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暗示”应用于教学的长效性问题

2018-08-18王福永

文教资料 2018年7期
关键词:心理暗示教学实践

王福永

摘 要: “心理暗示”对每个人的情绪和行为影响很大,人是可受暗示的动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受教师的语言及动作影响,其实这样的语言、动作实际上就是教师给学生的暗示。心理暗示是利用刺激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并控制其行为的过程。积极的暗示能够给人带来信心、快乐、力量等有利于健康心理和成功的信心;消极的心理暗示会干预学生的思维。科学合理地运用心理暗示,能够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心理暗示 教学实践 长效性

1.“心理暗示”的发展及现状

1.1“心理暗示”理解

不同学者对心理暗示的解释有不同的看法,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类解释:

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是对被暗示者的无意识诱导,并使其失去自我的现象。”

苏联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巴甫洛夫以生理基础解释其现象:“在人的催眠想象中,引起特殊注意的就是暗示。”

法国心理学家伯恩海姆认为:“就是受暗示者把别人暗示的观念接受过来,并在动作中加以实现。”

俄国心理学家别赫捷列夫认为:“从词和联想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直接影响是暗示的基础。”

日本医学家池田西茨朗认为:“受暗示就是一个人不加批判的接受他人语言或其他刺激而产生的特定的知觉、观念、情感和行为的现象。”

北京林业大学蔡晨瑞教授介绍:“从心理学角度讲,暗示是指以言语或非言语的,简单的或复杂的方式,含蓄地、间接地、也可能是直接地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当暗示发生时,虽然我们只能看到生理或化学反应,但首先是人的心理反应或精神性反应,然后基于这个反应才引起生理的反应。”

催眠专家丁成标认为:“所谓暗示,指个体无意识中接受了他人(包括自己),环境及非自然的方式向其发出的信息,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

1.2在日常教学中,感受“心理暗示”情况统计

根据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发放高一年级学生问卷1000份,回收1000份;家长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教师问卷20份,回收20份;可得到以下结果:

调查发现,学生在每节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无意识地受到任课教师“心理暗示”。教师或以明显、不明显、含蓄、间接的方式向群体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行为产生影响,并在此影响下做出相应的心理反应的现象。

1.3“心理暗示”存在的问题分析

“心理暗示”是无形的,通过学习环境、教师语言、行为举止等形式表现出来,需要师生的磨合,同时受学生的理解程度、专注力等因素制约。

1.3.1提高“心理暗示”认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是否被“心理暗示”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还停留在“教师提醒”的思想观念上。部分教师是否用有意识的语言、动作予以“心理暗示”,持否定的态度。

1.3.2对“心理暗示”的认识。

部分教师运用“心理暗示”没有明确的目标,任由自我主导,“是在受暗示者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通过讨论、表情、手势、服饰、环境、气氛等有利条件,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1.3.3课堂教学需要师生的磨合。

传统的“心理暗示”方式默认为是对某个体强烈的语言、行为等,时间长了学生自然而然地只關注于教师强烈的言行举止。要不断磨合师生的“心理暗示”的形式和内容,在巩固传统项目的基础上还要做出更加丰富、赞美的言行举止,增强师生磨合,增强上课的实效性。

1.3.4“心理暗示”更多的用以赞美与肯定。

调查发现,60%以上的学生接受的“心理暗示”定性为批评、做错事、回答错误等。学生的可赞行为受到的“心理暗示”较少。这使“心理暗示”大打折扣,影响了“心理暗示”的合理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心理暗示”予以合理的肯定与提示。

1.3.5认清主体与主导,积极与消极。

学生是受“暗示”的主体,教师应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因而成为主导。

心理学家马尔兹说:“我们的神经系统是很‘蠢的,你用肉眼看到一件喜悦的事,它会做出喜悦的反应;看到忧愁的事,它会做出忧愁的反应。”当你习惯地想象快乐的事,你的神经系统便会习惯地令你处在一个快乐的心态。

消极的暗示能扰乱人的心理、行为及人体的生理机能,而积极的暗示能起到增进和改善的作用。

2.建立“心理暗示”应用于课堂的长效性研究

2.1加强学生受暗示认识

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有受到某种刺激,才能无限地挖掘潜能。在课堂上,通过“心理暗示”使学生具备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并同时将这种心理倾向和学生的动机、兴趣、期待等相结合,从而开发学生闲置、未利用的巨大潜力,不断地开发个人潜力。

2.2心理暗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暗示”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等元素,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平台,把“心理暗示”与课堂教学、课堂互动等有机结合,采用合理的语言、动作、语态及眼神等暗示进行引导,和学生互动交流。

2.3将“心理暗示”形式与课程特点相结合

2.3.1暗示形式。

(1)语态暗示:不同的语态会给学生不同的影响,语态的亲切、热情,谦虚,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亲切感和信任感。(2)行为暗示:用自己的常态动作影响学生,用非常态乃至夸张的动作提醒学生。(3)肢体暗示:标准、有力、得体的动作产生交流。(4)表情暗示:表情能够传递信息,学生以确定自己应获取的相关信息,以及如何做出反应等。(5)权威暗示:权威有增加教师的暗示力和加强学生记忆力及积极模仿的效果。(6)风度暗示:教师的情绪、性格、能力、素养、意志等能够增进学生的好感。(7)环境暗示:不同的环境能够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关注度,懂得侧重点及关注的要点等。

2.3.2“心理暗示”与课程特点相结合。

不同类型的课程,以及同课程的不同内容及侧重点,应选取不同的“暗示”。“暗示”是无形的,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艺术,结合各学科特点,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3.结语

“心理暗示”是一项教学艺术,将其中的积极因素应用于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关注度,提高各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在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与态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通过“心理暗示”能够更多地体现师生互动与配合,学生从态度上予以重视。

暗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心理,无形中干预学生的内心活动,挖掘学生的内心潜能。将积极的“心理暗示”应用于各学科教学,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又是学生更好发展的需要。积极“心理暗示”为各学科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新视角,教师应积极深入地研究、探索、创新,对于实际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丁成标.催眠与心理治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曹美云,唐祥明.神奇的暗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3]邓永明.试论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暗示[J].山东体育科技,2000(3).

[4]刘美伶.教学中的心理暗示[J].魅力中国,2010(21).

[5]季玉英.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暗示艺术[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0).

猜你喜欢

心理暗示教学实践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心理暗示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的心理暗示教学法
利用积极从众心理加强高校班级管理的思考
妈妈,请不要念动你的“咒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