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科整合”为基点明“综合实践”之目标

2017-02-07黄天飞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学科整合综合实践整合

黄天飞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综合。”然而,对活动实施的过程尤其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高效地达成“实践”与“综合”的教学目标却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难题。本文以人教版六下《有趣的平衡》为例,立足于学科间的整合作为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进行了实践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学科;整合;综合实践

人教版六下《有趣的平衡》一课,作为处于《课程标准》学段划分中第二学段最后的教学内容,对于“实践活动”的编排意图是使学生经历“课前制作——课内操作”的过程;“知识综合”则体现在明确“杠杆原理”背后隐藏的数学原理,感受数学与物理学科的联系这方面。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就“杠杆原理”这一知识,与现行教育科学出版社发行的六上《科学》教材中《杠杆的知识》具有紧密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恰好可以作为数学中实施《有趣的平衡》教学活动的基础。此外,在研读教材后笔者体会到,“杠杆平衡”这种现象与数学中的很多知识都能建立沟通和联系,这就为“多角度”地知识综合创造了条件。立足于这些思考,笔者进行了以下实践和探索。

一、观察预习——回顾与唤醒

课前由多媒体出示预习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学具并思考。(说明:本课教学中将学生分为8个小组,课前每个小组杠杆学具都呈现平衡的状态,其中黄色杠杆的四组钩码数相同但刻度数不同,灰色杠杆的四组刻度相同但钩码数不同。)

1. 杠杆装置的基本知识:

2. 分别观察不同颜色杠杆上的钩码和刻度情况,在小组内交流你的发现。

【设计意图】以六上科学中《杠杆的知识》为基础,对“杠杆原理”中涉及的基础概念采用“预习单”的方式呈现,并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课堂操作直接提供《科学》学科中的杠杆套装学具,简化了课前实践中制作简易杠杆的环节。只通过教师简单的引导,让学生回顾相关的科学概念,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较为自然地构建了开展后续探索的基础。

第2个问题的设计,旨在展现特殊条件下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使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如果钩码挂在杠杆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放相同数量的钩码才能保持平衡;如果左、右两边放置的钩码数相同,则需两边的刻度数相同才能保持平衡。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此类特殊情况可以看作是保持杠杆平衡的基本规律,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作为学生直观感知平衡现象的素材呈现。

当然,以“学科整合”为基点的设计与实施,与教材编写的意图并不冲突,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在课前加强对实验用具制作的指导,使得学生完整经历制作杠杆的实践环节,更为充分地感知特殊条件下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

二、课堂实践——操作与体会

从课堂的角度来说,《有趣的平衡》是一个操作性极强的实践活动。因此,如何提升课内操作活动的“效度”,无疑是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一方面,尽可能地以活动的“层次感”显现探究的“过程性”,从而推动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为后续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另一方面,在操作活动中,需要兼顾和协调“开放性”与“目标性”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堂实施中教师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交流发现,感知规律

(课件出示图1)这是1-4组灰色杠杆的平衡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的刻度数相同,但是钩码的数量各不相同。

也就是说,在左、右两边刻度相同时,如何保持平衡?(所挂的钩码数要相同)

(继续出示图2)这是5-8组黄色杠杆的平衡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左、右两边钩码相同时,如何保持平衡?(刻度数相同)

师:这种平衡是由哪两个要素决定的?

生:左、右两边的刻度和钩码。(追问:要怎么样才能保持平衡?)两边的刻度和钩码都相同。

请各小组自己确定两边的刻度和钩码数,通过操作使杠杆保持平衡。

(二)实践操作,探索规律

我们继续进行探索。课件出示(如图3):现在左、右两边的什么不同了?如果我放2个钩码?能保持平衡吗?(教师示范)那放几个呢?试一试。

(1)实践操作中体现一般特征。

指名回答:20刻度上放3。

课件出示(如图4),现在左、右两边的什么不同了?(钩码数)试一试,怎样才能保持平衡?

课件出示:当两边的钩码或者刻度数不同的时候,如何达成平衡?(另一边的钩码或者刻度数也要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有什么规律可循呢?

(2)体会一般特征的特定情况。

(教师示范)刻度5的时候挂几个?(6个),刻度10的时候呢?(3个)15呢?你自己试试看?(2个)并完成表格。(学生操作)

【设计意图】遵循从“特殊→一般→特定”的实践操作思路,对应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三个层次,即直观感知、经历操作、形成初始体会。第一次操作探索特殊条件下杠杆平衡的条件,由学生自己确定两边的钩码和刻度数,既是对所得结论的验证,也体现了操作的“开放性”。后续操作活动之前通过教师的适度示范引领学生开展探索,为更好地达成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起到了一定作用。

三、概括发现——领悟与应用

实践充分的操作活动是合理地归纳概括发生的前提条件,而这一环节,可以认为是连接“实践”与“综合”两大目标的关键节点,也正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经历着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过程。笔者在参考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关于综合与实践活动内容的教学建议后认为:在具体实施中,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小组或全班)展现独特的思考过程,通过交流收获体会去激发对知识本质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领悟原理,感受联系

