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分析我国乒乓球人才培养模式

2020-09-10刘剑

体育风尚 2020年3期
关键词:乒乓球模式人才培养

刘剑

摘要:在如今的乒乓球赛场上,中国以绝对优势占领霸主地位,从老将到后起之秀,人才源源不断。经过多年的改革创新,我国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建国初期的乒乓球外交,到改革开放以来“举国体制”下乒乓球运动的迅猛发展,其培养体系环环相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所需要的不仅是技术性人才,而是全方位多面型人才。如何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的乒乓球培养模式,如何全方位发展运动员各方面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乒乓球;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的培养模式(1958-1978)

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容国团获得了男子单打的冠军,中国乒乓球技术开始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1961年到1969年期间,中国仅参加了其中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就获得了11枚奖牌,在全部21枚奖牌中占比52%。整体来说,中国队乒乓球技术水平在此期间有了很大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为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群众对乒乓球的热情日益高涨,我国逐渐开始重视了对乒乓球的发展,中国乒乓球运动的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国家成立了各个项目的国家队,各省、市、县的地方政府成立专业队、体育学校及其他形式的运动队伍。业余体校的出现,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目标,形成了最早的乒乓球人才培养模式。

据资料调查可知,60年代初,乒乓球启蒙年龄大约在9-10岁左右,60年代中期提早到大概7-9岁,符合条件的青少年才有机会进入业余体校。在计划经济时代,训练条件简陋,教练员的文化程度都不够高。也没有科学的训练方式和选材方法,运动员的选材上教练员都是以经验为主,一般选择身体形态良好,身体素质高,父母遗传基因好的少儿选手。

运动员把乒乓球当做职业来打,把夺取金牌作为最终训练目的,由于受到当时竞技体育追求运动成绩的影响,高强度的训练使国家队并没有完整的文化课的学习,也没有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合理的训练安排,虽然运动成绩一路攀升,但导致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低,很多运动员退役之后烙下“职业病”等问题,造成了負伤的运动员今后生活的不便,成为当时发展的阻碍。

在这一时期,由于国家的经济水平比较低,不过当时也集中了全国有限的资源去发展体育事业,加上运动员强烈的民族爱国心,使其在训练中付出巨大的努力,中国乒乓球运动在此期间发展迅猛。虽然“举国体制”概念并未提出,但是“举国体制”的雏形基本已经产生。

改革开放后的培养模式(1979-2008)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体育事业腾飞的30年。在第4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队获得7项冠军。第46届世乒赛,中国队更是获得了大满贯。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在走向巅峰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这不仅与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个人的努力有关,也和国家当前培养模式密不可分的关系,国家以夺取金牌为主要目标,对运动员的培养逐渐完善,国家配备的后勤条件也有了相对的提高和改善。

上个世纪70年代,运动员大多在7岁-10岁左右开始启蒙训练。2000-2008 年期间,大部分运动员启蒙年龄都降低到 5-7 岁之间。市体校的教练员基本上来自于省队、国家队退役的教练、运动员或师范学院的老师,他们经验丰富,为运动员技术上的提高做出巨大贡献。

国家对省队和国家队投入大量资金发展竞技体育,在这一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乒乓球运动一度受到国家的重视,并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改革开放后,对运动员的训练更强调质量,不仅有周计划、阶段计划、年度计划,还有多年计划。同时加强医务监督,科研指导,测验评比,使训练更有成效。教练员的选材和制度相比于建国初期,更科学化,训练方法和手段更多样化,增加考虑了运动员的心理因素以及后天努力程度等问题。

现阶段我国人才培养模式(2009-至今)

第48、49届世乒赛上,中国乒乓球队连续两年包揽大满贯,第50届中国队包揽了五个单项,2019乒乓球世锦赛获得五项冠军。放眼世界乒坛,“中国打世界”、“世界打中国”已变成世界乒坛发展潮流。

“举国体制”下我国乒乓球竞技运动水平突飞猛进,我国乒乓球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国家运用一系列手段措施构建完善制度化、专门化的体育体系,体育局分管下的市体校、省队、部队、国家二队、国家队“一条龙”的培养体系,更加完善、具体,国家也逐渐重视起来运动员心理、体能、科研、医疗等各方面的综合训练保障。

新型模式下不仅涵盖了专业队的体系,业余、职业俱乐部、乒乓球学校也蓬勃兴起。业余俱乐部开展为乒乓球后备人才开创新途径,减少政府投入力度。使运动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之余能够开展乒乓球培训,也发展了群众体育。业余俱乐部存在运动员训练时间有限的不足,教练员培养不够专业等问题。职业俱乐部更加注重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训练时间增多,训练强度变大,训练方式转变。职业俱乐部以赛代练,通过参加各种乒乓球职业联赛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一部分运动员凭借专业的运动技能在各省队、部队进行训练或进入各大高校,另一部分成绩突出的运动员将有机会前往国家队进行深造。乒乓球学校的兴办也为我国乒乓球运动人才的培养拓宽了道路。学校通过个人投资或企业私人兴办,在专业训练的同时,聘请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对运动员进行文化课的培训。使运动员每个阶段都能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保障文化课的衔接。一般可以送至对口的大学甚至是国家队。

关于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乒乓球选材早龄化问题

乒乓球运动员的选材年龄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趋于早龄化,“举国体制”下,儿童时期专业的培养方式,使运动员身体机能和素质从小得到良好的锻炼,但早龄化训练很难保证运动员接受完整的教育。虽然业余俱乐部使儿童运动员在接受正常教育的同时开展训练,但由于专业性训练目的不强,训练方式不够专业,教练员经验缺乏等问题,运动员的成材率普遍偏低。

动员发展的全面性问题

从乒乓球的成才特点上来看,运动员在少年时期训练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运动员今后发展的发展水平。因此,在培养模式发展的历程当中,无论是省市专业队、俱乐部,还是乒乓球学校,对运动员的训练强度和负荷量都逐渐增大,训练时间变长,但这样势必会影响到运动员文化知识的学习。

成年运动员面临的问题

成年时期的专业运动员依旧保持大强度训练,省队和职业俱乐部中,一部分成績突出的运动员可以进入国家队;另一部分运动员可以凭借特长进入高校读书或担任教练。由于多年专业训练耽误了文化课的学习,造成运动员自身文化素质缺失,缺少科学的训练方法作指导。

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们应当深化“体教结合”,加大对运动员的文化思想教育。针对有些运动员认为自己拥有一项运动技能,往往就可以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的观念得以纠正。

运动员过早的进行专业化训练,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产生的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反思的。虽然经过了不断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完善,对运动员的教育一直在加强,但很多仅仅是走形式主义,执行的力度不够。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深化“体教结合”的思想,使运动员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加强各基层教练员的培训工作,逐渐完善教练员培养机制;在拥有更科学高效的训练手段的同时,也要对运动员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从根本上解决运动员文化素质缺失的问题。

结束语

笔者认为,我国能培养处众多优秀运动员,培养模式起了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目前的培养模式仍适用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但仍有不足之处,引人深思。在2001年的“奥运瘦身计划”中,乒乓球的地位岌岌可危。教育部确立的校园七大项,乒乓球作为“国球”却被排除在外。这都表明,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方式应有所转变,转变的关键就是人才培养问题。我们必须在发展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本文的研究和论述仍有许多缺陷和不足,但也希望为乒乓球的发展献计献策,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郝勤.论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概念、特点与功能[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 (1):11

[2]梁斌.我国经营性乒乓球俱乐部发展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

[3]刘亚云.社会转型期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乒乓球模式人才培养
乒乓球与大铁球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迷你乒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