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拨开云雾 给力成长

2018-01-09徐平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教育合力

徐平

[摘  要] 班级男生学习力整体落后于女生,为了缓解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调查,发现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男生身心发展规律、成长外部环境、教师教育方式等,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男生学习力;激发内驱力;提升自控力;教育合力

近年来,教育部门针对男生学习现状做过系统的调查,调查显示,男孩学业成绩正在全面败退,整体表现也落后于女生. 面对这一现象,作为长期担任农村初中的班主任,笔者决定以本人所带的七(3)班男生学习力为研究对象,调查男生学习力现状及成因,探索培养男生学习力的策略,助力男生健康成长.

“雾霾重重”——男生学习力现状

(1)班委成员男女比例状况:班委成员共有13人,男生5人,女生8人. 男生占38.46%.

(2)期中考试班级前十名男女比例:男生3人,女生7人. 男生占30%.

(3)期中考试男女生平均分比较(见表1).

(4)学习兴趣调查数据显示:男生12.3%兴趣较浓,33.5%兴趣一般,54.2%认为学习枯燥乏味;学习态度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35.9%的男生选择重视学习;学习目标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8.9%的男生有远大的目标,12.1%的男生有阶段性目标;学习自信心调查显示,有32.9%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学好各门功课;学习习惯调查数据显示,有24.5%的学生表示能经常主动完成预习,有48%的学生表示基本能认真听讲. 整体来看,男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动机不强,动力不足,意志力衰退,自控力不强,效率低.

“雾从何来”——男生学习力低的原因

在同一个学习环境中,为什么会出现男生整体学习力不如女生的现象呢?

(1)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看,男孩的心理和生理发育落后于女孩. 男生智力发展较女生晚一岁左右. 同时,由于大脑中控制冲动的区域男生较女生发育缓慢,导致男生的自制力较差,在课堂上更容易走神、做小动作.

(2)从男孩发展的外在环境看,首先,传统观念中“好学生”的要求是“听话、守纪”,这种评价标准对好动、精力旺盛的男生来说是一大挑战. 相对而言,女生更适合传统的评价标准. 其次,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男生学习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七(3)班父母外出打工人数占班级总数的47.6%,这些学生大多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他们的监督学习力度比较弱,在管理方面要么溺爱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百依百顺;要么简单粗暴,坚信“不打不成材”,成绩稍有退步,就打骂,这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由于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女孩尚有一定的约束力,男孩则会出现自我放纵、散漫、缺乏毅力、厌学、逆反等现象.

(3)从当前教师的教學方法来看,教学方式还是以传统的灌输式为主,教师讲书本知识,学生的任务就是记、做、背. 学校实行封闭式、半封闭式管理,学生的活动范围局限于学校,实践活动形同虚设. 男生天性爱动,在现行的教育模式下,男生的个性要么被压抑,要么成为老师眼中的捣蛋鬼,不为老师所喜爱,成为老师“严防”的对象,长期下来,很多男生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学习积极性下降.

综上所述,男生整体学习力低的主要原因是现行教育方式、方法与男生身心成长规律存在较大的矛盾、冲突. 解决男生学习力低下的问题,还要对症下药,觅得良方.

“云开雾散”——提升男生学习力的途径

1. 学会规划、激发学习内驱力之一——探寻未来

三个工人在工地砌墙,有人问他们在干吗?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砌墙,你没看到吗?第二个人笑笑:我们在盖一幢高楼. 第三个人笑容满面:我们正在建一座新城市. 10年后,第一个人仍在砌墙,第二个人成了工程师,而第三个人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同样的起点,不一样的终点,源自一种心态,一种对未来的向往. 作为教师,主要的任务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在班会课上,笔者会开展“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活动,如“给两年后的我写一封信”(初中毕业),“给五年后的我写一封信”(高中毕业),“给十年后的我写一封信”活动,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未来,越详细越好. 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中有一个专有名词,叫“自我实现预言”,也可以称之为理想教育,人生规划.

2. 学会规划、激发学习内驱力之二——设立学习目标与计划

男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缺少目标,做事情三分钟热度,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计划,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一个优秀的学生会将可行的学习目标与科学的学习计划有机结合起来. 有了学习计划,学习活动就可以目标明确、有序进行,检查和总结也有了标准和依据.

