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动态思维”,让学生思维自然流淌

2019-09-12施丁也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施丁也

摘  要:“动态思维”是指运动的、调整性的、不断优化的思维。培育学生的动态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深度参与、深度感悟。作为教师,要把握学生思维的起点,调整好学生思维的方向,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定式,让学生的思维自然流淌。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态思维;自然流淌

学生思维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力的重要表征。“为思维而教”是数学教学的至真追求。思维是一种“流”,因而是动态的,这种动态的思维流,笔者称之为“动态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思维起点,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让学生的思维自然流淌。培育学生的动态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深度参与、深度感悟。

一、找准学生动态思维的“起点”

所谓的“动态思维”,是指“运动的、调整性的、不断优化的思维活动”。首先要找准学生的思维“起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动态思维。美国著名哲学家柏格森说:“时间是一种不可分割、不可测量的绵延”,这里的“时间”是一种“心理时间”,是一种“意识流”。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动态思维也是一种“绵延”。找准学生的“思维起点”,就是要让学生的思维前后衔接、环环相扣,就是要清晰地认识到“学生的思维现在在哪里”“学生的思维能够到达哪里”。

比如苏教版五下《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是在学生三年级两次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编排的。因此,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理解就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有着普遍而又充满个性的认知。比如,学生在遇到将一个物体或者由若干个物体组成的整体进行平均分时,会主动地用分数表示;比如,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能进行多样化的分数大小比较;比如,学生会将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石。教学前,可以先和学生一起回顾旧知,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另一方面是唤醒学生的旧知,帮助学生嫁接新旧知识间的关联,从而能让新课教学切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准了学生的学习起点、思维起点,数学教学就能有的放矢,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比如,学生会用分数表示一块饼的四分之一,会用分数表示一个单位长度如1米的四分之一,会用分数表示一个长方形的四分之一,会用分数表示一个整体的四分之一等。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能展开数学化的思维: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有怎样的共同特征呢?由此,学生便能突破教学难点,也就是建立“单位1”的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自然数1”来进行过渡,一方面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概括,抽象建立起“单位1”的概念;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动态发展的。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从丰富的素材中抽象出分数的本质特征,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解释分数的意义。

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能激活学生的动态思维,为学生的后续学习铺路搭桥。这里的“起点”,不仅仅指知识起点,更指能力起点、思维起点。有了对学生能力起点、思维起点的把握,教师就能创设出有效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惊奇”“惊异”,催生学生的疑问,从而激发学生自身的思维,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深度参与、深度研究。

二、把握学生动态思维的“方向”

思维是有方向的,正确的方向能让学生通过思维直抵知识的本质深处,错误的方向会让学生南辕北辙,离知识的本质之处渐行渐远。由于知识经验、年龄特征、认知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有时学生的思维容易误入歧途。因此,对于学生的动态思维,教师要积极引领。当然,这种思维的引领不是对学生思维的钳制、规限,而是启发、点拨。通过方向的引领,让学生的思维走出盲区、误区。要促发学生展开多角度、多方位、多维度的思考,从而让学生的思维从肤浅走向深刻、从狭隘走向广阔。

比如《3的倍数的特征》(苏教版四年级下)这一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基础上展开的。课前通过学情调查,笔者发现,有学生受“2、5的倍数的特征”影响,认为“3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为3、6、9的数”。但也有学生认为,“3的倍数的特征与2、5的倍数的特征肯定不同,因为13、16、19都不是3的倍数”。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笔者研发了四个活动,引导学生的动态思维:①观察一个数的个位,能否确定这个数是3的倍数?②画一个百数表,将3的倍数的数圈起来,看一看有怎样的排列规律?③借助计数器,自己拨一些3的倍数,然后调换不同数位上所用算珠的个数,看看是否仍是3的倍数,你能提出怎样的猜想?④验证你的猜想。这样的活动设计,让学生的思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断掀起思维高潮。如通过第一个活动,学生自我否定了原先的猜想;通过第二个活动,学生又提出了新的猜想,比如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加起来是3、6、9,或者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加起来是3、6、9的倍数,又或者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那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等;通过第三个活动,学生渐渐达成了共识,认为3的倍数的特征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有关;通过第四个活动,学生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并形成了结论。在课末,笔者组织学生展开了“听音辨数”的游戏活动,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新的高度。游戏规则是一位学生拨算珠,其他学生听这位学生拨算珠的声音,判断是否是3的倍数。这个游戏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他们被卷入了数学学习之中。

高质量的、动态的数学思维依赖于教师的启发、点拨。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出现思维方向不明、条理混乱的局面时,当学生在思维过程中遭遇阻力时,作为教师,不能给予学生简单否定,或是请其他学生代答,而是要悉心地引导。通过引导,舒展学生的思维、解放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从被动转向主动,从低阶走向高阶。

三、突破学生动态思维的“定式”

高品质的数学思维是一种发散性、批判性、创造性的动态思维。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容易产生“定式”,容易被其他学生的思维“绑架”“牵引”“暗示”,从而形成各种模式化的思维定式、习惯等。这些定式、习惯通常会钳制学生的思维,成为学生思维的隐形的紧箍咒。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动态思维的各种定式,通过变式(比如变换条件、变换问题等),培育学生动态思维的求异性、独特性、创新性。

比如笔者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苏教版四年级下)时,遇到了这样一道“行程问题”:A、B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客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A地开往B地,4小时后距A地多少千米?绝大多数学生由于受先前“4小时后距B地多少千米”的影响,往往趁着思维定式,糊里糊涂地列式——“300-4×60=60”,导致出错。其实就本题而言,难度并不高,但为什么却引发了学生普遍性的错误?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学生的思维定式,学生机械地执行解题模式,从而让动态思维单向流动。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针对具体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另一方面,要将容易混淆的两类问题并联起来一起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辨析条件、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鉴别,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形成多向的动态思维。如此,学生就能认识到:当问题发生变化时,不能按原思路進行解题。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的枷锁,形成学生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良好的多向流动的动态思维品质。

学生的思维定式是可以预防的,比如增强学生的思维自信,让思维不再摇摆;比如发散学生的思维,让思维不再封闭;比如清晰学生的思维,让思维不再混沌;比如引导学生反省,让学生的思维不再盲目等。只要不断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疏导,不断地引导学生对自我的思维进行纠偏,就一定能让学生的思维走向开放性、多元性。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不断流动的过程。良好的动态思维蕴含着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等诸多思维品质。作为教师,要把握学生思维的起点,调整好学生思维的方向,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定式,让学生的思维自然流淌。通过培育学生的动态思维,发展学生的数学学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深度发生。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