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符号学理论的图腾纹样研究

2021-05-06朱昊天姚惠康雅洁

艺术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黎族符号学

朱昊天 姚惠 康雅洁

摘要: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的图腾印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和起源,也是研究民俗历史的宝贵资料。中国海南地区的黎族以蛙作为图腾,并衍生出蛙形纹,如今这些蛙形纹在历史长河中渐渐消失。在强调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新形势下,利用符号学原理,用科学系统的方法研究黎族蛙图腾,对于了解原始社会文明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符号学;图腾纹样;黎族;蛙形纹

中图分类号:J5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4-0-02

1 符号相关概述

1.1 符号基本概念

符号学这门学科已经发展了百年时间,但“符号”一词仍然没有公认的准确定义。在日常生活中,符号是大多数人约定俗成的一种标志物,这种标志物用以指代某一事物,符号可以通过任意表现形式来表达所指事物的意义。在几千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时期,人类已经掌握了使用符号传达信息的方式,这种方式随着社会发展延续至今,并且形成了一门学科——符号学。赵毅衡教授认为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1]。简言之,符号是一种表象媒介,用以指代某一事物,每一个符号都有相应的意义,它们不会凭空出现,作为指代另一事物的直观表达存在于其本身所属文化的限定范围中,只有参考相对应的文化才可以解读符号传达的深层意义,也可以说任一有意义的符号都有其相对应的符号系统。符号由人创造且供人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人们赋予了它解释、意义、内涵,使之成为符号。

1.2 符号学概述

“符号学”的概念在20世纪初被提出,对于语言和符号学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索绪尔的研究成果主导的。索绪尔将文字和语言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使用一种包括能指和所指的二元论方法进行研究,能指是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是语言所反映事物的概念[2]。皮尔斯在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了逻辑符号学理论[3],他认为真正的符号由媒介、指涉对象和解释3个部分组成。莫里斯把前人的符号学理论整合后提出了行为符号学系统,他认为符号学由语构学、语义学和语用学3个部分组成。苏珊·朗格在1950年提出了有关艺术符号学的理论。

2 符号学视角中的图腾

2.1 符号学视角中的图腾起源

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提出了“能指”和“所指”的概念,在图腾纹样研究中,能指可以理解为符号的外在表现形式,所指可以理解为符号所指实质内容的组成。可以说任何一个符号都由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文化内涵构成,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可以被直接感知的事物,这种可以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在指代过程中可以同时指代一个具体的实体和一种特殊的文化,其指代的文化内涵只有经过深入研究才能被理解认知。图腾纹样作为一种视觉语言,其外在表现形式是纹样本身,内在文化内涵所隐喻的是一个文明的文化特征[4]。

有关图腾的最早记录出现在《一个印第安议员兼商人的航海与旅行》书中,其中出现了Totem这个单词,汉语翻译为图腾。“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人,在印第安人的语言中,本意指“我的血缘”“种族”,它的原本含义可以说明图腾与血缘亲属和所在族群有紧密的联系。当下对于图腾文化的研究很多,但是尚无对图腾作用的统一定论,主流观点有3种:一是图腾崇拜是一种半社会半宗教的表象,图腾可以从最直接的视觉层面区分众多远古族群,同时表现特定群体因被保护或象征等多种因素所敬重的一种特殊对象。二是图腾单纯作为一种社会象征,代表了一段特殊关系,指代某种特定事物与族群之间的联系,以特定事物的直接表现形式作为一种象征符号表达族群对于该事物的尊重。三是图腾崇拜只是披着现实外衣的宗教形式,具有神秘色彩,为族群的权力统治阶级服务。总体而言,图腾纹样作为一种特殊的象征符号记录了远古族群的文明史,表现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2.2 符号学视角中的蛙图腾

莫里斯的行为符号学理论中提出语义学是对符号与参考对象之间关系的研究,其核心内容之一便是对符号与参考对象之间意义的解释与研究。简单来说,行为符号学理论支持一个符号可以直接表现所指物的原有外在表现,同时也能蕴含一段文明的真实片段,即蛙形纹的出现不是几千年前的先民们完全出于审美的需要凭空绘制,纹饰出现的背后原因更多是民族对于蛙的图腾崇拜等深层的精神内涵。考古学家石兴邦曾在查阅分析大量资料后得出结论:“仰韶彩陶中的蛙形纹大多是一种氏族的图腾标志。”(如图1)在漫长的时间中,蛙图腾崇拜衍生出了形状近似却又不完全相同的蛙形纹,这些不同的蛙形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在不同的器具上,分布地点也不尽相同(如图2)。先民们在生活中使用绘制有蛙形纹的器具,考古学家通过对这些器具的发掘研究,为当今人们再现了几千年前先民的生活状态,并对后人探究蛙图腾文化提供了珍贵的现实资料。

3 蛙图腾概述

3.1 蛙图腾的起源

黎族的蛙图腾崇拜现象不是单一出现的,在母系氏族时期曾分布十分广泛,中国有部分民族都曾对蛙有过圖腾崇拜现象,至今还可以从部分少数民族的生活常态中寻觅到蛙图腾文化的踪影[5]。据记载,蛙图腾文化与女娲形象有部分关系,女娲在中国文化中地位崇高,“女娲造人”这个故事一直在各民族中代代相传。《说文》中有一段记载:“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从娲声、古蛙切。”民族学家杨堃先生认为“女娲”与“蛙”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女娲是蛙图腾崇拜族群的女性族长的指代形象。何星亮先生认为“女娲”是“雌蛙”的指代形象,“女”对应“雌”,而“娲”对应“蛙”,在漫长的时间中,雌蛙图腾一边演变为蛙图腾,一边演变为神,成为女娲。