你有什么发现?(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指名回答,引导得出(如图5):

这个结论能跟我们学过的哪个知识建立联系?(反比例)成反比例关系的两个量具有什么特征?(积不变)因为积不变,所以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于)也就是说,它的(本质)是(相等)。(注:重点词语分别板书出示)

(二)继续探索,强化认知

在右边刻度是20的位置应该放多少钩码才能保持平衡?(1.5个)你是怎么思考的?(回答略)如果我只有0.5个钩码,应该放在哪个刻度上呢?(60)说说你的想法。(略)

继续引导:观察表格中的杠杆右边的数据,还有什么发现?(刻度数越大,所需钩码数越少。)

教师示范:在右侧不放钩码的情况下,手指从靠近支点的地方往外滑动,使杠杆保持平衡。你能感受一下吗?(学生分组操作体验)

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你的发现?(小组内交流)

指名回答后出示:杠杆一端的刻度和重量不变,另一端的刻度数越大,对于保持平衡所需的钩码数越少。

师:为什么?(因为要保证相等)也就是一种什么关系?(反比例关系)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你能把图6中的现象与刚才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练习,针对不同方法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环节(三)的设计,在将平衡现象与反比例知识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两者的本质是左右相等的关系。在继续探索中,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在杠杆上无法操作的问题,旨在强化对反比例知识的理解,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体验和归纳出杠杆在特定情况中保持平衡所蕴含的规律,为后续环节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上述三个教学环节的设置,通过教师逐层深入的启发式提问,不断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更高的层次。在具体实施中,还应该有针对性地留出让学生可以独立思考的时间,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充分的交流活动。

四、知识综合——联系与沟通

针对本课内容开展的教学,如果仅从沟通杠杆的平衡现象与数学中反比例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以上教学流程似乎已经达成了相应的目标。然而,站在学科整合的较高起点审视,通过对杠杆平衡这一现象的深入理解,可以挖掘出“综合数学知识”的更多内涵。这样的思考,也充分体现了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内在魅力,体会数学的价值”这一教学理念。

(一)实践沟通,深化联系

在科学课上我们已经知道杠杆在生活中的使用非常普遍,老师这里还有几个与杠杆知识有关的数学问题。

1. 你能在杠杆上表示出这个运算定律吗?(课件出示)

(5+15)×3=5×3+15×3

刻度×钩码=刻度×钩码+刻度×钩码

学生操作后提问,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知识?(乘法分配律)

想一想,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是什么?(前后相等)也就是说,我们利用杠杆中的平衡沟通了和哪个数学知识的联系?(运算定律)

2. 你能用杠杆求出下面的未知数吗?(说明:蓝色数字表示刻度数,红色数字表示钩码数。)

15×4+10x=20×4

学生通过操作得出=2。也就是用杠杆的知识解决了什么问题?(解方程)还记得什么是方程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种相等关系表现在杠杆上就是什么现象?(平衡)这样我们又沟通了平衡与方程知识的联系。

其实在数学和生活实际中,还有很多知识能够和平衡这种现象建立联系和沟通(板书:省略号),但是它们的本质都是(相等)。

(二)课堂小结,感悟方法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我们就上到这里,看着板书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学生跟着教师的板书一起表述)平衡这种现象的本质是相等,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我们应该逐步养成的思维“能力”(板书)。在这节课上,我们将平衡与反比例、运算定律、方程等知识建立了联系沟通,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板书)。请你按照这样的顺序自己回顾一下。

最后,老师要送给大家一句话:(课件出示)平衡不只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和境界。

附板书(如图7):

【设计意图】“实践沟通,深化联系”环节中两个问题的设置,通过对杠杆平衡的操作,起到了沟通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作用,较为自然地实现了“知识综合”的课堂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板书中的省略号为学生在课后可能进行的后续思考留足了空间。

循着板书进行课堂小结的过程,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建立联系沟通的一个教学活动,重点强调“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能力”和“建立联系沟通的学习方法”。需要提出的是:学生在这一环节中的所思所得,体现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而此类目标的达成只能通过每个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悟,教师有针对性地运用“板书呈现”和“自主回顾”这些课堂教学手段,仅仅起到了引领和渗透的作用。

综上所述,对《有趣的平衡》这一内容的设计思路可以概括为:通过与《科学》学科中相关教学内容的整合并以此为基础,充分考虑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前置教学起点的方式重组了教材“四格图”式的活动流程。再结合教学内容实际,深入挖掘和呈现知识综合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明确“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重点使学生经历“操作体会、领悟应用、联系沟通”的完整过程,“实践”和“综合”两类目标在不同的环节中紧密联系而又各有侧重,使学生不断地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体会到更为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猜你喜欢

学科整合综合实践整合
广挖资源深度整合巧用技术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物理教学
深化课改的五个着力点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探究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中职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