笔者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会引领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制定详细的目标. 有日目标、周目标、月目标、学期目标、学年目标等. 目标要小,要详细,要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让他们尝到努力带来的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 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无济于事. ”让学生树立目标,实现目标,探寻未来,体验成功,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就会被调动起来.

3. 提高自控力,学会自我管理

自控能力是人的一种自觉的能动力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是不均衡的,而且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男生的两种情况:一是任性而行,不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二是不断反复,自己有改掉坏习惯的想法,也有行动,但总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反反复复,无法真正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初中男生在自我控制能力上明显弱于女生,所以帮助男生提升自我控制能力,是提升学习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有如下做法:

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戒掉不良嗜好:班级有一男生上网成瘾,他的妈妈向笔者求助. 笔者知道后发现,要让他彻底戒掉游戏只能适得其反,于是决定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让他科学上网. 为此,笔者进行了一次家访,与他及他的父母进行了一次三方会谈. 在谈话中,笔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陈述了沉迷于游戏的危害,他的妈妈言辞感人,诉说了抚养孩子的不易,生活的困难,他的爸爸神情严肃,怒目相视. 最后,在笔者的提议下,三方协商,达成协议,内容如下:上网时间七年级上学期一周四个小时,下学期一周三个小时,九年级阶段一周两个小时,如果超过规定时间,每超十分钟减少上网时间三十分钟,父母监督,老师一周和父母沟通一次. 这样的规定,让学生有了缓冲的时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学会了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学习成绩提升较快.

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困惑和反思,即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把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记录在自己的日记本上. 写东西的过程,就是一个促进思考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约束自己,理性地对待问题;同样地,也可以引导学生之间建立同盟,互相监督,共同提高.

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我控制能力. 加强实验操作、通用技术、社会实践等活动性课程落实,全面实施新课改设计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使男生旺盛的精力有更多的用武之地. 在班级管理中,笔者常常采取“一动一静”的方法,提升男生的自我控制力、学习毅力. “一静”,指的是班级的书法活动,每天一百字,每月一次周查,每月一次书法比赛. 通过书法练习,减少男生的燥气,增强他们的定力. “一动”指的是体育锻炼,每天早晨,阳光课间,让男生、女生進行不同的体育锻炼,男生要坚持跑步,最初一段时间的目标是一次800米,第二阶段是一次1200米,通过老师和男生共同制定奖惩条例,举行长跑比赛等方式,男生们坚持了下来. 这种训练,既有身体的锻炼,心里也得以放松,同时自控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 转变教育观念,形成教育合力之一——减少负面关注,增强正强化

教师要关注男生的成长问题,要正确认识男生、女生成长的规律,要认识到男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是有意跟老师作对,而是其成长过程的阶段性特点. 对男生偶尔的小错,即“非原则性问题”,如上课偶尔说笑,课间追逐打闹,做做小动作、恶作剧等,不妨少一点关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果立场过于鲜明,一定要判个你对我错、非此即彼,反而会使男生不信赖,甚至记恨班主任.

班主任要善于发现男生个性特征中的优点,发挥他们的正能量. 对于班级中的男生所展示出的积极向上的一面,教师要给予专注、真心、情感浓度高的表扬和赞美,给予正向的强化.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座宝藏,用心的赞美会唤醒学生的自尊自信,激发他们改变自我的热情.

5. 转变教育观念,形成教育合力之二——营造活力课堂

男生精力充沛,天性好动,枯燥沉闷的课堂容易导致男生学习力下降. 作为班主任,笔者联合班级任课老师,积极进行课堂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努力让课堂活起来.

在教学设计上,把关注的焦点从教师怎么教转向学生怎么学,营造激情课堂、活力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课堂中,重在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 在课堂中,努力增设实践、实验、情境体验等教学环节,让男生强烈的好奇心、精沛的精力有用武之地.

男生学习力降低,“男孩危机”不是一个班级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仅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笔者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除了和任课老师合作之外,还利用家长会、家校短信通、家长QQ群等方式,保持和家长的良性沟通,进行正确教育观念的渗透,这样,家长、班主任、任课教师三方协力合作,形成教育合力,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男生成长环境,有助于拨开降低男生学习力的迷雾,使男生重获成长的力量.

猜你喜欢

教育合力
携手同行,家校合育
关于构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合力的研究
浅谈中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严爱相济,多方合力
一例小学生入学适应的案例
为心灵安个家
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合力机制研究
让小草也成为大树
家校合育 共享成长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