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2021-11-27陈越

教育界·上旬 2021年9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初中历史教学实践

陈越

【摘要】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基于心理学提出的一种将讲授法与讨论法两大范式有机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对分课堂以其独有的特点,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使教学过程更流畅、更科学。本文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相关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对分课堂;初中历史;教学实践

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即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1]。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新一轮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内容。“历史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学生依托教材,在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基础上,建构历史解释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设计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对史料进行分析与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培养核心素养。

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困境

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各界对人才的需求变得多样化,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之一,在塑造学生优秀人格、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爱国主义思想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当前历史教育面临着种种困境。首先,学生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由于历史学科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很多学生对历史学科并不感兴趣,经常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有些学生虽然在听讲,但是没有主动思考,只是被动吸收,掌握的只是一些基本的历史结论,对历史发展过程没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对已掌握的知识也不会灵活运用,没有形成分析历史规律、剖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其次,教师占据主体地位。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提出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然占据主体地位,一味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鉴于以上情况,本文尝试通过改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历史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从而实现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主张将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和完成作业、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有机衔接起来,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把课堂中的“即时讨论”变为“延时讨论”。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个部分,其核心是一半时间中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安排学生进行交互式讨论。在讲授环节,教师只做引导式和框架式讲授,不覆盖细节,讲授之后布置课后作业及任务。完成作业任务是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和对知识进行内化吸收的有效手段,是连接课堂讲授和讨论的核心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因为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对基本的知识和重难点进行了讲解,所以学生必须通过自主思考、研究,探究史料,内化吸收才能顺利完成作业。这样,在下一次课中,学生由于已经完成作业,对课堂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够在课堂上与同学、教师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历史课堂中出现的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也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等。在一系列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三、对分课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对分课堂特有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堂参与度的提升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但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因此,对分课堂对教师的课堂管理与掌控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故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就要对各个环节做充分的准备。

(一)课前准备

首先,教师应详尽地了解教学对象及课时安排,决定教授多少内容和教授的程度,确定每次课程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对分的方式。一般情况下,隔堂对分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充分的个性化学习空间。但是针对某些重难点内容,教师可以采用更具针对性的当堂对分形式。在备课过程中,材料的选择也要根据教学目标而有所取舍,切不可贪多。教师可以选取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史料,对几则史料进行深度研读,不必面面俱到。

(二)课堂讲授

对分课堂的核心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后续自主学习打好基础。在对分课堂中,因为讲授时间有限,所以教师一定要有选择地讲。教师要根据学情,重点讲授框架、重难点,学习的方法、技巧与策略。此外,因为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适当留白,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比如,在隔堂对分的情况下,对于知识稍简单的章节,教师可以少讲一点,把易理解或者动动脑筋就能解决的问题留给学生自主解决,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稍难的章节,教师可以多讲一点,比如,一些专业的历史名词和概念等内容,以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不会感到过于吃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时,笔者只选择讲授贞观之治的基本知识框架,对于后续贞观遗风、开元盛世部分的学习由学生仿照课堂上讲授的基本框架以作业的方式完成,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布置作业时进行简单提示。

(三)课后学习

课后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读书、复习、独立思考和完成作业,其中,作业是连接讲授与讨论的核心环节,也是对分课堂成功的关键[3]。一份好的作业,不仅要为深入、有意义的小组交流和讨论做好铺垫,还要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历史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在隔堂对分课堂上,时间相对充足,学生课后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和思考,因此,教师布置的作业可以更全面一些。首先,要全面落实基础的识记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对需要理解的知识点的背景、过程、影响等要素也要涉及,以免部分学生在自我理解的过程中出现混乱和疏漏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让学生分析史料,从史料中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及感知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在选择当堂对分时,因为所有环节均需要在课上完成,故布置的作业相对于隔堂对分要更精简,教师要在突出重难点的基础上,选择学生易错的内容。比如,在“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教学中,笔者选择的是隔堂对分的方式。由于在课堂上笔者对知识的基本框架进行了梳理,学生在完善贞观遗风、开元盛世知识框架部分作业的过程中有了明确的方向,不会漫无目的地去寻找。此部分作业虽然重视知识的结构性,但难度不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夯实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掌握和运用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增强基础较弱的学生的学习信心。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笔者还设置了“结合史料探讨盛世局面形成的因素有哪些”“探讨统治者与盛世局面的关系”等拓展性作业,以锻炼这部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分四个环节,分别是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自由提问、教师总结[4]。小组讨论时,教师需要督促所有学生认真参与。当个别小组有问题时,教师可给予一定的帮助,但不要过多干涉。在巡视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困惑所在。

小组讨论结束后,学生进入全班交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亮、考、帮”模式,即先进行抽查,随机抽取部分小组,让小组成员分享刚才讨论的结果(亮闪闪),然后让小组成员通过命题的形式考一考其他小组,看其他小组是否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考考你),最后,小组也可以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看其他小组是否能够解答(帮帮我)。然后,教师邀请全班学生自由发言,无论个人还是小组,只要有遗留问题,都可以提出来,由教師进行解答。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对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或展示部分优秀作业。

初中历史作为塑造学生优秀品格的重要学科之一,在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分课堂经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和学生课后探究完成作业任务的模式,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就感,使学生乐于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对分课堂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一位讲授者,还是激发者、助力者、倾听者、解惑者,因此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积极开发各类课程资源,利用好各类资源,使初中历史课堂更有活力。此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借鉴或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时,教师绝不能拘泥于此,仍需要根据课程内容、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和创新。

【参考文献】

于少华.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课堂史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J].中学历史教学,2019(08):38-40.

王继平. 论历史科“主题化”课堂教学: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为例[J].历史教学问题,2012(03):119-121.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05):5-10.

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初中历史教学实践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