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学校体育政策“家校合作”的制度安排、实践困境与应对措施

2023-10-27张朋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家校合作家校家庭

摘      要  学校体育政策中“家校合作”制度安排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空白期(1949-1977)、认识期(1978-1998)、规范期(1999-2010)和提升期(2011至今)。政策中对家校合作的表述多陳述愿景,缺失细节;受到教育、体育和健康等多重观念变化和特殊事件促动的影响;总体滞后于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发展形势。从政策术语替换来看,家校间关系由单向走向双向,结合、支持、联系、联动为四个关系高频词。政策中所渗透的家校体育合作内容排前三位的是体育锻炼、体质健康、家庭体育作业。现实家校体育合作实践表现出:理论上的重要性与实践中重视程度不一致;“叫家长”消极型家校合作实践;学科弱势影响下的低合作层次和城乡家校体育合作的差异性。面临着认识不足,未达成共识;利己心理,缺少主动性;制度弊端,形成阻滞等主要困境。欲提升家校体育合作实践,需增强学生对家校一致性和教育合力的感知,发展教师的家校体育合作能力,合理布置家庭体育作业;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体育指导服务;鼓励家长参与学校体育治理。还需注重家校合作的边界、公平性和评估监督,及不可忽视学生的席位和体验。

关 键 词  学校体育  家校合作  体育政策

引用格式  张朋.我国学校体育政策“家校合作”的制度安排、实践困境与应对措施[J].教学与管理,2023(30):95-104.

“家校合作”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教育观念,是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共同目标,家庭和学校两种力量相互配合、支持与协调的教育互动活动[1]。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2]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对家校合作功效认识日渐深化:家校积极合作可以提高儿童表现和对学校有更积极的态度[3];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家庭决定出生的被动宿命,减弱家庭差异对儿童成长造成的影响,促进儿童成长,并对改善家庭与学校关系、促进学校教学等作用显著;会显著影响师生关系,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生涯规划、社会性发展[4];学校、家庭和社区间的伙伴关系越密切,跨界行动越频繁,越能改进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父母家庭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儿童的教育获得[5-7]。家校共育成为国家教育战略的组成部分。是维持教育生态平衡、促进生态优化的基础条件[8]。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也成为我国教育“十四五”规划核心八大体系之一。

体育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身体的教育,又是以健康为中心的教育服务,是最容易且值得建立家校联系的领域。家庭和学校是学生主要生活和学习的两个场域,家校合作是必然。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政策和法规,提供了家校合作的价值倡导、合法性和行动空间,并通过资源分配、评估考核等方式来规范家校合作的过程[9]。学校体育政策中对家校合作的制度安排是家校体育合作实践的重要导向和映射。建国以来随着学校体育政策的变迁,家校体育合作内容发生了哪些变化?透过这些变化能否揭示出我国家校体育合作的阶段特征与发展趋势。现实中的家校体育合作有哪些实践困境,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教育生态格局下家校体育合作有哪些具体的实践类型和策略。研究据此开展讨论,以推动家校共育的学校体育新局面全面成型和走向深度。

一、样本来源与分析逻辑

1.样本来源

通过检索政府网站、北大法宝法律库,整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汇编(2009-2010)(2011-2012)(2013-2014)》《现行体育法规汇编(1949-1988)》、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法规文件选编(2008年版)等文件汇编,共搜集到1949年至2022年9月195份与学校体育政策相关联的体育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制度性文件。文件类型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各部委等制定或颁布的法律、法规、条例、意见、通知等文本。其中含家校合作的文件数量为43件。

2.分析逻辑

沿着时间维度搜索文件里关于学校体育“家校合作”的论述,进行摘取,内容分类和关键词提炼,结合教育政策中家校合作的演变来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学校体育家校合作政策要求进行分析。以呈现学校体育家校合作的要求变化、政策发展轨迹。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政策“家校合作”的阶段划分与政策特征

1.阶段划分

(1)空白期(1949-1977年)

该时期涉及家校合作的学校体育政策有2件,占4.7%。建国伊始,百制待建。1951年7月13日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是建国以来第一个关于学校体育的文件,文件中虽有“与家庭建立联系,协助家长注意子女的营养”的“家校合作”相关条文,但指涉内容为营养而非体育。1955年11月19日国家体委、教育部、卫生部等发文《关于在全国小学中推行儿童广播体操的联合指示》中要求,“在公布儿童广播体操时要向儿童家长做好宣传工作,以利于儿童广播体操广泛深入的开展”。1961年2月10日国家体委下发《关于一九六一年体育工作的意见(61体办字6号)》,文件提及:“业余体校青少年学生参加活动必须坚持自愿原则,并取得学生和家长同意。”1966年后十年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的摧残和损失,学校体育工作严重破坏。

