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任务方略与路径选择

2021-09-05张丽娜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8期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路径选择适应性

[摘要]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要准确把握好其任务方略,即全面服务于新发展格局构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需求,适应劳动力市场变革。在此基础上,锚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具体路径,包括明晰当前职业教育所处的时代方位,加强理论研究,坚持类型教育底色,推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多元化办学,强化自我革新,贯彻“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等。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职业教育;适应性;类型教育;任务方略;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张丽娜(1981- ),女,吉林桦甸人,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浙江  湖州 313000)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5-0034-07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我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职业教育下一阶段发展做出的战略谋划。2021年作为我国“十四五”开局的关键起点,如何聚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堵点等核心问题,寻找破解之策,推动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践中落地,成为职业教育战线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多维度任务方略

(一)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服务新发展格局构建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和国家面临国内外发展新形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基于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基础,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发挥职业教育在锻造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长版、补齐产业链短板、助力产业升级、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的作用。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實围绕新发展格局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全面优化职业教育结构,科学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多方面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人才强国战略助力。同时,要调动社会多方资源,不断强化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提升办学层次,以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攻方向,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真正适应和服务于我国新发展格局,满足畅通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人才资源供给在新发展格局构建中的关键作用。

(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内涵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国职业教育仍然面临显著问题,主要表现在过于追求办学层次提升,未能充分扎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专业设置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类型特色不足,难以跟上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速度加快,由原来的低端产业链条向中高端产业链条发展迈进,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一背景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活力和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力,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深刻改变了我国的产业发展格局,大量传统行业产业重新洗牌,加剧了产业链、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对此,“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培养适应产业高端化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产业发展迈向高端化和现代化,不断增强适应性。

(三)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高层次教育需求

近年来,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和期待也逐渐增大。对职业教育而言,过去的“断头”教育或当下上升通道狭窄的教育已无法适应人民群众接受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需要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层次,优化职业教育上升通道。一方面,随着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渐凸显,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技术革命逐渐兴起,传统岗位消亡,产生了一大批智能化的新兴职业,这一趋势正在加速压缩传统技能人才的工作和发展空间,需要职业教育主动变革,通过增强适应性,提高办学层次,既满足产业变革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满足产业工人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广大学生不仅希望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实现就业发展,也需要通过职业教育铸造出彩人生,而且大量的社会稳定就业主体或灵活就业者,为提升履职技能,增强转岗和升职能力,提高创新创业技能,对高层次职业教育提出了迫切需求。“十四五”时期,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充分结合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加强高层次职业教育供给,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

(四)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适应劳动力市场变革需求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我国加快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为支撑,因此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紧密围绕产业发展变革方向,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以适应和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我国已步入新发展阶段,科技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与过往的科技革命相比,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征是智能化、数字化等,强调人机交互,呈现出多任务组合的趋势,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和复合型人才提出了需求,那些具有单一技能结构的人才面临着被替代的风险。麦肯锡咨询公司近期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世界大约800个职业中,有2000多个工种存在被人工智能技术替代的可能,未来十年,将会有4亿以上的劳动者被智能机器人取代。除此以外,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大量的新职业、新工种、新岗位,在这一趋势下,为避免更多的劳动者陷入“被替代性”失业,并为新兴职业提供充足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研究和预判,在适应劳动力市场变革需求,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通过专业设置、课程建设,适当预测劳动力市场需求,提升对动态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

二、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路径选择

(一)职业教育需要在明确时代方位中增强适应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需要找准其所处的具体时代方位,科学预判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和未来需要,明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职业教育承担着什么样的使命,应坚持什么样的办学理念,采取什么样的举措,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和目标等重大问题。

1.要科学界定职业教育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从所处的历史方位看,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基于对新的历史方位的判定,职业教育要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精准发展,全面提升对国家战略的支撑力,主动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担当和责任。同时,要贯彻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新使命、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新逻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任务,职业教育还需进行适应能力再造,通过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解决新发展阶段的问题提供职教方案和职教智慧。

