是用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使人从社会上获得自由的。用民主和科学来对付中国传统文明中以儒家文明为核心的传统意识形态以及旧文化的载体——文言文,其结果是破除了探索自由的各种精神桎梏,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讲授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时,可给学生介绍当时欧洲正在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社会带来了重大的创伤,当时的欧洲满目疮痍、物质短缺、物价飞涨。这一切使欧洲以及中国的知识分子深思,例如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和中国的梁启超都对欧洲文明表示忧虑,希望寻找新的文明。正值中国知识分子对欧洲文明失望之际,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知识界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大家开始把目光转向俄国,并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正如毛主席所说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

讲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被广大中国人接受并能用来彻底改造中国社会时展示表1,以便于学生寻找答案。

——编自《李大钊全集》《陈独秀文集》《毛泽东选集》

学生从表1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从学术介绍到社会实践的过程,从教条主义到中国化的过程,从思想争鸣到革命实践的过程,也是从知识分子到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并用之来改造中国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课堂教学反思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思想利器,它冲击了传统思想,批判了传统文明,解除了人们探索自由的精神桎梏,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扫清了障碍。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逐渐成为指导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本课的教学设计坚持运用唯物史观去分析和认识新文化运动,课堂问题的设计也紧扣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从教学效果来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本课也存在不足,如有关唯物史观中的一些深邃思想无法在课堂中使学生深入理解,学生在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总之,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一直在路上,我们必须持之以恒,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