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2016-10-21贾鑫洁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实践探究自主探究小学数学

贾鑫洁

摘 要:新课标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因此就需要大力开展自主探究性课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以后,就能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其数学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本文主要论述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具体教学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实践探究

《基础教育课题改革指导纲要》指出,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主张对传统多奉行的“师道尊严”进行改革,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注重引人入胜的课堂的构建,将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都挖掘出来,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从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在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让学生学会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探究,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的中提升其认知能力。

一、自主探究学习的准备过程

1. 提升储备技能

小学数学的自主探究过程需要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开展,而不是盲目开展。自主探究过程需要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就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搜集、分析以及整理信息的能力,逐步缩小学生认知水平和自主探究学习之间的差距,让学生也能够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比如在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利用这部分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如“要对一个长方体水池的四壁和底部铺设瓷砖,长方体水池长5米,宽3米,深1.5米,那么需要的瓷砖总面积是多少?”学生在解决这道题目的时候,需要对长方体的基本外形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还要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这道题目,而这些基础知识都需要学生平时做好积累,才能灵活运用。

2. 精心挑选素材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是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而有些内容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则比较有限,因此教师就需要精心挑选素材,选择一些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的事物、环境,这样学生才能很快融入对对象的探究过程中,逐步分析素材的要点,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也更容易抓住问题的重点,然后条理化、简单化问题,并对新知识进行消化和应用。

比如在学习“求平均数”这部分内容时,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参与了一个“夹球比赛”,比赛一共分两组,一组9人,一组10人,然后在比赛中看看哪个小组夹球的数量多。这个活动吸引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比赛结束后,教师宣布第二组学生获胜。此时第一组的学生表示这个比赛不公平,因为第一组的人数比第二组少一人。于是教师问道:“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比赛公平呢?”学生想了想说道:“可以计算每组传一个球的平均时间,这样比赛才比较公平。”在这个简单的课堂小活动中,学生就将平均数积极地应用到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他们由此也体会到了自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二、自主探究学习的实施过程

1. 教师合理引导

教师在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行引导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问题促进学生有目的地进行知识的探究与应用。合理的问题能够促进学优生的能力提升,也能够提升学困生的学习欲望,学生能够积极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认真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周长”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问学生一系列问题:“什么是周长”“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周长”“学习周长有什么意义”,然后学生就会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教材的阅读和课外探究,结合生活中的一些案例来理解,如花匠要给圆形花坛制作一个篱笆,如果事先知道花坛的周长,就可以合理使用篱笆材料,避免制作的篱笆过长或者过短。学生对周长的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之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如何进行圆形钟面周长的测量?”此时有的学生说:“用绳子围绕钟面一圈,然后量出绳子的周长就可以了。”有的学生说:“可以量出钟面上一大格的长度,然后乘12,就能知道钟面的周长。”还有的学生说:“可以量出钟面的半径,然后利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求出周长。”这三种方法都是正确的,正是这样的问题引导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变得开阔起来,学生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周长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在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之上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2. 构建合作平台

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合作、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知识探究,在合作中学生可以对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相互讨论,在讨论中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开阔起来,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并不是一种竞争关系,而是一种彼此促进的关系,因此学生就可以畅所欲言,提升学习的效率。

比如在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下面这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将一个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裁剪成边长是整厘米数且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问最多可以裁剪成多少个小正方形,最少可以裁剪成多少个小正方形?”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先对“公因数”的概念进行回忆,然后分析出18和12的公因数是1、2、3、6,于是可以进一步得出:在裁剪正方形的时候,最长的边长是6,而最短的边长是1,最后经过计算可以得出,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的时候可以裁剪出216个小正方形;小正方形的边长是6的时候可以裁剪出6个小正方形。在这样的合作分析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公因数的理解,并合理地将其应用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三、自主探究学习的反思过程

1. 反思教学评价

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以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能够对学习的过程充满信心。教师的评价要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过程充满欲望。而不合理的评价就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不敢积极大胆地思考,这就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学生刚接触方程的时候,可能对设“x”这个过程不能准确理解,所以一直不愿意利用方程来解决问题,而是继续用之前的方法进行计算。此时教师就需要有针对性地给学生选出一些题目,让学生体会用方程来解决问题的便捷性。比如“两辆车从A、B两地相向出发,A、B两地之间的距离是198千米,两辆车经过1.5小时相遇,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1.2倍,请问这两辆车的速度分别是多少?”对于这道题目,学生之前的解决方式已不再适用,于是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但也有一些学生很快就想到了方程的思想,将乙车的速度设成x千米/时,然后列出1.5(x+1.2x)=198这个方程。这样的思维过程就是一种方程的思想,能够简化学生的思考过程,通过未知数的引入列出直线式的方程。此时教师就需要对这些掌握方程思想的学生进行积极地表扬,给出“对方程的理解很深刻”“独立思考能力很强”等评价,让这些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认可,同时也激励别的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能够将方程思想积极地应用其中。

2. 反思教学细节

学生自主探究式的课堂,要求学生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并不是说学生认真记笔记、认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听讲就是优秀的学生行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观察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自己的不同,而不仅仅是认真聆听。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地犯些小错误,让学生去发现,而当学生发现这些问题后就会对自己的数学能力产生信心,会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自主探究中。

比如在学习“找规律”这部分内容时,当学生对找规律的知识点有简单的理解之后,教师给出了一道题“36、( )、26、10、42”,让学生思考在括号中应该填上什么数字。这道题相对于学生之前学习的找规律题目来说较难,许多学生不知该从何入手。可教师依旧花费了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最后解出这道题的只有3个人。可见这道题的选择并不合适,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太高,而教师在课堂中也没有对学生的神态、行为进行观察,因此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比较有限。所以在自主题目的选择过程中,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探究题目,一些较难的题目可以作为示范性的题目,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快速提升。

综上所述,自主探究的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且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拓展的时间和空间,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才能快速提升。

猜你喜欢

实践探究自主探究小学数学
以分层考核法为基础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探究式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实践探究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