2.要清晰认知职业教育发展的国家定位。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与新发展阶段的政策紧密联系起来,将职业教育发展置于国家宏观发展政策体系下进行系统谋划。从现阶段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定位看,职业教育已成为国家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就业创业、调节收入分配、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支撑,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在明确职业教育国家定位的基础上,职教战线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提高自身格局,勇于担纲、积极作为、主动出击,为职业教育增值赋能贡献力量。

(二)职业教育需要在提升理论研究中增强适应性

当前,我国基础科学领域研究加速推进,但部分理论科学研究还比较薄弱、进展缓慢。基于这一背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需要加快和深入推进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以此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职业教育理论体系,通过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技术创新,更好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强国战略。

1.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要紧跟科技发展方向。在开展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过程中,树立宽阔的视野,聚焦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适应并适当引领生产方式变革、技术发展,将研究中心落脚于对接高端产业链、科技链、创新链、价值链等方面,重点研究如何推动职业教育与现代科技革命相对接,如何将先进科技有效融入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推动职业教育专业适应性建设,如何通过课堂革命和“三教”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2.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要紧密围绕产教科城融合。在理论研究过程中,要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己任,树立正确的经济思维、产业思维、科技思维、价值思维、开放思维,运用鲜明的产业话语体系研究职业教育问题,尤其是要围绕当前我国产教科城融合的发展方向,深入研究教育与经济融合规律、产业运作规律、科技创新规律、城市发展规律,总结职业教育在助推产教科城融合发展中的作用和经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城市发展协同推进,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职业教育需要在坚守类型教育底色中增强适应性

职业教育具有连接教育与产业的跨界属性,其不仅涵盖了学生、学校等普通教育所具有的一般教育领域,重点关注行业、企业、岗位、工种等普通教育较少涉及的职业领域,这种跨界属性为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奠定了基础。新时期,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牢牢坚守类型教育底色,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抓手,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协同联动发展。

1.促進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筑牢类型教育的实践基础。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根本特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不断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通过利益联结、情感融通、文化互融、责任共担、成果共享,提升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推动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实现校企一体化办学。同时,还要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协调、统筹和整合多方资源,促进地方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产业学院,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保障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无缝衔接。

2.加强面向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突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方向。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牢牢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将职业教育贯穿于受教育者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推动职业教育的方向转型,由过去以单一的就业为导向、强调培养受教育者的一技之长,转变为关注受教育者复合能力提升的生涯教育,更加关注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提升,着力培养受教育者的岗位迁移技能、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就业技能,帮助受教育实现职业生涯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3.促进手脑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夯实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根基。注重实践教育,是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区分的关键要素。“职教20条”明确提出“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对此,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要以培养和提升受教育者的技术技能为基础,加强实践教育,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职业的链接,构建校企实践教学共同体,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实践教学新模式,积极促进“办校进厂”“引企入校”“校办工厂”,加强校企“订单式”人才培养,保障实践教学落到实处,解决顶岗实习时间短、校企协同效果差、实习实训内容针对性弱等问题,促进学生手脑并重,在实践中增才智、涨技能。

(四)职业教育需要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增强适应性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坚守职业教育类型底色的重要支撑。要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通道,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促进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社会地位。

1.加快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纵向衔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职业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需求,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的层级结构。要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建设以及师资标准等层面,对中职、高职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进行统筹优化,形成梯度可衔接的职业教育上升发展通道,保障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有效贯通发展,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发展合力,构建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在目标设定上,要牢牢坚持中职教育筑基础,强化对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和专业基础知识传授,高职教育要重视提升受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加强综合性实训;本科职业教育要把握好“高等性”与“职业性”的双重定位,体现职业教育高级化的形态,在强化专业理论和实训能力水平提升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通过优化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以满足不同人群对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

