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2016-10-09

考试周刊 2016年76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高校

王磊

摘 要: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是现在各大高校普遍尝试的一种教育制度,是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后积极探索实践的一种新生教育管理模式。以日本北海道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为例,通过对日本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简要阐述,比较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不同之处,为我国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 本科生 导师制 高校 日本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和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学分制在各高校得到普遍推广,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自主性,扩大了学生选课自由度,使学生有了学习本学科之外感兴趣的课程的机会,对培养“自主型”、“实用型”人才是十分必要的。本科生导师制会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状况,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创新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实行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对深化高校教学改革至关重要。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起源与概念

从西方教育史上看,导师制是英国创办牛津大学新学院的威廉·威克姆于14世纪提出并实践,其后直到17世纪才被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相继采用。留英学者吴松弟在《素质教育在英国》一书中介绍了牛津大学学院的导师制:“与牛津大学独特的学院制度相配套的是各学院的导师制。根据这一制度,每位学生(包括本科生)都有自己专业或课题方面的导师,负责专业方面的辅导。”“学生各学期的任务就是到导师那上专业指导课,一般每周一、二次。”上课时,导师与学生讨论特定的课题,开下周要看的书目,检查上周作业。通过这种面对面的多次讨论,学生学到读书和做学问的基本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并将某些有价值的想法向前推进一步[1]。最近几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都在实行导师制。所谓本科生导师制,指由高校教师担任大学生的导师,在一定期间内,对少数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导师制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导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业,还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二、日本的高校本科生导师制

日本很早就导入了高校导师制。日本高校导师制在教学课程安排上被称为“演习”科目,是教学内容的一项,更多的被称为“zemi”,一般用任课教师的名字命名,如“山田zemi”。

“zemi”不同于一般的讲义,是少数学生和教师一起针对特定题目进行讨论、研究的“pocket seminar”,以学生的自由自主发言为主,教师引导学生发言的思路、纠正学生发言内容的错误之处和以回答学生的知识不明之处及其他问题为辅。一般来说,日本高校本科生的“zemi”每周1次,每次90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等,由任课教师自行安排,在学分上1年间的“zemi”按4个学分计算(各高校有所不同)。“zemi”的授课形式自由,由任课教师安排,例如,可以选用针对特定题目的发表形式,或选定一本书以轮读发表的形式,或利用课余时间全“zemi”的学生一起外出观光体验,然后晚上在住宿的地方集中学习等很多方式。

日本的高校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但每个高校会根据自己的办学方针和特色制定导师制。以笔者就读过的北海道大学为例简要介绍北海道大学的本科学分制和本科生导师制。北海道大学于2011年实行教育改革,全大学的本科1年级生无论是已经通过“具体学院录取考试”,即在高考报名时已经决定今后进哪一学院学习的学生,还是通过“综合考试”、即在高考报名时没有决定今后学习的学院的学生,都统一归“综合教育部”管理,被分成文理两系,必须选修“综合教育部”的课程,在修满要求的32单位(相当于我国高校的学分),经考核后,通过“具体学院录取考试”的学生才能升入被录取的学院(日本称为学部)继续学习;而通过“综合考试”的学生则根据学生本人的希望和1年级结束时的成绩决定进入的学院。具体制度如图1所示。

A为通过“学院录取考试”的学生,B为通过“综合考试”的学生。

进入各个学院学习的本科2年级生,在学习的同时就要决定升入3年级的时候进入哪位教师的“zemi”学习。选择“zemi”是根据学生是否对该教师的研究感兴趣,是否喜欢该教师“zemi”的授课风格等。到2年级快要结束的时候,各个“zemi”的任课教师会公布出自己“zemi”可以接收的学生的人数(一般一个“zemi”3年级生加上4年级生的人数为15人左右)及考核标准,如必须选修过哪些课程,要经过笔试或面试、或者两者相结合的考核。经过第一轮选拔落选的学生还有第二次机会继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zemi”。每位“zemi”的任课教师会把本科3年级生和4年级生集中起来上课,这样3年级生可以先观摩4年级生的发表,向4年级生请教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分享4年级生的找工作经验等。与其说是必选课程的一种,“zemi”更像一个大家庭,所有学生包括教师都是大家庭的一员,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一起学习知识,讨论问题,分享经验,把自己需要帮助的地方说出来,让大家帮助解决,所以“zemi”才会以任课教员的名字命名,因为任课教员就像大家庭的家长一样。

