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2020-08-10荆晶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年22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混合式教学新媒体

荆晶

摘  要 新媒体时代,以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社交媒体平台,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新挑战,如思政课教师对学生控制力的减弱、不良信息的渗透和侵蚀以及思政课内容吸引力的降低。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当立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变革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融合新媒体的应对措施,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关键词 新媒体;高校;思政课教师;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22-0013-03

1 前言

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新媒体的广泛流行,不但改变了大学生获取资讯、共享信息和交流思想的方式,也对他们的思想观念、认知模式和价值理念带来巨大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思政课教师应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1]。但是,面对新媒体时代不断变化的环境,思政课教师在如何更好地提升课程亲和力和针对性、实现教学内容创新、优化教书育人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面对新媒体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思政课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素养,更新教学内容和改革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

2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的挑战

在“人人皆媒体、事事皆新闻”的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呈现出传播高速化、内容去中心化、价值多元化等复杂的局面。对于高校思政课而言,首先,新媒体虽然满足了学生个性化教育的需要,但也导致了思政课教师对学生控制力的减弱;其次,新媒体虽然丰富了教学的互动交流,却也增加了不良信息渗透侵蚀的风险;最后,新媒体虽然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素材,却降低了思政课内容的吸引力[2]。

这些都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诸多挑战。

教师对学生控制力的减弱  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触网能力和自主意识明显强化[3]。互联网和新媒体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和娱乐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信息技术已经高度融入他们的现实生活。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更为强烈,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有过网络学习的经历,在学习和信息的接受与选择中更加强调自身的主动性。对于现在的大学生而言,教师与新媒体处于一种此消彼长的拔河竞赛之中,新媒体扮演了越来越多的知识传授的角色,大有顶替教师掌控话语权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旦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和服从程度就会下降,而伴随着教师权威性的下降,引导力、控制力和调控力的收缩,新媒体的替代性就会不断上升,这时教师就非常容易陷入困境。

不良信息渗透侵蚀的风险  高校思政课从本质上说也是信息的传播和获得,并由此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的过程,但是新媒体却使得学生通过网络阅读或了解到数量巨大但内容分散的信息。这种“快餐式”的信息消费意味着原本完整的信息在网络上被大量简化,从而导致信息内容不全面,内在逻辑也不完善。这就使得新媒体空间汇聚了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或是包装成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或名人等博取眼球,或是别有用心地抹黑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这些信息对于喜欢新奇、独特的学生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真假难辨,稍有不慎,就会使学生迷失方向[4]。

思政课原本是一门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但是,沉淀于新媒体空间之中的这些固有偏见,歪曲了部分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得学生与思政课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学生或是无法理解思政课本身的必要性,单纯地抵制思政课;或是认为思政课不像其他专业课那样有价值,于是被动地应付学习[5]。

由于这些信息导致了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出现偏差,也就使得学生无法把握思政课对于人生发展之大用。

思政课内容吸引力的降低  就意识形态领域而言,在新媒体空间中,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的不停登场,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出现危机,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地位也不断遭受冲击。与新媒體的日新月异相比,部分高校思政课的内容却过于陈旧或僵化,没有与时俱进。无论是“新瓶装老酒”式的照本宣科,还是千篇一律的讲授方式,或是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心依旧放在社会实践报告的撰写上,都没有积极地回应当前学生关切的自身、社会与时代问题,这就使得学生觉得思政课流于形式,不具备持久的吸引力。其原因首先是部分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素质的不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深,所以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是信心问题,如果思政课教师自己都不信仰马克思主义或者党性不够,导致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或者单纯地成为西方理论原理的“搬运工”,信心和说服力就无从谈起。

3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应对措施

为了应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挑战,上好思政课,思政课教师就要提升能力素养,拓展话语资源和多渠道地融合新媒体。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提高能力素质,提升话语权  针对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思政课教师要想提升话语权构建能力,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能力和素质,这是思政课教学和改革的基础。为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要政治素质过硬,坚持正确方向。只有内心高度认同马列主义,坚定不移地信仰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才能稳步开展思政课。

2)要有广博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思政课教师既要能够充分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他相关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又要能够在国内外情况的比较中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与联系,还要能够清晰地了解整个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新中国的发展史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史[1]。