任何一个符号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依附于其所属的文化环境,而失去了所属环境,符号的真实含义也会随之消失,对于蛙形纹来说正是如此。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下产生了黎族蛙图腾文化,如今黎族人民在生活中对于蛙图腾文化的意识逐渐淡化,部分黎族人已经不知道蛙图腾的出现原因,但黎族社会中还有大量蛙形纹的存在,可以印证蛙图腾崇拜曾在历史中出现。

3.2 黎族蛙形纹的成因与现状

在远古时期,水资源是族群生存的重要资源,生活和农耕都需要水源支持,人们离开了水便无法生存。每次下雨前后,蛙声一片,黎族先民便认为蛙能唤来雨水。同时蛙也离不开水,在生活中大量使用蛙形纹也是黎族先民在祈祷雨水充足。

和水资源同样重要的另一方面是族群的延续,黎族先民在生存中发现了蛙似乎有生生不息的强大繁衍能力,为了祈祷种族的繁衍、族群的兴盛,形成了蛙图腾崇拜。海南地区大部分的蛙在自然环境中体态略显圆润,与女性怀孕时的身态相仿;“蛙”字发音与形容孩子的“娃”字有相似之处,符号学理论中有过说明,不同符号可以同时表示同一种内涵,基于这两种象征联系,蛙的现实特征和发音特征都象征着繁衍,因此黎族先民用蛙这一现实形象指代繁衍生育能力和对子孙繁荣的美好祝福。人们希望通过表示出对蛙的尊重,将蛙身上强大的生殖能力赋予族人,在越来越尊重蛙的文化氛围中,蛙逐渐被赋予神性,作为黎族的图腾,成为蛙崇拜文化的现实根基,其衍生发展出的蛙形纹逐渐也蕴含黎族的特殊文化(如图3)。如今黎族的蛙图腾符号在旅游业对大众的宣传中成了平安符的文化象征(如图4)。

现有黎族蛙形纹相关研究资料表明,蛙形纹广泛应用于黎族的生活器具和民族服饰中,是民族纹样中应用最广泛的纹样。在古代,黎族的家庭中会有蛙形铜鼓,它是非常重要的家庭财产,象征着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蛙形纹对于黎族是非常重要的符号,常在黎族织锦上出现,其图形构成的好坏几乎可以代表织锦做工的档次,这种现象反映了黎族人独特的审美心理。在黎族,女性一般会使用有蛙形纹的织锦当作被褥包裹小孩子(如图5)。若为新生儿,则对包裹的织锦要求更高,需要用绣着精美的蛙形纹的织锦来包裹,表达黎族人对新生命的美好祝愿(如图6)。平时生活中出现的蛙形纹是黎族人民期望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在这种意义上,蛙形纹表现出了明显的象征性特点[6]。

4 结语

在当今社会,黎族人民的生活已经和现代接轨,逐渐现代化,已经不再有明显蛙崇拜文化的仪式,新一代年轻人对蛙的特殊感情逐渐淡化,但是在生活中的图腾符号、民俗服饰和神话故事中仍然存在蛙崇拜文化的痕迹。通过以多种民间流传方式保留下来的这一文化内容,现代人才得以了解黎族的历史文化,进而了解自身民族的历史文化。

蛙图腾作为黎族的代表图腾,其衍生出的蛙形纹作为一种符号语言所反映出的民俗、宗教和艺术表现等,包含了黎族的一部分真实存在过的历史片段。黎族服饰上的蛙形纹是至今保留较为完整的图腾符号实物,此外还有口口相传的蛙图腾相关神话传说和延续至今的民俗节日,对于没有特殊文字的民族来说,神话就是保持族群记忆、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马克思曾说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虽然图腾崇拜相关神话描述的不是真实的历史片段,或许在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中有失原意,但神话也是有现实生活基础的。现代人通过符号学等科学系统的方法透过图腾神秘的外表,结合真实记录历史的文字资料或出土文物进行分析,对于正确认识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过程会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 赵毅衡.重新定义符号与符号学[J].国际新闻界,2013(06):6-14.

[2] 陈丹丹.解读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关系的任意性原则[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6):64-65.

[3] 赵畅.符号学视角下的民国美术字设计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0.

[4] 刘思琦.基于符号学理论的燕下都饕餮纹瓦当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9.

[5] 秦瑜扬.符号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蛙图腾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6] 冯靖涵.海南黎族图腾文化及其象征性寓意研究[J].大众文艺,2020(14):71-72.

作者简介:朱昊天(1998—),男,山东青岛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姚惠(1984—),男,上海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康雅洁(1998—),女,山东泰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計。

猜你喜欢

黎族符号学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海南日报》黎族新闻报道研究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56个民族56枝花 黎族
符号学理论初探
符号学的得与失——从文本理论谈起
电视剧《走西口》的符号学意义
符号学研究
海南岛黎族人民的白沙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