三、中国与日本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不同之处

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与日本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在于,首先,在选定导师方面,日本对导师没有具体的基本条件要求。这主要是因为日本的高校教师很多都是终身聘任制,引进教师的时候要求严格,从学历、经历、业绩、发表文章的质量、担任课题方面综合考虑,并且日本的本科生导师制本身是学校教育制度中课程的一项,所以基本上每位教师从入职开始就可以担任导师。我国在导师制上对导师有基本条件要求,例如,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渊博的专业知识,热爱学生,要能成为学生专业学习的良师、日常生活的益友,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研究生学历者,或曾从事过学生思想教育的学有专长的教师等。新入职教师因为职称不够级别、经验不足,一般不能担任导师。

其次,导师担任的职能有所不同。日本高校中是没有辅导员这一职务的,所有学生工作由各个学院教务处中负责学生工作的职员负责。在留学生人数比较多的高校,如北海道大学,会专门设置“留学生中心”负责学生留学和交流工作,既负责北海道大学与世界其他大学学生的交流、交换互修学分工作,又负责北海道大学所有留学生的工作,包括为留学生提供各种服务,管理留学生的奖学金申请等工作。所以“zemi”的导师虽然会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但因为大学有专门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职能部门,所以导师负责的多为学习指导方面的工作。而我国高校则有辅导员制度,辅导员主要对学生进行宏观指导,导师则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辅导员管理学生多是集体指导,而导师则是个别指导。导师通过发挥个别指导的优势,选择恰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正确引导,对表现异常或有突出问题的同学重点做好疏导工作,并及时把有关情况与学工处沟通。同时,导师要定期与辅导员取得联系,形成教书育人的合力[2]。所以,从这个方面看,我国导师比日本导师承担的责任更多、更重。

再次,对学生的指导内容和方式有所不同。日本的“zemi”上课时以学生为主,一般是学生在讲台或座位上针对指定题目或内容发表,发表内容不准确的地方由一起参加“zemi”的学生指出,发表的学生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直接向其他同学或教师请教,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解决。在内容上,日本的“zemi”选定的内容的决定权在任课教师手中,选定的内容可以是一本与任课教师研究领域相关的书,或者若干题目,学生要针对任课教师指定的内容或题目发表。在形式上,日本的“zemi”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教师的职责是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我国高校本科生的导师主要是对低年级学生给予成长方向的引导及对学生学习途径和方法的指导,还有给学生选择专业提出一些建议。从这方面看,日本本科生导师制在指导内容和形式上类似于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制。对学生的指导内容以学术为主,而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则以指导学生学习途径和方法为重。

最后,担任导师的任课教师的权利范围不同。由于中日两国教育制度不同,日本的高校教师相对于国内高校教师来说能行使的权利范围较大,高校不会对教师的任课内容和任课形式做太多要求,大多数由任课教师自主决定,因此每个“zemi”的任课风格不同,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zemi”。我国高校对导师的责任有很多具体明确的要求,导师指导学生的时候必须遵守要求,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松弟.素质教育在英国[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73-76.

[2]胡俊苗,刘晓芸.对高校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思考[J].高教参考,2012(3):1-4.

基金项目:安徽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互联网+”扩大安徽对日劳务输出的渠道研究”(项目编号:1607a0202033);滁州学院科研启动项目““互联网+”扩大安徽生物质能利用的渠道研究”(项目编号:2015qd23)。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