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钢琴曲《梅花三弄》中民族音乐元素的增与留

2021-05-06唐王虹雨

艺术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梅花三弄演奏技巧钢琴曲

摘要:《梅花三弄》是王建中于1973年根据同名古琴曲改编的钢琴曲,此曲的雏形是1500多年前晋国桓伊所作的笛曲《落梅花》,后由唐代乐师颜师古改编为琴曲,并流传至今。王建中创作的音乐作品题材丰富多样,其成就突出体现在钢琴改编作品上,而《梅花三弄》更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此钢琴曲以钢琴为载体,既保留了原曲中的民族音乐元素,又借用钢琴特有的演奏技巧和创作技法来丰富音响效果,中西音乐的结合,赋予了此曲生机和魅力。本文结合钢琴曲中的部分谱例和实际演奏的感悟,分析相关的旋律、和声、调式及蕴含的情感,还有演奏时的技巧难点,展示钢琴改编古琴曲这一中西结合音乐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钢琴曲;《梅花三弄》;民族音乐元素;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4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4-0-02

1 王建中《梅花三弄》的创作背景和对民族音乐元素的保留

1.1 王建中简介

王建中是中国当代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1933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江阴。他10岁开始学习钢琴,1950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先后就读于作曲系、钢琴系,1958年毕业留校任教。他创作改编的许多钢琴作品成功地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洋乐器的表现手法融为一体,深受海内外听众的喜爱。他的作品不仅在音乐界、钢琴教育界享有盛名,很多音乐爱好者,甚至一些并不怎么了解音乐的人都耳熟能详。

1.2 《梅花三弄》的创作背景

钢琴于20世纪初由欧洲传入中国,由于具备独立演奏和音域宽广的特点,深受广大音乐家的喜爱。不少音乐家对中国传统民族乐曲进行钢琴改编,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中国钢琴改编曲。改编曲有非比寻常的地位,它利用中国丰富的传统民族音乐元素,弥补了当时中国钢琴音乐的空白,也很好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魅力。魏廷格曾说:“引用古典、民間的现成曲调;运用和模仿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音色、韵味,创作出丰富的钢琴织体;作曲家的民族文化修养、民族音乐审美的敏感和对题材内容的精神本质的掌握等,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根本出路。”[1]王建中的钢琴改编曲来源有5个,分别是中国民歌或歌曲、外国民歌、中国民间器乐曲、评书弹唱、民族器乐合奏曲。而《梅花三弄》是对中国民间器乐曲(古琴曲)的改编[2]。此曲创作于1973年,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很多音乐家选择对已存在的符合当时政治形势的民歌、传统器乐曲进行改编,既满足了听众特殊时期对音乐的需求,又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

1.3 《梅花三弄》中民族音乐元素的保留

1.3.1 文化意蕴的保留

古琴是我国最早的弹拨乐器,是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无论是文学、绘画还是音乐,中国文人都颇爱借景抒情这一表达方式。《梅花三弄》就借用了梅花洁白无瑕、不惧严寒的特点抒发情感,赞扬拥有坚强、孤傲、高洁等品格的人。而“三弄”中的“三”也体现出了中国文人这一数字的喜爱,在古代,“三”运用于各个领域,成语有“三省吾身”“三生有幸”“举一反三”“三阳开泰”,诗词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有学者认为,“三”在中国几千年的传承中已经成为人们固定的一种思考模式,可以指具体的数字,也可表示一件事物发生质的改变的一个临界点。

中国古代文人无论在文学、绘画,还是音乐上,都喜欢进行留白处理。留白是中国艺术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极具中国美学特征。在书画艺术创作中,留白可使作品的画面、章法更协调;而从艺术角度上说,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文学、音乐领域有“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无声胜有声”的说法。

1.3.2 结构的保留

钢琴改编曲的曲式结构沿用了传统的多段体结构:散—慢—中—快—散。古琴曲《梅花三弄》由十段组成,其中主题部分在不同徽位的泛音上被演奏三次,故称之为“三弄”,每次主题出现后,旋律都有不同的变化和发展。钢琴曲通过速度和调式的变化,完成了十段旋律的连接,而主题部分的“三弄”,一弄在右手高声部旋律中体现,二弄则将主题旋律从右手转移到左手,并移低八度,三弄则在转为E大调之后回到右手旋律声部。

