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恩菲尔德美术教育思想应用于我国初中美术教育的途径

2021-10-21陶颜

艺术评鉴 2021年18期
关键词:美术教育初中

陶颜

摘要:罗恩菲尔德教育思想是以儿童为中心,充分尊重儿童个性发展的科学思想,对我国初中美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改善教育现状具有良好的指引意义。深入理解该教育思想的内涵,灵活运用到教学中,有利于我国美术教育工作者正确引导学生创作,充分发挥美术课程教学的核心价值。本文主要將罗恩菲尔德的教育思想运用到初中美术教学的实践途径方法做分析,体现该思想对于青春期儿童美术创作指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罗恩菲尔德  美术教育  初中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8-0116-03

一、我国初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容易混淆

我国对初中生的美育目标可以定位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至9年级的具体目标,标准中明确说明学生可以自由的选择媒介,自由探索自己的创作方法,充分发展个性思维与能力,自由表达个人情感,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美术课标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各个领域的灵活性和科学性,全方位覆盖了美育的各个方面。另外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给出第四学段的中学生在“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和“欣赏与评述”的具体子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一些方法建议,使课标内容更加的具体、清晰。作为一线教师,除了要对课标精神和内容加以正确的把握和理解,还要对优秀教育理论研究和学习,以此避免教学行为与教学目标相违背的情况出现。如果教师缺少优秀教育理论研究,教学行为必定缺少科学性,透露出理论知识的不足,会难以把握课标的精神,难以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课程目标。有些教师由于缺乏理论知识,他们不能清楚地区分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美术教育与专业的美术教育之间的差异。罗恩菲尔德认为艺术教育主要是着重艺术过程对个人的影响,他认为纯粹的艺术比较关心艺术成品的效果①。因此,罗恩菲尔德的教育思想基本与我国《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相符合,适用于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培养目标。

从罗恩菲尔德的观点来看,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与专业的美术课程在培养目标上有着本质区别。我们可以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理解成美术通识教育,而纯粹的艺术放到美术教育的范畴则可以理解成专业的美术教育,为未来培养专业从事美术创作或相关工作的这一类人。从这一观点来看,我们义务教育阶段普及的美术教育更应该注重美术教育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起到的作用,中学生对艺术创作的体验和感知应该放在教育目标的重要层面。而事实上绝大部分学校美术教育的目标都比较关心最终成品的美观性,我们的美术教育也没能逃离“过于注重艺术成品的效果”这种困境,把教育对象看成是培养“未来的艺术家”。片面的以作品的美观效果评量作品的等级,这种做法会使一部分注重体验过程或者抒发情感而画面感不那么突出的学生受到伤害,也会使学生形成一种意识:过分追求画面美观,忽略自己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和情感的抒发体验。里德说美感教育对个人的影响是美感成长的过程,而非艺术成品本身。这个观点与罗恩菲尔德的“重视艺术创作过程而非完成品”的观点相一致,也提醒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与纯粹的培养美术专业人才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应该在教育中加以区分,力求更加符合我国的培养目标。

(二)初中美术教师对教育理论缺乏深入研究与应用

我国初中美术教师大部分都是毕业于高校美术及相关专业方向,整体来说一部分来自于师范美术专业,一部分来自于非师范美术专业。师范类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有开设美术教育专业的理论课程,大学期间有接受过教育理论的学习。但是从课程内容来看,师范类的理论课程还是比较浅显、概括的,多缺乏系统、深入的美术教育理论学习。受应试教育影响,对于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来讲,由于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缺少教育理论课的课程,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更是欠缺。这两类教师在高中和大学基本都接受过多年的技法专业训练,专业表现技法熟练,尤其是专业美术院校毕业的教师都有较强的造型能力和扎实的美术功底,但是这类教师往往对艺术创作的兴趣表现更主动,而对美术教育理论研究缺乏兴趣。美术教师在专业技能表现上非常娴熟,对于艺术教育理论方面的学习却相当缺乏,导致从事艺术教育工作时对学生的教育过于看重知识技能的传授,缺乏培养学生思维与创造能力的意识,这恰恰遗失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价值与意义中最珍贵的一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更应该注重艺术培养的过程,注重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力的培养。

