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校本课程的建构策略

2018-06-08李国平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校本课程课程改革

李国平

摘要:当前,课程改革进入校本化实施阶段,校本课程的建设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热点。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指导校本课程的建设,符合教育必须紧密联系生活的本质。校本课程的建设,不仅指以综合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为载体构建的活动类课程,还包括学科类课程的综合、交融与拓展。生活化校本课程的建构应包含四个方面的要素:课程资源的选择与整合、课程教学的综合与拓展、学习活动的情境与方式,课程评价的指向与引导。

关键词:课程改革;生活教育;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4B-0032-03

2011年,重新修订的各科课程标准颁布,标志着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进入了第二轮的关键阶段,即从顶层设计、由上往下的国家意志转变为理念引领、校本实施的学校和教师行为。这就是课程改革的校本化实施。

课程改革校本化的关键是建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形成课程结构的三级体系。校本课程不仅指以综合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为载体构建的活动类课程,还包括学科类课程的综合、交融与拓展。所以,校本课程应该分为两类:一是国家学科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学科课程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该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新课程。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所以,生活化是建构校本课程的最广阔也是最佳的路径。通过与生活(包括历史的和现实的)的紧密联系,将丰富的课程资源作为课程内容,将自主合作、动手动脑的实践和发现探究作为课程的教学方式,将教学的场所从小教室引向社会和自然的大课堂。

生活化的校本课程建构有四个基本策略:课程资源的选择与整合、课程教学的综合与拓展、学习活动的情境与方式、课程评价的指向与引导。

1.课程资源的选择与整合

学科类课程资源来自教材和生活。教材是人类过去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所创造的知识与技能的结晶,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凭借。把课内外资源整合起来,一是为了理解知识的形成和内涵,了解人类各种生活经验的宝贵,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二是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带来新知识的源源不断的喷发,有的甚至改变了历史经验的认知,这就需要把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更新引入教学,让学生用新的视角去认识社会和世界。三是学习课本的知识,不是为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运用。

活动类课程资源主要来自生活,包括学生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生活,指的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个性特长、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指的是学校开展的社团活动、节日活动、文化主题活动;社会生活,指的是学校和社区组织学生参加的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活动、保护生态环境活动以及学校所在地区经济文化传统传承活动。

选择和整合课内外资源,就形成学科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活动主题,从与学生有关的生活领域选取教学资源,就形成了活动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这两种课程资源的选取,其实本质是一样的,就是保证课程紧密联系生活,体现课程改革校本化、综合化、生活化的特质。

2.課程教学的综合与拓展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是综合性的,它有助于学生更快地适应综合化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为改造社会发挥作用,并在其中逐步实现整体的自我。反之,社会的发展也客观要求其建设者具有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而把社会和学生协调统一在一起的,是从社会中提炼出来并让学生系统学习的课程知识。这些知识必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桥梁作用,使社会发展与学生发展相互促进。因此,课程教学综合化是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综合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必然体现。

目前,我国课程教学综合化,主要是整合和拓展。

首先是学科内部知识板块的整合和拓展。课程内容常常以知识或能力组成一个个板块,例如语文课程内容有五个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构成。有效的语文教学,这五个板块应该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但是,长期以来,语文课程最重要的板块“阅读”和“写作”,很多老师是分开来教的,特别是花时最多的阅读教学,有的完全不联系写作,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浪费太多宝贵的教学时间;有的表面上看也算联系了,但只是课文写作特点的归纳而已。再说,写作的学习,如果离开了语言和文章两大因素的阅读品味,只是“技术主义”地讲解或归纳写作的方法技巧,也是很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因此,阅读和写作,需要统整,这是重构语文课程教学的必然举措,最佳途径是 “读写一体化”:一是教师在解读课文时发现写作教学的点,在教学时把阅读与写作有机融合,通过语言和章法的理解领悟写作的奥秘;二是抓住课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学习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训练实践。

学科内的拓展要善于组块教学。仍然以语文为例。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教材的课文。在教学过程中,课文常常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所求,这时就需要从课文出发,链接相关言语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这种链接,有多种方式:一种是补白阅读,就是当学生由于知识量不足理解课文有困难时补充相关的资料给予帮助;一种是比较阅读,有同样意思用不同言语形式表达的语句比较,有与课文相关的课外文章的比较;一种是群文阅读,围绕一个文化主题,选择两三篇文章(诗歌)与课文组合,形成块状阅读。这些链接,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既有宽度,又有深度。

