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

2024-06-21刘清涛叶敏贺朝霞吕景祥张富强

高教学刊 2024年17期
关键词:评价体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刘清涛 叶敏 贺朝霞 吕景祥 张富强

摘  要:智能制造专业的设置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使命,如何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培养德才兼备的智能制造人才是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分析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总体设计、教学模式、学习效果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论述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实践,并以智能制造导论为例,阐述如何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最后,介绍取得的育人效果。该专业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可为新时代其他理工科专业建设提供借鉴与思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智能制造专业;教学改革;评价体系;价值塑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7-0130-04

Abstract: There is a special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era mission to establish th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major, while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to cultivat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alents with both morality and talent throug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IPTTIAC) reform. For this purpose, problems of IPTTIAC were firstly analyzed for th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major. Afterwards, th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of IPTTIAC in the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major was discussed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overall design, teaching mode,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system. Taking Introduction to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s a typical case, it elaborates on how to design the content of IPTTIAC. Finally, the educational effects achieved were introduced. The series of explorations and practices of IPTTIAC in this major can provide reference and reflec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oth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IPTTIAC);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major; education reform; evaluation system; value shaping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发表了一系列课程思政重要论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3],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及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此同时,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4]。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5],指出要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完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深化高校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在此背景下,各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智能制造专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积极探索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路径。

智能制造要考虑的问题不再是单一的制造问题,还涉及制造与环境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智能制造专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机械制造工程创新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应该面向未来,不但要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更要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智能制造专业顺应了制造业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技术变革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6]。智能制造层出不穷的技术进展体现了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7]。我国制造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的宝贵机遇和巨大挑战激励学生“科技报国”的情怀和使命担当。因此,根据智能制造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系统涉及的使能技术需求,客观上要求智能制造人才所具备的基本能力,既包括学科交叉复合知识体系融会贯通的创新能力,更要具备实现“制造强国”所必需的工程社会意识和爱国敬业的家国情怀。

一  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一)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塑造

在当今“互联网+”的环境下,学生获取各种知识的渠道多样,内容杂乱,缺乏有效的监督引导,导致一些学生缺失理想信念,在关乎国家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没有正确的立场,这在客观上要求在智能制造新专业设置时,要更加注重发挥思政育人的作用。但很多高校在智能制造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中,低年级的思政课承担着思政育人功能,而高年级的制造类课程则只关注专业知识讲授。这种思政课育人和专业课授业二元分离的结构,难以很好地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同向同行。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要紧密结合、同频共振,共同发挥协同育人效应。

(二)  对智能制造的内涵认识不深,导致思政元素融入突兀,育人效果不佳

智能制造作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近些年来,各高校争相设置智能制造专业,但对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整体建构,没有形成思政育人合力。很多教师对智能制造的内涵认识不足,在授课时,生硬地插入思政元素,空洞说教,这种“散”而“浅”的思政现象,不能起到积极的育人效果。智能制造带来了制造业深刻变革,必须要结合智能制造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新工科教育理念,深入剖析智能制造发展的内涵、特征、规律和发展趋势,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智能制造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知识结构、教学手段,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三)  智能制造课程思政建设存在形式化和功利化现象

当前,课程思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很多高校在设置智能制造专业时,对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提出了思政融入的要求,但在评价机制上更多依靠课题项目、发表论文及各类奖项。这种形式化和功利化的评价,本质上还是“五唯”思维在作祟。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绝不是外在强加的约束,更不能急于求成地用功利化的东西来评比。课程思政应当是专业知识和思想教育的内在统一,体现为理论素养与理想信念在教学过程中的高度融合,以真理的力量和动人的情怀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8]。

二  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

以知识能力并重、创新科学精神养成、显隐性教育并举为原则[9],围绕教师思政能力和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两个核心,构建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工程案例三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完整链条指导下,构建引入课程思政目标的多维度多要素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一)  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总体设计

如图1所示,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入手,对智能制造专业学生进行全过程规划:面向大一新生,围绕民族复兴理想信念教育,采用“大思政”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开展新生研讨课、榜样宣讲等教育活动;面向二年级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实施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成才、创业报国”的双创意识;面向高年级学生,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作为思政教育重要内容,使学生认清当前严峻的国际环境,强化学生实现“制造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多渠道打造思政育人阵地,注重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并重,将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加入思政目标,在课程大纲中完善思政案例库建设,结合课程中各章节的知识点挖掘思政元素,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统一;构建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多要素学习效果评价体系,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从知识、技能、过程和态度等维度建立融入思政教育目标的多要素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思政教学效果评价包括思政内容考查、教师(学生)对思政效果反馈及学生成长的跟踪评价;邀请课程思政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每周三下午开展课程思政大练兵活动,每位教师结合所授课程进行课程思政讲解,其他教师进行点评,通过这些活动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课程思政能力。

(二)  构建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工程案例“三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长安大学智能制造专业要求专业课程要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时又要创新性地开展“工程大师进课堂”活动,通过工程案例讲座,使枯燥的课程思政生动起来。