(三)教师过多干预学生的创作,学生作品缺乏自我表现方式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孩子们在某机构或学校上完美术课把全部作品展出来一看,基本都是差不多的造型,同样的主题,相似的构图和事物造型,这未免看起来让人质疑。难道孩子们对待同一个主题创作思维都相似吗?个体思维本身是具有差异性的,人与人的性格、所见所闻、从小成长的家庭环境和接受的家庭教育都不一样,为什么面对同一主题表现的时候会创作出类似的作品?分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引导对待学生千篇一律、过多干预学生的创作,使得创作者听从老师建议或者无意识地模仿他人创作,不知不觉大家的作品雷同也是情理之中。作品缺乏自己的表现形式导致创作者无法获得自我体验,创作的积极性和成就感难以提高,还会依赖于教师的建议和同学间的效仿,思维的惰性会更加明显。《美术课程标准》强调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过多干预将会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效果局限于课堂,学生难以建立起真正的兴趣

艾斯纳曾说过教学的真正效果不应该只体现在课堂之中,而应该在课堂之外②。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但是课后却很少主动画画。作为教师,课堂中的教学效果并不是教学评价与反思的唯一凭证,课后认知行为的改变以及实践探索等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和创造能力,这些也应该纳入到教学评价中。只有当学生在课内、课外都积极参与美术创作,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发挥兴趣的作用。随着创作经验的积累,创作的成果也会变得日益丰硕,创作者本人也能从中获取真正的乐趣和动力,享受创作过程。

二、罗恩菲尔德教育思想在我国初中美术教育中的应用途径

(一)深入理解罗恩菲尔德美术教育思想

在实践一种理论之前,我们必须深入解读这种理论的价值,了解其真正的思想内涵才能得以正确应用,这一点相当重要。尹少淳曾在一篇名为《如果我们理解得更全面一些——罗恩菲尔德美术教育思想》的文章中详细解释了罗恩菲尔德核心思想的内涵与意义,强调该思想对于美术教育指导的重要性和科学性。从这篇文章中也提示了教育工作者要系统的阅读《创造与心智成长》这一理论著作,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其思想的价值与意义。如果断章取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会导致本身具有积极意义的理论失去科学的价值。罗恩菲尔德的关于青少年阶段创作特点的研究分析是值得我国初中美术教育工作者借鉴的,尽管他创造了艺术发展的年龄阶段理论,但也不局限于我国初中美术教育借鉴他整体的理论价值体系来指导美术教育的发展。在理论实践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对教育对象的变化极其敏感,注意实践是否与理论实质相符,若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对理论的理解及运用有偏差或者误解太大,那就很难体现这种思想的价值。

(二)实事求是的以学生为中心

1.教师鼓励学生创造适合自己的艺术语言

罗恩菲尔德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儿童为中心”,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创作作品。教师始终要意识到青少年儿童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思维、艺术表现形式不应该受到成人或者教师的限制。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在尊重青少年的行为意识上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当今美术教学中学生作品情感与创作过程容易受到忽略,教师以及学生都较为关注创作成果的最终视觉感受,以成人的审美标准评价儿童作品的创作价值,这对于儿童来说很不公平。儿童在创作作品时投入的情感、个人经历、艺术经验的再现应该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和关注。借助羅恩菲尔德理论研究成果,教师可以从智慧、情感、社会、知觉、生理、美感和创造性成长等多个维度综合评价儿童作品,这样对儿童建立自己的艺术语言特点和艺术创作形式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2.建立良好的体验方式,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兴趣

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是美术教师始终在探索的话题。教师的哪些做法可以激起学生持久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哪些做法减弱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罗恩菲尔德教育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美术教育理论,有很多观点值得教育者们去学习和领悟。要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体验,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重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获取的经验,减弱追求成品效果的这种心理。沉浸于创作之中,创作时的所思所想与自身的经验建立起关系,重视创作过程带来的愉悦体验,这将会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沉浸于课堂之中。因此,将作品的结果作为评价创作水平唯一标准的观念是不可取的,这样无疑会使学生忽略创作过程的体验和感受。无论从教师的角度还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都要适当调整这种审美偏见。罗恩菲尔德重视美术教育对儿童经验的影响,认识到美术创作过程的重要性。罗恩菲尔德认为一件很原始的作品,如果以成人审美的观点来看是“丑陋”的③,但是这个作品对儿童而言可能有着特殊的意义,比制作一件精美的可能成人觉得很满意、美观的作品更有意义。当儿童在绘画中“发现自己”时,虽然这件作品也许美感上稍有欠缺,但这种发现比任何创作的完成品更加重要。从他的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领会到儿童在绘画体验过程中发现自己、建立起良好的体验感受,这或许能使儿童建立起真正的绘画兴趣。