其次是学科之间的交融沟通。传统教育强调学科本位,学科之间缺乏综合。其实,陶行知先生强调的培养学生的生活力,正是集合各个学科知识和能力而形成的综合素养。所以,课程改革主张打通学科之间的阻隔,倡导跨学科的学习。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在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的带领下正在实施的“儿童课程”的实验,基于儿童生活特点和认知规律,建构“儿童哲学”“儿童思维”“儿童阅读”“儿童写作”四个板块,把小学有关课程整合起来,这是薛法根创造的学科内“组块教学”向跨学科“板块教学”的发展。

目前,课程的综合教学主要依靠综合实践活动来链接。例如,语文课程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延伸十分通畅。语文的写作有一种综合性的学习训练,就是通过一次写作实践活动,记叙、描写、议论、说明等作文能力都得到训练。这种综合性的作文套餐,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中经常运用。笔者所在的苏州吴江盛泽地区,是享誉全球的“宋锦”的原产地。于是,语文和综合实践活动两门学科的老师合作,以“宋锦——中国丝绸的瑰宝”为学习内容,组织高年级学生参观盛泽的丝绸博物馆、“宋锦”文化园和生产“宋锦”的企业,访问有关文化学者和丝绸生产专业人士,了解“宋锦”的创制历史和故事,搜集、掌握丰富的资料。然后,组织学生写一份“宋锦”的说明书,写一篇介绍“宋锦”历史的文章,写一则关于“宋锦”的故事或参观记,写一篇谈参观感受的文章,等等。这样的学习内容既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又是语文写作学习的延伸。

3.学习活动的情境与方式

课程教学是学习活动有趣、有效、有序推进的过程。学科类课程学习和运用知识,活动类课程发现和创新知识都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的。两者在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上最大的不同在活动情境的创设上,前者主要是生活情境引进课堂,后者则主要是课堂外实地活动情境的开展。

学科类和活动类课程的学习活动共同的教学方式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活动类课程采用“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的方法,不少教师认为符合这一类课程的特点,运用起来比较顺当。学科课程中,小学科学和数学的实验课以及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实验课运用这种方法也是合适的。有疑惑的是,学科课程的其他学科的教学要不要首选这种方法?回答是肯定的。新课改主张“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理念,提倡教师要通过实践的环节了解学生的学力基础,要创设问题情境或生活情境让学生发现知识和运用尝试,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生成新的教学活动,要注重评讲和纠错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在践行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和“行知行”的教学思想方法。

4.课程评价的指向与引导

课程评价是课程建构的最后一道工序,是课程建构的关键措施。课程评价,包括课程整体评价和课堂教学评价。

(1)课程整体评价。包括:课程目标的达成,课程教材的编制质量,课程实施的过程性检查,课程教学质量的考查等。这样的评价,实际上是对课程全方位的监控,课程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此可见。教学评估绝不局限于对学生文化成绩的评估,而是立足于生活,着眼于社会,更加全面的综合性评估,目的就是通过这样的评估,推动课程教学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使之获得更好的“生活”的方向发展。

(2)课堂教学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评价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聚焦的是“教师教了吗?”“学生学了吗?”而“生活化课程教学”关注的是“老师教了什么?”“老师怎么教的?”“学生学得怎么样?”苏州市吴江汾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实施的“教学评一致性”的课题就是用“评价”来带动和引导课堂教学的变革。一是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教学评一致性”强调学生的学:由“学生学了吗?”变为“学生学会了吗?”二是变“说不清究竟该学什么的课堂”为目标清晰的课堂,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中,目标是核心,清晰的目标明确三个关键问题:应该学什么内容?学生怎样学?学会了吗?三是变“不明白学生究竟是否学会”的课堂为“评价全程跟进”的课堂,评价与教学的整合,教师始终以评价技术关注学习信息,确保目标达成。四是变“逼仄課堂”为信息丰富的开放与提升的课堂,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中反对课堂过于平顺,经历合理的困难,使课堂能产生更多的学习信息,教师利用好这些信息,就能让学习更好地推进。

课程改革校本化,需要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指导,教育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所以,建构生活化的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校本化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颜莹

Strategy for Construct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of Life

LI Guo-ping

(Wujiang Bureau of Education, Suzhou 215200, China)

Abstract: Current curriculum reform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school-based implement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has become the hot spot of school education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of Tao Xingzhis idea of life education to guide construc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conforms to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s connection to life. Construc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refers not only to activity courses of comprehensive practice and club activities, but also to synthesis, integration and expansion of disciplinar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of life should include four elements: sele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course resources, synthesis and expansion of course teaching, contexts and styles of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direction and guidance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reform; life educatio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校本课程课程改革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传递真爱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