1.3.3 音乐特征的保留

为了表现梅花高洁、孤傲的形象,主题旋律多用简单、空灵、和谐的四度五度音程组合。四度五度音程正是体现中国民族音乐调式色彩的关键,以钢琴曲《梅花三弄》中典型的第29—33小节为例。这是钢琴曲中主题旋律第一次出现的地方,旋律在右手高声部,第一拍中F音和C音在旋律声部中是五度关系,F音与下方C音是四度关系,在第二拍中G音与C音既是四度关系也是五度关系,而左手高声部则全部由五度关系的音程组成,F—C、D—A、C—G。由此可见,这首钢琴改编曲不仅保留了旋律部分的民族色彩,连伴奏和声都是根据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创作的。第62—80小节则是主题“二弄”片段,这时主题旋律已经由右手转为左手,且四度五度关系明显,而右手则用大量的四度音程来填补高声部和声的空缺,保留了民族音乐的特征,主题旋律移低八度的改编,既符合“二弄”又让人耳目一新,还体现了钢琴这一西方乐器音域广泛的优势。

另外,对古筝刮奏技法的模仿,在钢琴中通过琶音来体现,如第86—93小节、第218—230小节。这用13连音的琶音来模仿古筝刮奏技法的4个小节,首次出现在主题“二弄”的发展部分,不仅是对音色的模仿,也是对旋律的模仿。而后一个片段则出现在整曲高潮结束与尾声之间的衔接部分,大量8连音、9连音的琶音在右手高声部来回跑动,集中体现了此钢琴曲保留刮奏技法的意图。

2 《梅花三弄》增加的钢琴元素和技法特点

2.1 柱式和弦的增加

乐曲开头(第1—11小节)运用了散音的演奏技法,引子部分运用了大量倚音八度的平行进行,在低音区延续音响效果。旋律则在右手柱式和弦的旋律音位置上进行,王建中先生将增加的柱式和弦与倚音八度巧妙结合,实现了首尾呼应,既保留了原曲的韵味,营造了一种虚实结合的听觉感受,又增加了古琴演奏时所没有的、音色饱满的音响效果。节拍与节奏紧密联系,可以从整体上分析一首曲子的节奏特点,但在一首曲子内部,要研究构成节奏的节拍的特点。在钢琴改编曲《梅花三弄》中,第4小节的拍号由2/4拍变为3/4拍,紧凑的节奏给人无限的遐想,仿佛看到了冰天雪地、寒风凛冽的画面。曲子一开始,就交代了梅花艰苦的生长环境。在弹奏八度的时候,要注意力度记号pp,弹奏时弱而不虚,做到气息下沉,用手腕带动手臂,模仿出古琴缥缈空旷、虚实相间的感觉。

2.2 分解和弦(琶音)的增加

此曲运用了很多分解和弦,分散于全曲各个部分,琶音也属于分解和弦的一种,在此不一一举例,只选取能够代表改编曲增加的分解和弦的集中片段。分解和弦在钢琴曲的创作中,运用得较为广泛,而琶音是中国音乐作品里最常见的一种创作和演奏技法。在钢琴曲中,琶音起到了一种填充声部空白、推进旋律走向、推动情绪起伏、营造气氛和给人自由想象空间的功能。它是留白的一种表现方式,琶音的流动感和轻盈感能推动听众继续聆听下去,也能让听众的想象更加流畅,给听众更大的想象空间。

第6、7小节的高声部用十六分音符的连续下行与低声部左手跳音的弹奏方法作为引子的补充部分。十六分音符紧凑的拍子与六连音的节奏相结合,描绘出了冬天寒风肆虐、大雪纷飞的画面,突出了梅花生长环境的恶劣。第9—17小节对前面的旋律进行反复,依然模仿古琴散音的音色,进一步强调梅花与大地的融合,将梅花高洁、优雅、傲雪怒放的优秀品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114—119小节是钢琴曲“三弄”主题部分,不仅从F调转为了E调,主题旋律也重新移到了右手,体现了“三弄”在全曲中的重要地位。“一弄”与“二弄”在全曲的布局上主题出现相近,中间只用很简短的旋律连接起来,而“二弄”与“三弄”之间的连接较为完整,所以“三弄”是全曲进入高潮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如果说前两次主题出现是对梅花在雪中的静态表现,那第三次主题出现就是对梅花在雪中不畏严寒、傲然开放的动态表现。左手琶音用pp的力度对比右手主题旋律的干净清亮,也为后续发展埋下伏笔,暗示梅花竞相开放、傲立雪中的景象。