2.加快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横向融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衔接,是满足和实现受教育者的多元化发展,建设高质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目标。然而,完备的职业教育层次体系是与普通教育建立对等交流和融通的前提,在现有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必须继续加快扩充本科层次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规模,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和水平。同时,在具体执行层面,建议职普双方加强协商,共同搭建学习成果互认平台,联合推进过渡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开发,合作选取部分试点专业,以点带面分阶段推进职普融通,逐步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融通阻梗,推动形成涵盖职普教育各层次的“纵向衔接到顶、横向贯通融合”的发展新格局。

(五)职业教育需要在实施多元化办学中增强适应性

职业教育作为跨界教育,汇聚了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学校乃至社会个体等多方力量。要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必须大力倡导和实施多元化办学,调动利益相关者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激发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

1.加快健全职业教育多主体协同治理的组织架构。在多主体协同治理架构建设的过程中,要集中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一是要组织协调好国家各部门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关系。组织和运用好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职能,凝聚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力量,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协同治理,集中资源、汇聚政策合力,形成支撑和促进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工作格局。二是要明确中央和地方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关系。稳步推进和深化“放管服”改革,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角色,以部省共建职教高地为契机,打造央地协同的职业教育工作机制和治理体系,促进各省(区、市)根据自身实际探索建设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充分释放地方的治理活力。三是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各级政府在职业教育管理中,一方面要敢于放权,减少对学校办学和微观管理事务的行政干预,扩大学校在办学目标设定、学科专业建设、课程资源开发、人事管理、经费使用、收入分配改革等方面的权力。另一方面要善于放权,将办学自主权还给学校的同时,还要负责将责任落到学校,狠抓监督落实,要让学校有权有责、责权统一。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要任务是“搭台子”“定调子”,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政策保障,科学引导学校“趟路子”“创模子”,鼓励支持学校先行先试,尊重“基层首创”,真正将简政放权从空泛呼吁到实践落实。

2.探索“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的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体制。完善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的政策清单,加快健全产权流转制度、国有资产评估制度、校企合作制度以及利益分配制度,以“利益”“资本”为纽带,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社会资本在法律框架内,独立兴办或公私合办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同时,还要继续发挥国有中大型企业或行业部门的资源优势,继续支持国有资本通过多种形式做大、做强、做优职业教育。

3.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多样化的金融支持机制。一是根据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各级政府要不断强化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财政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的国家政策。在持续扩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基础上,还要切实做好资金使用的监管工作,加强绩效评估,保障专款专用,提升经费使用效率。二是地方政府要加快完善有关职业教育的购买服务、委托管理机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鼓励支持企业以资金、场地、设备、技术、管理经验、人员等要素与公办职业院校合作兴办产业学院,校企共同探索多样化的合作办学形式。三是加强金融和税收政策的整合落实。具体可以通过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发放债券和贴息贷款等金融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对于真正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企业,给予相应的财税、土地、金融以及行政审批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并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地实施。除此以外,还要积极吸纳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参与,鼓励其研发支持职业教育办学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多方面拓展金融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形成职业教育多元化投资办学的发展格局。

(六)职业教育需要在自我革新中增强适应性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需要每一所职业院校的共同努力,从自身内部变革出发,从局部改革入手,逐步带动职业教育的整体进步,引领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1.紧密对接产业发展方向和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加快专业革新。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产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实现专业与产业“联姻”。同时,各职业院校要根据教育部近期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对照自身的专业建设实际,主动进行变革。尤其是在当今的数字经济时代,要紧密围绕和面向产业高端和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加快对现有专业的数字化改造升級,加快布局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技术等具有数据驱动、跨界融合、人机交互特征的专业,全面对接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2.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快课程体系建设。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新产业、新科技、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对人才的复合跨界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场急需大量具有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的高素质人才,以往以学科主导的课程建设,尽管能够突出人才的专业性,但难以满足新时代对于跨界人才培养的需要。对此,要走出以学科为主线的课程建设窠臼,突出以能力本位为纲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尤其是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升级改造,树立大数据思维,明确学生应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融合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重构课程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要打破传统学科边界,注重不同学科体系课程的交叉融合,加快推动多学科共融共通的模块化课程研发,将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机配比,培养综合素质高、跨界能力强、创新能力突出的时代新人。

