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课程与中国文化教育实施路径总结与分析

2021-06-07毕诗武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毕诗武

摘 要:本文總结了期刊论文中关于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中国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详细分析了教学方法改革和教材改革两种关注度最高的学者建议,讨论了改革路径中可能出现的障碍和解决办法,并指出开展中国文化教育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共同努力,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

关键词:大学英语; 中国文化;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4-154-002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我国大学生运用英语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有研究表明,在测试调查中,大学生不能自如地运用英语表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1],他们的中国文化知识也比较匮乏[2]。那么,在全球化和全球本土化两种发展趋势并行的状况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加强他们双向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资料收集

本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中国文化/本族文化/母语文化”和“外语/英语”为主题词检索中文学术期刊,来源类别限定为“EI来源期刊,北大核心,CSSCI”,通过浏览题目和摘要进行筛选,排除书评、英语专业相关研究,但是包含泛指研究,如外语教育或未区别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截至2020年1月19日,共获得期刊论文62篇。然后精读所有论文,针对这些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提出的改善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状况的路径进行总结和分析,期望能够探索可供借鉴的实用、有效的解决办法。

二、研究方法及改革建议

1.研究方法及关注焦点

在所收集到的62篇论文中,有6篇论文采用问卷调查和中国文化知识测试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于中国文化学习的态度和习惯,以及学生运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周岐晖[2]在调查中发现,88%的学生认为,在外语学习中除了要学习目的语文化之外,母语文化学习也很重要,但是仅有13%的学生“较好”地完成了中国文化知识的英语测试。这类研究论文主要目的是揭示大学生母语文化知识现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所收集资料中有2篇论文描述了课程案例,论证了英语学习中的母语文化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3]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水平[4]。其余54篇论文都是阐释性文章,分析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针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论文中所提出的改革路径,按照关注程度依次为:改革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56.5%),改革大学英语教材(54.8%),提高教师素质(32.3%),改革课程设置(19.4%),开展第二课堂活动(17.7%),改革考试内容(17.7%)。下面着重总结关于教学方法和教材的改革建议。

2.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表达能力,要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导入中国文化知识,关于这点大家似乎已经达成共识。那么,在课堂上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以怎样的教学理念来平衡中外文化知识教学呢?刘长江[5]认为,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应该“兼容并举”,对于两种文化采用同等重视态度。类似观点还有汪小英[6]提出的“动态平衡”和祝爱华[7]的“对等位置”。这些说法旨在明确课堂上导入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但并不意味着大学英语课堂中中国文化学习要与英语文化学习“平分秋色”[5]。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中国文化意识最直接最有影响力的方式。关于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学者们的观点大致可以总结为两类:文化比较学习和翻译技巧训练。

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国文化知识,学者们认为,教师应该善于发现英语课文中可以与中国文化相比较的知识点,启发学生进行对比学习[8]。课堂上中国文化的点滴渗透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母语文化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母语文化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传播母语文化的能力。另外,不同文化的对比学习也能够培养学生对待文化差异的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提高学生“客观评价一种文化的能力”[5]P16。通过文化比较,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这是一种教师引导下的比较学习。那么,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具有一双慧眼和敏捷的思维,充分利用课堂上要讲解材料中可以发掘比较的地方,“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现有教材”,这也被认为是目前“最切实可行的办法”[9]P53。

运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并不一定要求学生能够记下所有现成的译文,更多时候是要自己组织语言,将内化在心的母语文化知识翻译成英文。但是,由于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或概念在英语中常常没有对等的单词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掌握一些翻译技巧,能够根据情景需要进行翻译。因此,有学者建议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系统地讲授翻译技巧”[1]P38,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3.改革大学英语教材内容

教材中的课文直接决定了教师的授课内容。为了让学生学习最地道的英语,大学英语教材中收录的文章都是母语为英语的作者所写的关于英语国家的文章,课文传达的也是以英美为主的文化信息,包含很少甚至没有关于中国文化的课文。也就是说,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无法从教材中获得中国文化的相关知识。因此,有学者建议在现有大学英语教材中增加有关中国文化的文章[1][2][4]。这些文章编入正文中,这样可以在课堂讲解和讨论,就像学习其他关于英语文化的课文一样。或者将这些文章编入课后阅读材料,作为学生自学使用[10]。

另外,还有学者建议编写英文版的中国文化读本[11]或者中国文化教材,谭苏燕认为,“高质量的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英语教材是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举措”[8]P75。

编写一套公开出版的教材也许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和资源,教材从编写到出版也需要一段时间。因此,有学者建议根据地域特色编写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完成周期较短,而且教材内容讲述本地文化故事,“更能贴近学生”[12]P103,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具主动性地去学习本土文化知识以及体验文化故事。

