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角度下的高校美术专业传统造型课程建设初探

2020-06-08丁雷

书画世界 2020年4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

丁雷

关键词:传统造型课程;课程建设;课程实验

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孕育出丰富多样的造型艺术形式。相较于西方造型艺术形成的集解剖、透视、比例于一身的“科学体系”,中国造型艺术更富有文化内涵,在艺术表现中重神韵、讲精神,从哲学的角度去体会世界,用整体的眼光观察自然,形成了更富于文化气质的传统造型体系。

在传统造型体系的艺术理念影响下,中国文化孕育出书法、绘画、雕塑、民间美术等诸多艺术样式和造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各种造型形式都来自传统造型理念的影响,应该说中国造型艺术的文化之根是深入我们的血脉中的。“很可惜的是,社会和文化转型过程中,西学东渐,我们的美术教育基本上走的是西化的路子,用西方的造型理念格式化了我們的美术教育,成为我们今天的标准,传统造型艺术的内容基本上处于边缘化的状态。我们的艺术教育缺乏中国造型理念,也使大众化的美育淡化了民族的性格。”因此,在高校艺术教育中,梳理中国传统造型的特征,并对其造型理念、方法、形式、审美进一步地研究和发展,结合大学的教育手段,形成富于中国造型理念的传统造型课程和教学形式,对推动中国传统造型体系的构建和传承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大,各地都孕育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造型艺术形式。这些造型艺术形式既统一在中国大的传统造型理念之中,又有着自身鲜明的艺术特点。应该说,中国传统造型体系正是由不同的地域造型语言形式完善起来的。以地域为传统造型研究的切入点,既可以从横向研究上增加传统造型的宽度和广度,也可以从纵向上更加深入地梳理和明确传统造型的艺术特征。

基于此,笔者在所在的教学单位开设了传统造型选修课程—传统造型研究与临摹,从地域角度,以笔者所在山东省的地方性传统造型艺术样式作为学习、研究对象展开课程。在经过两年的初步课程教学实验后,笔者对地域角度下的高校美术专业传统造型课程建设做了一个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一、课程设置的原因

在高校的专业美术教育中,中国传统造型理念的传递一般是通过中国美术理论课程(如中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等)和专业美术课程(如线描、传统临摹等)来实现的,是隐形的、潜移默化的,学生通过理论和专业技法、技巧的学习,逐渐理解和拥有中国传统造型的观念和意识。然而,这一形式对现今过度应试美术教育影响下的新一代大学生而言是有环节缺失的,即缺少一个从“僵化的科学造型观念”(这里的僵化的科学造型是指应试教育带来的生硬的、模式化的、产品化的所谓科学造型观念)向富于文化气质的传统造型理念的过渡。这主要体现在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大多对艺术的认识已然僵硬、死板,一旦进入其他形式的艺术学习时,就会出现相当多的不适应。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不少学生由于应试训练的桎梏,在思想上形成了狭隘的模式—机械地学习而不愿主动地感受和思考,喜欢现成的、表面的答案、模式而忽略深层次、内在的价值。而且这种情况很容易被带入学生之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这在笔者所从事的中国画专业教学实践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需要考虑在基础课阶段开设专门的传统造型课程,来实现中国传统造型理念清晰的、系统的传授,以转变和打开学生的艺术思路,引导学生步入传统造型学习的正轨。

二、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时希望从横向角度打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界限,使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传统造型的体系和语言。在教学设计中,将课程内容—传统造型体系分为两个部分:传统造型形式与内容文本研究、传统造型形式与内容实践临摹,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设计课程,学生通过一系列相关问题的解决和实践,自主地进行传统造型课程的学习。

在纵向的进程上,首先要进行先导课程设计,先导课程首要目的是了解和组织学生,将学生以兴趣为原则自由结合成小组,各自分工,有助于研究问题的设计和未来问题的解决,在层次上更加深入,在范围上更加全面。同时,通过先导课程对中国传统造型的文化背景和相关理论进行讲述,帮助学生选取和设计课程目标、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以推动课程的进行。课程正式开始以后,通过对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古迹参观和考察,对传统造型作品分析研究,对经典作品临摹、写生和重构,使学生从各个角度接触和认识传统造型语言和形式,体会传统造型体系的内在因素,较为完整地体验传统造型的体系。如上图。

三、课程内容

以山东地域特色的造型艺术形式作为课程研究的重点。山东省是文化大省,在历史上形成的有特色、代表性的造型艺术形式的品种是很多的。例如青州龙兴寺石刻、灵岩寺宋代彩塑、济宁画像石、潍坊年画以及日照黑陶、农民画等,无论体量方面还是文化内涵方面,都可以作为教学和艺术研究的内容,利用当地风格突出的造型语言形式作为载体,推动传统造型理念的传承和发展,在高校艺术教育阶段具有很好的实践和操作价值。

① 立足地域角度有利于研究材料的搜集与整理。山东传统地域文化和艺术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各地的各种相关图书馆、美术馆、艺术馆、档案馆等文化艺术机构和历史遗迹的保留与研究也很系统,有助于学生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② 贴近自身,有生活和依据有利于学生真实深入地体会传统造型艺术。笔者所在院校为地方院校,生源以当地的学生为主,作为研究对象的传统造型语言形式很可能就是学生熟悉的内容,这种自然的相识会减少学生面对传统艺术形式时的距离感和生疏感,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