第119小节中最后一拍向上级进的和弦分解,一直渐强到第120小节的第一拍,柱式和弦与分解和弦结合使用,代表着梅花蓄势待发的过程。右手3组7连音迂回向下的旋律线条和连接7连音的迂回向上的左手琶音使旋律时起时伏,起伏一次比一次大,到最后一小节,大琶音快速跑动到最后一个音突然顿住,再接下一小节的柱式和弦。这个和弦的出现仿佛将第一朵梅花本该无声开放的场景变成了掷地有声的讯号,有声代替无声,代表着梅花终于完成了看似短暂实则漫长的蓄势过程,接下来全曲真正进入高潮,梅花竞相开放。

前面提到的第218—230小节右手琶音的集中使用,是为了更好地连接高潮和尾声,起到缓冲的作用,左手四度音程的中低音域的交替变化,再结合右手轻柔流畅、时强时弱的琶音,给人一种迷雾渐起、虚实结合的神秘感,与开头引子部分給人的感觉相似,只是一个是梅花花期开始的预示,一个是花期结束的暗示。美好事物的逝去总是让人感觉惋惜,这一段的琶音在听觉上削弱了感受,为尾声作了铺垫。

尾声部分除保留了民族乐曲常有的散板节奏的特点,还增加了颇多的琶音,不仅让尾声有了古琴演奏轻重缓急的特点,还使音响效果更加柔和,暗示梅花完成了一个冬季的花开花落。此片段第1小节的琶音,虽然是mp的力度,但能给人很明显的结构层次感,而第1小节和第2小节的G音三连音接长音,仿佛是春天的第一声鸟鸣,暗示着春天的来临,冬季的结束。这一段整体给人一种余音绕梁、幽香犹存的氛围,为了营造这种氛围,王建中先生借用了散板轻重缓急和琶音柔和流动的特点,还在最后5小节重现了一部分的主题旋律,以渐慢的速度和最后ppp力度的琶音结束,给人一种期待感,期待明年冬天,傲梅依旧在严风寒雪中盛开。

2.3 音效的加持

古琴由于自身的构造和发声方式受限,无法像钢琴一样将强弱快慢这种音响效果进行大幅度的变化,也无法做到钢琴音量大小的转换。钢琴自身的特性和创作钢琴曲的特殊技法,使钢琴改编的《梅花三弄》更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旋律更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能让人看到雪中梅景。在第195—206小节,可以看到右手有多次的高声部的高八度变化,还有低声部的八度音程跑动,音域最低到大字1组,最高到小字4组,跨越了至少6个八度。音域的增加让这首曲子的可塑性变得更强,更有利于对梅花这一形象的立体塑造。在这一片段的最后3个小节里,第二拍都是一组同样的分解和弦,即使一组一组移低八度,强弱的细小而丰富的变化也增强了此曲情绪感染力的层次感和对比感。例如,此片段中第1—3小节强弱的运用已经比较多了,从渐弱到mf的力度,紧接着再由渐强到渐弱。还有cresc(渐强),poco Allargando(一点点逐渐变宽广,演奏时渐慢同时渐强),以及某些音上面的重音记号。这种感觉不只在这一片段中可以感受到,纵观全曲都可以感受到每一个部分强弱的层次感和对比感。

3 结语

王建中先生创作的钢琴改编曲《梅花三弄》集中体现了民族音乐的韵味,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此曲无论是对古琴音色的模仿,还是钢琴技法的融入,都有独到之处,既保留了古琴的特点,又体现了钢琴的特点。此曲不仅是对古琴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展现了中国钢琴音乐日渐成熟的趋势,不仅体现了梅花在寒冬中争相开放、展示自我的美的形象,而且展现了梅花坚韧不屈、高洁清雅的品质。

参考文献:

[1] 魏廷格.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J].音乐研究,1983(2):41-52.

[2] 刘小楠.王建中钢琴改编曲中的器乐模仿和演奏特色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唐王虹雨(1997—),女,湖北荆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钢琴演奏。

猜你喜欢

梅花三弄演奏技巧钢琴曲
魏泽怀
钢琴改编曲《梅花三弄》的演奏特色
乡间晨雨(即兴钢琴曲)
梅花三弄 一壶好茶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春的灵感(爵士钢琴曲)
梅花三弄,将军本色是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