3)要严以律己,具备深厚的学识魅力和高尚的人格。只有既遵守教学纪律,又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才能为人表率、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1]。

4)要具备唯物辩证的科学思维。作为思政课教师,不能回避难点和问题,而是要掌握课堂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主动剖析各种错误思潮,全面客观地厘清這些问题并加以批判,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明辨是非[1]。

拓展话语资源,强化实效性  新媒体的时效性和广泛性使得教师和学生可以获得更为广泛和丰富的素材。为了上好思政课,就需要教师及时地整合这些教学资源。因此,思政课必须坚持服务于人民、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

1)思政课教师必须提高思政课教学理念指导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汲取新媒体的独特优势,用时代精神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解读,丰富教学内容、思维方式、传播方式和精神内涵,由此全面展示中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历史和成就,让学生真正了解中国,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党的使命,认同党的奋斗目标,厚植爱国主义的情怀,真正解决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

2)教师应强化把关意识,利用自身的理论优势、角色优势和职业优势来创新话语表达和培养意见领袖[6]。不断利用新媒体时代出现的蕴含正能量和主旋律的信息资源,丰富思政课教学的话语内容,在保证思政课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要始终保持事实性和时效性,从而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话语差异,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3)微信、微博和网络教学平台等多媒体空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化的自由互动环境,在这里,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自由地发表意见,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实现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思政课教师在守住传统课程的主动权的基础上,还可以积极地把思政课搬到网络空间中,搬到学校及二级院系部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上,以新媒体为引导,将高质量的内容传达给学生,创造性地开辟“第三课堂”[7]。这既可以打破教书育人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实现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全覆盖,又增强了思政课的公信力、影响力和吸引力,从而为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提供更多的价值和乐趣,为思政课真正地“走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多渠道融合新媒体,增进互动性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8]具体到高校思政课教师,就是要针对新媒体的互动性,通过提高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水平来增强掌控、引导和运用互联网的能力,应对网络新媒体时代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的革命性变化。

在课堂教学上,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积极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形成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体验式互动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它同时弥补了传统课堂与网上课堂的不足,发挥了两种教学模式的长处,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将传统课堂与楷课、雨课堂和中成智慧课堂等结合起来,首先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和互动性,更合理地推动对学生的全面管理和评价,更有效地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次,借助于这些系统,可以实现协同备课和远程开课,保证课程内容共创共享,并通过掌握教学真实情况和学生思想动态的科学反馈,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问题导向,使学生可以随时学习,观看课堂直播,并可线上提交作业,同步在线测验,实现了评价数据的即时生成与投屏分享,更有效地记录、分析和测评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在教学效果上通过打通素质测评与课堂教学的数据后台,充分发挥了交互式教学的特性,形成了覆盖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全面教学框架[9]。

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将新媒体与思政课相融合,构建以新媒体为依托的实践教学网络平台,一方面可以实现实践活动的流程化、共享性和延展性,便于教师和学生掌控实践活动进度,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同步交流,实时处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实践的心得和体会,便于教师适时地修改或调整实践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展示优秀的实践成果,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经验交流,不断提高实践成果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定期发布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定期开展网络辩论和演讲等相关活动,可以有效地提升实践教学的趣味性和参与度,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0]。

4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展望

总之,思政课教师必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建立起“坚守原则+趣味引导”的双重主体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由此,实现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理念从灌输到引导的转变,教学模式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教学方式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教学载体从排斥到利用的转变,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和教学的趣味性[11]。并在此基础上,以新媒体为中介,逐渐形成“社会走进课堂+课堂步入社会”的双向交流的互动化教育方案,构建起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统一的教育架构,并最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终生性大协同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机制,构建起“大思政建设格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2]唐世刚.创新高校思政课新媒体课堂教学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3):59-60.

[3]倪松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新媒体素养的内涵、结构及其生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8):77-79,115.

[4]王慧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河北农机,2020(3):127-128.

[5]陈海飞,张丽.论思政课教师权威的重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0(3):42-46.

[6]李嘉莉,马学思.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网络舆论“把关人”角色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2):144-147.

[7]吴恒.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执网能力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3):71-74.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9]钱伟量,沈震.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的特点及其运用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2):105-108.

[10]曾凡锋,何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刍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95-98.

[11]史宏波.浅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9):62-64.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师混合式教学新媒体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必备素质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