4.其他改革路径

有32.3%的论文都提到了应该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大学英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要想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能够自如地在两种文化之间穿梭,对比、例证、溯源即使不是信手拈来,也至少应该从容自如。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思想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师从群体角度来讲,并不具有较高的中国文化素养。有学者提出,应该建立大学英语教师培训机制,开展中国文化讲座或者进行系统的中国文化培训[11][13][14],整体提高教师的中国文化水平。教师母语文化能力能够直接影响课堂中国文化导入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对于文化的感知能力。

除了建议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增加中国文化教育之外,有19.4%的论文提到应该改变课程设置,单独开设英文授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13]。另外,有学者建议开设一系列中国文化素质课,从多个侧面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如中国传统艺术鉴赏课,传统哲学课[13],中国文化典籍选读[8]等,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和中国经典哲学思想,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有17.7%的论文关注到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作用。目标明确的第二课堂活动能够助力英语课堂教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社团组织,开展读书、讲座、沙龙等活动,举办中国诗歌朗诵大赛[15],演讲比赛,征文比赛[13]等等。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活动与竞赛能够营造一个母语文化学习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7]P104。学生参与度高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意识,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提高课堂上中国文化导入的教学效果。

利用考试的导向作用促进中国文化学习也是学者建议的路径之一。张友平[11]建议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考试中增加中国文化的考查内容,张晓书[14]认为,目前四六级口语也逐渐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考试,因此可以在其中增加关于中国文化的话题。除了这些国家级统一考试之外,有学者建议在大学英语期末考试中增加中国文化的题目[16],如考查中国文化相关词汇的英文表达等。

三、讨论与分析

数据表明,学者最关注的三个改革路径均是与大学英语课程最密切相关的因素。教学方法、教材、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相互融合为一个整体,彼此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共同决定教学效果。

从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议来看,教师在讲授英语语言和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开展对比中国文化的教学活动,这是学者们认同度最高的一个改革方法。但是,大学英语课堂中讲解中国文化知识要占用多少时间,如何平衡两种文化讲解在课堂上的时间分配,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虽然有学者提到两者应该得到同等重视,但是,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应该掌握好度的问题,这需要教师相互研讨,并且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水平因素。

我们需要编写高质量的中国文化英文教材。无论编写公开出版教材还是校本教材,在编写团队中应该既包括擅长英语语言的学者,也包括熟悉中国文化的学者,双方学识互补,这样能够将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知识和最恰当的表达方法融合在教材课文中,仅凭大学英语教师一己之力难以胜任高质量教材的编写工作。

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需要提高,方法一是自我提高,利用业余时间自己读书或观看学习视频,补充自己中国文化知识的储备。方法二是接受系统培训,重新坐在教室里进行课程学习,较为完整全面地学习中国文化。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两个条件保障教师学习与培训的有效完成:毅力和时间。教师应该是乐于接受新知识,面对挑战表现出恒心和毅力的群体。但是,大学英语教师授课任务非常繁重,在完成备课、上课和其他教研任务的基础上,教师的时间所剩无几。因此,大学英语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提高還需要学校给予支持,为教师减轻一些教学任务,允许教师有一些“闲”下来的时间完善知识结构,反思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四、结语

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立体的培养路径设计,从教育管理者层面的教学要求、考试内容等宏观设计,到学校层面的课程设置和教师层面的教学方法改革和教材更新,每个环节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个环节共同作用才能取得期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S1):34-40

[2]周岐晖,陈刚.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缺失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J]外国语文,2015,31(04):139-145

[3]顾晓乐.“第三空间”视域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实践探索[J]外语界,2019(04):67-75+96

[4]张乐兴,李养龙.大学英语教学中中英文化对比的引入——实证与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04):115-120

[5]刘长江.谈外语教育中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兼容并举[J]外语界,2003(04):14-18

[6]汪小英.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第一文化与第二文化的动态平衡[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02):114-117

[7]祝爱华,高凤江.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9(24):101-104

[8]谭苏燕.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中国文化失语问题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05):73-76

[9]罗玲.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5(21):51-53

[10]许金莉.提升文化软实力需求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导入[J]中国成人教育,2015(04):141-143

[11]张友平.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J]外语界,2003(03):41-48

[12]祝爱华,高凤江.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9(24):101-104

[13]张磊,杨浩然.论外语教育的文化和谐共生[J]湖北社会科学,2017(11):172-178.

[14]张晓书.正视问题 强化大学英语母语文化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3(17):46-47.

[15]周雪婷,薛菽莉.高校中国文化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9(01):153-158

[16]周敏.文化生态学观照下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03):56-57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