3.根据职业教育内涵建设要求,深入实施“三教”改革。在教师建设上,要加大学校师资和产业人力资源的整合力度,推动学校教师与企业技师的互兼互聘,理顺校企师资培养机制和人员双向流通渠道,形成“双轨并行、双向培育、双元选拔、双重考核”为主线的“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教材建设上,要加快破除知识本位的桎梏,重点围绕新发展阶段的产业发展方向,编写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新型“活页式”教材。在教法改革上,强化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运用,鼓励并推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开展基于项目化、模块化的分工协作式教学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的质量。

(七)职业教育需要在贯彻“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中增强适应性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职业教适应性的必然要求。过去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单一价值取向下,职业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训练、轻人文素养培育”的问题,由此导致学生的文化素质薄弱,职业发展后劲不足。同时,近年来在技能竞赛风向标的指引下,各职业院校过于看重技能竞赛的成绩和名次,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設、实训设备以及师资配备上纷纷围绕服务于技能竞赛展开,由于资源过度向竞赛倾向,难以达到技能培训的普惠教育。除此以外,部分职业院校还存在唯“证书论”,资源投入向证书看齐。无论是就业论、竞赛轮、证件论,都只是职业教育的某个部分,过于追求其一,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也不利于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必须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大力推行“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强调人才培育过程的系统性、综合性以及复杂性,做到“岗课赛证”的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

具体而言,“岗”作为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关键标准,岗位需求也是课程设置的核心依据,职业教育课程建设要紧密对接岗位标准、工作过程,课程内容设计要融入岗位新技艺、新知识、新方法,充分体现岗位通用技术标准的内容。“课”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和载体,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应根据生源的多样化特点,大力实施“课程革命”,深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加快建立健全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考核评价标准。“赛”作为课程教学的高端展示,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加快构建涵盖国家、省、市、校等多层级的技能比赛体系,为课程教学改革增加动力。“证”是对课程学习进行行业检验的结果展示,通过把受教育者的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融入证书当中,开发和融通多种职业资格证书、等级证书、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进一步增强受教育者的就业创业技能水平。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一是要加强“岗课融合”,结合专业对应的岗位设定课程;二是要加强“课证融通”,促进专业课程与职业证书考试课程的融通,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推动学生的课程知识、技能学习与职业资格考试对应的具体能力要求有机对接;三是要加强“赛教融合”,将课程教学系统与技能大赛系统相融合,促进技能大赛目标与课程目标相融通、技能大赛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相衔接、技能大赛评价标准与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相对接,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目标。总之,要围绕“就业岗、专业课、技能赛、职业证”的目标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实现综合化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站在“十四五”新的历史起点上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找准定位、提高站位,着力构建类型特色突出、认可度高、贡献度高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实现人人成才、人人出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赵惠莉.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7):34-37.

[2]徐曼曼,祝士明.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从何入手[N].中国教育报,2021-04-06(5).

[3]杨建新.变革创新:引领推动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J].江苏高教,2021(1):116-120.

[4]王定华.为“十四五”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J].中国高教研究,2021(4):1-3+27.

[5]吴倍贝.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迫切要求及路向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7(3):18-23.

[6]陈子季.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开拓高质量发展新格局[J].教育家,2021(5):4-6.

[7]陈锋.数字化时代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未来图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9):5-10.

[8]陈丽婷.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五重维度[N].中国教育报,2021-04-13(5).

[9]周慧文.高校产教融合困境及其突破——一个综合性的理论分析框架[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1(1):59-72.

[10]壮国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的历史演进与基本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8):6-10.

[11]张健.职业教育“类型”确立的追问与行动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21(1):51-55.

[12]王军,黄玲青.我国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应然方向、目标特征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6):20-26.

[13]赵婀娜,张烁.产教融合技术赋能 职业教育成就“技能改变人生”精彩故事[N].人民日报,2021-04-12(1).

猜你喜欢

新发展格局路径选择适应性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新发展格局下对现代流通体系的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牵动人心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