在理论教学环节中,教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最新的技术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树立“强国有我”的责任和使命,同时,辩证性地让学生反思科技发展对社会、环境、人类自身带来的影响。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将在实验室或企业中进行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智能制造技术的认识和理解,注重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在工程案例教学环节中,邀请企业专家、工程总师通过对实际案例分析和研讨,使学生加深对智能制造技术的理解和运用。案例包括成功的智能制造项目、工程实践中的智能装备、解决卡脖子技术的自主创新等,旨在通过这些工程案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工程案例三者的有机融合,有效解决了课程思政“虚而不实”的顽疾。

(三)  搭建融合课程思政目标的多维度多要素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对毕业生在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知识、解决设计生产问题能力、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应具备的能力提出可观测、可衡量的指标。思政指标体系的分解和毕业要求相结合[10],将思政目标融入课程目标,通过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建立包含实验实践、课堂表现、教师学生反馈、教学内容考查和学生成长跟踪评价等内容的多维度、多要素学习评价体系,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如图2所示。

思政教育目标分为两级,一级指标包括家国情怀、科学精神、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等,细分具有专业特色的二级指标,进一步映射到课程教学目标,形成培养体系到专业课程的纵向递进。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支撑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课程目标,并实现人才培养体系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

三  案例分析

智能制造专业几类典型课程的思政内容知识架构示例如下。

智能装备类课程与“德才兼备”思想:智能装备课程包括机械制造、电气控制、自动化技术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讲解行业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行业技术现状,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强调“德才兼备”这一重要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工业大数据类课程与“开放包容”思想:工业大数据课程包括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平台等方面的内容。鼓励学生开放思维,接纳不同的观点和理念,通过大数据分析加深对行业现状的理解,同时加强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培养开放包容的思想。

生产管理类课程与“创新创业”思想:生产管理课程包括生产计划、生产控制、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趋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深入,从仿真到实际,逐步完成创新创业计划,同时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以智能制造导论这门课程进行分析。该课程是一门智能制造专业的少学时引导入门课程。旨在通过介绍智能制造的基本概念、体系架构、核心技术和典型应用场景等内容,使学生熟悉和了解智能制造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课程共分为4个章节。该课程的思政建设目标,即课程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聚焦国家制造强国重大战略,通过对智能制造装备、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和智能运维等知识的讲授,强化创新和使命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制造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和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提供支撑。按照专业制定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各章节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见表1。

四  实施成效

近年来,长安大学智能制造专业持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以该专业教师为基础的党支部成功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该支部开展“课程育人大练兵”教学实践与研讨活动17期,通过课前讨论、课中互动、课后点评的形式,使专业教师掌握课程思政方法,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该专业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6门课程被评为“长安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相关教学案例多次入选《高校教师党支部党建创新案例精选》《中国交通教育优秀教学案例集》等;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陕西省思政课教师“大练兵”竞赛一等奖1项。

将专业认证的OBE理念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建立了“集体备课—研讨提升—持续改进”的迭代运行机制,做到课程思政评价贯穿过程考核全程。根据教学活动参与情况、教学考核质量情况、多主体间接问卷调查及成长跟踪反馈,全面评价学生能力和素质,检验学生在“三观”、科学精神、工程能力等方面的学习成效。通过调研问卷,超过90%的同学能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使命相联系,课程满意率达95%以上。多所高校与专业教学团队进行了线上、线下交流,评价课程在思政内容设置、融入时机把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五  结束语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代智能制造专业建设的必然要求。长安大学智能制造专业围绕课程思政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经验表明,课程思政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认知规律,不能急于求成。首先要做好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多渠道全方位将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建设有机相融,构筑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效果评价体系。课程思政建设关键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课程建设是核心,深入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http://news.cctv.com/2016/12/08/ARTIihpHZs56dGPSnK5b5x5y161208.shtml.

[2]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3]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 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 丁烈云.智能建造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5):1-4,29.

[5] 《中国制造2025》编写组.中国制造202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 吕景祥,惠记庄,刘清涛,等.高校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过程全覆盖[J].教育现代化,2021(73):170-174.

[7] 李振宇,徐雪萌,苏岩.高校机械类课程思政教育策略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3):61-64.

[8] 孟宪艮.课程思政建设应力避形式化和功利化[EB/OL].(2021-06-2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3163970515625731& wfr=spider&for=pc.

[9] 李茂红,赵菊梅,李国庆.新工科背景下土木专业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以基础工程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3,9(30):168-171,176.

[10] 张璐,刘冰,郭林彬.高校专业认证改革与“课程思政”建设融合的路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8):102-103,106.

基金项目:2023年陕西省教师发展研究计划专项项目“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双创指导能力提升路径研究”(2023JSZ015);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220603177272843);2022年长安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智能制造理论与技术”(300103120011)

第一作者简介:刘清涛(1981-),男,汉族,河南南阳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智能制造研究、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评价体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