③ 立足地域角度有利于教师有效地引导和指导。笔者作为在当地文化下熏陶已久的教师,对当地的传统艺术形式可以也应该更加了解,这样的熟悉可以更好地带领学生学习和研究当地的传统造型语言形式。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确定课程研究内容上,教师要更多地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先期确定一批操作性更好、材料信息丰富的造型艺术类别供学生选择。学生自主选择具体艺术风格,选择代表作品,进行较为细化的造型分析和临摹,从而更有效地了解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例如,汉代画像石艺术作为大的造型艺术形式在山东有各种风格类型,时间地点的不同也会带来不同的样式,如果只是让学生泛泛地做一个山东画像石的研究报告,过宽的研究范围就不能使学生深入地了解画像石造型语言的内在艺术价值。因此,在小组研究时要求学生以一个时间段的某地的某几件作品作为研究的对象,重点分析、体会造型表现、类型、手段等语言形式,以使学生有较为真切的体会和感受。

在实践临摹写生的课程部分,则规定了学习的范围,以青州龙兴寺石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第一个层次是利用现在学生能够掌握的造型手段—素描、速写—有效、准确地对传统造像的造型特征、形象特色做出表达,对传统的造型形象有一个切实的认识。进一步的要求则是利用其他的造型语言方式,例如线式素描、线描、色彩、水墨以至材料等,对传统造型从形象角度、感性角度和语言结构、形式重构等进一步提高认识和理解。

这两部分内容是同时进行、互相影响的,通過课题研究更多地认识和发现传统造型的概括形式和表现手法,丰富学生在临摹、写生实践时的艺术手段,而临摹、写生过程中对造型的细致、感性的体味则有助于学生在课题分析时能更准确地体察传统造型艺术内在审美含蓄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

教学中以引导教学为主,学生研究式学习、分组学习和个人临摹写生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在课程中主要负责基本理论的讲授、艺术类型的分析、研究课题的协助确定、研究讨论的组织和召集,以及临摹实践环节的示范、辅导等。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传统造型语言中国文化性的特征,使其不完全通过直接知识式的认识、明确的技术性的训练或者科学的、逻辑的观点来认知,而须通过自我体验、经验和感悟,浸入传统造型语言的语境中,才能获得真实和深入的认识。其中,学生主动、自由地选择内容,教师恰当引导和辅导是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

五、教学过程

《传统造型研究与临摹》 的课程实验目前共进行了两次,时间为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15?18周,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15?18周,共4周,每周课上时间16课时,周四、五两天开课,每天8课时。开课班级为2018级绘画和2019级绘画一年级生,每级20人左右,均为自愿选课产生。

两次课程的教学模式、方法、内容基本一致,整个课程均由先导课程、理论课程、外出考察、课堂临摹写生、小组讨论等教学环节构成,如下表。

六、作业构成

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时间段的某地、某种造型艺术形式作为研究课题,形成课题研究报告,重点以某几件作品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由小组成员分别完成。作品的分析包含:文字分析和图示临摹、解析。

个人在分担的小组课题任务外,个人须完成龙兴寺石刻塑像写生作业若干,自选一幅作为作业。龙兴寺石刻塑像自选传统造型艺术形式语言作品若干,自选一幅作为作业。

七、课程情况总结

两次的传统造型课程实验还是很有意义的。地域性的视角是比较符合课程需要的,学生对身边的传统艺术形式表现出较大的兴趣,也引发出对传统造型艺术的学习需求。自主学习的形式进一步推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尤其通过课题式的研究,学生都对自己研究的传统造型艺术形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作业的完整度和完成度方面也能较好地实现。但是学生在实践课程目标的完成质量方面的问题体现得很明显,整体作业水平不高,艺术能力明显不足,造型能力亟待提高。

首先,学生在初接触到传统造型体系和语言时,产生了明显的不适应和不理解,反映了当前死板的基础课教学(主要是考前培训)造成学生机械、僵化的艺术思路,其机械的学习方式也严重影响了学生思路的打开和思想的包容。调整和引导学生的思路是教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工作。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师引领下的考察、参观以及更多的交流、辅导有助于学生艺术感觉的恢复和艺术思路的拓展,促使其能更好地学习传统造型艺术。

其次,艺术能力的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艺术能力、手段的不足表现为对主动艺术表现的欲望较低,习惯生搬硬套,简单直接地描摹而不是有目的地表现,所能应用的艺术手段也极为单调,且认识孤立,将素描和速写对立起来,不能融合运用。这就需要思考课程开展的时机和如何在课程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手段。

最后,造型能力亟待提高。课程中学生的造型能力不足,反映在概括和深入能力不足,只注重表面效果的感觉和描绘,而缺少整体观念把握和深入理解式的观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采取更多的辅导和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

由此可见,从地域角度出发,对学生学习传统造型艺术是有较好效果的,而课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实践临摹和写生环节,这与学生以往的学习经历密切相关。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传统造型课程建设、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重点研究和思考。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
优化措施,提高能力
软件工程应用型课程建设与实践
“需求导向”视域中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构建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质量建设研究 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