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021-08-30肖昌友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22期
关键词:研读文眼语文素养

肖昌友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是“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具体做法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抓紧文眼”“品味词句”“深入研品”“关注形式”。

关键词:语文素养  文眼  研读  形式

新课改已实施多年,无数的一线教师在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后,对于怎样教好语文这个问题,已由“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惑与迷茫逐渐走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清醒认识。其实,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把课上出语文的“味道”。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语文味呢?在笔者看来,就是把听、说、读、写的训练与字词句篇的学习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当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必然会遇到很多困扰。怎样做才能上出语文味呢?在这,仅根据笔者的学习收获及教学反思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薄之见。

一、紧抓文眼

一般来说,很多课文都有一個文眼,这个文眼或在课题之中,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打开了文眼,也就明确了文本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准确的定位和把握,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可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何打开文章的文眼呢?在备课的环节中,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结合辅助教学资料拓展文本内涵,把教材吃透,这样便能明确教材的大致内容与形式。掌握了教材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此时,文眼便跃然于胸间,然后根据文眼沿主线设计教学策略,展开教学活动。

在一次观摩研讨活动中,张老师所执教的《灰椋鸟》一文,教师打破逐段阅读的常规形式,让学生先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对灰椋鸟给人的印象产生强烈的反差和好奇:为什么文章开头说灰椋鸟不好看,最后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学源于思,思则必研。教师借此东风,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细读课文的欲望,引导学生对这两段的描述进行对比,找到并打开了文章的文眼,即“壮观”一词。然后根据灰椋鸟入林的场景是怎样“壮观”,再次引导学生深入研读相关句段,理解课文内容,最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保护环境、共创和谐美丽世界的情感价值教育。

二、品味词句

学生学习语文,对于词句的品析必不可少。教师若一味轻品析词句而重人文价值的挖掘,那么语文课也就和思政课大同小异了。这就要求教师做到着眼重点,指导品析。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理解词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查阅工具书;二是联系上下文,把文中的新词用另一个替换,使之句意不变,也就是运用嵌入近义词、同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词义。但中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很多词语虽然在某一方面词义相近,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的意思却不相同,教师要指导学生加以细致地品析,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梁老师在《七颗钻石》一课的教学中就十分注重学生对词句的品析与理解,例如在“旱灾、干涸、干枯、焦渴”这四个词语的教学中,教师先说这几个词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然后把这几个词纳入教材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比较分析,更换词语的位置来引导学生区别这几个近义词的意思,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严谨,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深入研品

读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也是训练语感,形成语文素养的关键,这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极少运用。在语文教学中,读的形式是多元化的,仅课堂阅读的形式就有自读、品读、研读、分角色读、感情朗读等。不论何种形式的读,都要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不然就成为无的放矢的“散读”了。在教学中不要求句句朗读,但每一次不同形式的读都要能恰到好处,或是对作者情感体验,或是对文本理解感悟,或是对关键性词句的评析揣摩等。

在日常教学中,研读和品味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研读是带着问题探究式的阅读,旨在解决课文疑难,理解课文内容。品读是更深层次地精细阅读,品味揣摩,用于感受作者的心灵世界和表达技巧,更好地把握文本的人文内涵。王老师在《长相思》一课教学中就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品读。如在教学“山一程,水一程”这一句时,她让学生设想诗人离别家乡和亲人,山水迢迢一路远行的情景,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然后让学生带着深情去朗读这一句,感受远行之苦和离别思念。接着在学习“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这句时,根据这个“那”字,让学生揣摩出诗人随军远行,旅途疲惫但未达目的地,更不知终点何处、几时能归的那种忧愁、烦闷的心境,想象诗人深夜辗转反侧不得入眠,干脆走出帐外散心的情景。然后再引导学生怀着诗人当时那种忧郁复杂的心境去品读这几句,加深了对随军远行的士兵的理解与同情。在教学“风一更,雪一更”时,教师为了指导学生感受塞外天气的恶劣,播放了音视频文件,让学生体验在这样一个风雪交加的异乡之夜,不禁由身体的寒冷联想到家园的温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对塞外与故园的环境进行对比,有效地渲染了当时的意境,将《长相思》的“思”乡之情,梦“碎”心“碎”之意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就是这样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循环往复地引导学生品读词句,体会思乡之情,将整节课的精彩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推向高潮。

四、关注形式

关注形式也就是引导学生理清文本的脉络,了解文本的框架结构,把握文本的表达方式。这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教会学生习作,绝不能只依靠每个单元的课后辅导,而应该把习作的技巧潜移默化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真正做到厚积薄发。

关注形式首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表达形式的美和妙,让学生畅谈阅读感受,在学习中理解,在理解中收获。日常的教学中,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前,教师便提出要求,让学生留意文章叙述顺序和框架结构,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检查初读效果的时候,让学生说出课文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课文是什么结构的?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学情,指导学生了解一些谋篇布局基本的方法,如首尾照应、开门见山等。在学习课文内容品读词句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读他们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并指导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排比等。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这些修辞的作用,鼓励他们在日常的日记和习作中尝试着加以运用。

总之,上好语文课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应根据文本内容和性质作相应的筛选和整合并加以运用,同时兼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要以扎实的教学指导学生学习,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塑造学生的人格,积淀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研读文眼语文素养
抓住文眼,让文本解读更有效
散文阅读有方法
浅谈如何研读合唱作品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西风凋树惆何处,灯火阑珊情满路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注重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