3.完善评价作品的方式,增强创作的主动性

目前学校基本采用等级制的评价方式,这相对之前采用的分数评价是合理多了,但实际上等级评价依然还是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给学生的创作自信带来一定的影响。美术这门特殊的学科,罗恩菲尔德认为如果单从表现技巧上评价儿童作品,会促使儿童更加注重自己的完成品,这样便忽略了艺术教育中社会成长的其他因素,例如情感、智慧、创造性等其他重要的成长、成熟因素。目前我国中学一般都采用等级评价的方式,但是对于这一评价方式没有具体的执行标准,教师一般根据学生作品的立意创新、构图、色彩搭配、造型比例、画面是否完整等以专业绘画审美为主的一些评价因素划分等级。把美感成长和创造性成长看成是美术评价的全部内容,缺乏对感情、社会以及知觉、生理这些方面的重视。完善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信、保障评价的公平合理性,从而可以起到增强学生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人甚至认为用语言评价作品比用等级评价作品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会更小。

4.了解初中生艺术创作的特点,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罗恩菲尔德美术教育理论对于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年龄阶段分层的理论,他根据青春期阶段的儿童所具有的美术创造特点的差异性,将青春期的艺术表现分为触觉型、视觉型、中间型等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基本囊括了青春期儿童艺术的所有特点。他认为视觉型创造的人依赖于眼睛观察对象,对描述对象具有客观性,而触觉型创造的人则不以客观对象来写实,依赖于主观表现。另一个是他始终强调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不主张教师过多干预学生的创作,尤其是涉及到学生思想表达、创作行为方面的领域,他鼓励教师使用的引导方式要恰如其分,即不干扰学生自己的思维表达,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又能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结合罗恩菲尔德的理论思想指导于教学实践。

学生在学习、体验技能中仍然可以保持自由的探索与大胆的创作,不受太多束缚。在探索、创作过程中,思维独立性、学生专注度以及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获取的经验与收获比作品最终的视觉效果更为珍贵。教师把握好课堂引导的“度”,什么时候教师应该介入学生创作,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使学生控制好自己的画面效果是教师教学中要好好琢磨的,教师一旦掌握好这个分寸,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意思维便能得到充分的保护与发挥。艺术课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创作者可以自由表达与抒发情感,只要创作者专注于自己的创作,这就是创作本身的意义与价值的体现。认真的投入创作,不管结果如何,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具有意义的,是艺术创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尊重学生创作这一基础之上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

罗恩菲尔德教育思想对初中美术教育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可以使学生提高美术创作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真正从内心喜欢上美术;用美术创作表达内心情感的习惯;有利于学生遇到问题时自己寻求解决的途径。作为老师,我们希望学生的作品不仅具有视觉审美效果,学生能够专注于创作本身、感受过程,这种状态对于学生来说更具意义。学生们如果坚持以这样的状态投入创作,根据自己的喜好不断尝试创作做出有意义的作品,真正从内心感受到美术创作的价值,学生对美术的喜爱将伴随终生,能感受到美术创作带来的愉快感。

参考文献:

[1][美]罗恩菲尔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王德育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2]马菁汝.罗恩菲德与艾斯纳的告诫[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3]王伟.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维克多·罗恩菲尔德美育思想浅析[J].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3).

[4]尹少淳.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得更全面一些……——罗恩费德美术教育思想评析[J].中国美术教育,1998(05).

[5]张波.略论罗恩菲尔德的艺术教育思想观[J].艺术教育,2011(09).

[6]李洁.罗恩菲尔德的教育理念对学校美术教育的指导意义[J].艺术探索,2007(03).

猜你喜欢

美术教育初中
学生人文精神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快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