该阶段处于建国初学校体育建章立制之期,其主要任务是建立新中国的教育教学制度和秩序。学校体育的政策制度尚不完善,文件少且内容单一,仅有的文件也主要是对青少年学生营养卫生健康的注意与提醒。在发展体育教育上无暇兼顾与家庭的连接,加上“十年动荡”政治斗争,家校合作实践处于空白期。

(2)认识期(1978-1998年)

涉及学校体育政策文本有4件,占比9.3%。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序幕,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生机。教育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受益者和助力者[10]。1979年3月29日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印发《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章程》,其中涉及家校合作的要求有三点:一是在招生上要得到家长同意;二是强调对分散在各校学习文化课的学生,密切与家长联系,了解其文化学习情况;三是建立家访制度。三条内容均为办学制度上的一些要求,也并未关乎学校体育自身。1979年10月第一个系统性学校体育卫生专门法规《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出台,虽注意到家庭在学生体质、健康的作用和责任,但遗憾的是并未提及家校关系。1979年“扬州会议”的召开成为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转折点,但也缺少了对家校合作的注意。1983年5月教育部在西安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象征学校体育卫生进入科学管理化阶段,其会议纪要通知里也未见提及家校合作内容。1990年3月12日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017年修订),但两版条文内容均无家校合作的相关表述。1991年2月20日《关于转发〈当前中小学体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意见〉的通知》里强调,“动员全社会支持和关心中小学体育工作。要加强报刊、广播、电视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重要性的宣传,使家长真正认识并支持孩子参加体育活动。”[11]开始了对发挥家庭在孩子体育锻炼中作用的认识。1995年2月7日国家教育委员会下发《关于加强学校体育活动中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本该是最值得建立家校联系的文件,遗憾的是却忽视了家庭在孩子运动安全教育中的责任和重要性。1995年事关学校体育的两个重要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相继颁布,其中教育法的第四十九条“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明确家校合作一种形式。2009年、2015年、2021年分别进行三次修正均保留了该条文。但体育法(1995年、2009年和2016年)三个版本中均未有家校合作的字眼。

该阶段处于认识期,即开始注意到家长对孩子体育锻炼的参与、支持的重要性,要求学校要积极向家长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该时期虽有几个学校体育重要法规文件出台,但限于当时家校合作政策注意力不足未形成法律条文。

(3)规范期(1999-2010年)

涉及家校合作的政策有12件,占27.9%。1999年党和国家做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体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伴随学校体育政策制度的丰富及人们对家校共育的理解,政策中对家校合作的相关论述逐步增多,合作细节愈加规范。1999年6月1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假期、公休日学校体育场地向学生开放的通知》[12]里提到:“要加强宣传教育,使社会各界,特别是家长、学生都理解、支持这项工作。”2001年5月28日《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的通知》制定了坚持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工作实施原则,要求“以校内教育为主阵地,……密切配合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努力创建良好的课外教育环境”。2002年8月6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部分提出:“充分利用校内外有体育特长的教师、班主任、校医、家长、学生骨干等,开发人力资源。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节假日,开展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体育夏(冬)令营、体育节、郊游等各种体育活动,开发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13]2004年8月12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工作的通知》提出,“鼓励学生通过体育艺术课程的学习,参加课外文体活动、社会文体活动及家庭教育等多种方式,获得项目认定。将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社会活动及家庭培养有机结合,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活动体系。”[14]家庭为学校服务,学校支持家庭教育,家校资源在体育中互为利用的政策要求愈加明朗。

2005年3年23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在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研制开发集体竞赛项目的通知》,其中提到:“建立与学生家庭、新闻媒体和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做好宣传、引导工作,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运动会的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及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15]强调,吸引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2006年12月20日《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文件指出,“体育教师及时向学校、班级和家长报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通过新闻媒体和举办家长学校,普及科学的人才观、育子观和健康观,并向家长发放通俗易懂的“学生体质健康手册”或“体质健康测试通知卡”,争取广大家长主动支持、配合学校体育工作。”[16]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加强家庭和社区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家庭教育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起关键作用。要在广大家长中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注重从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饮食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体育锻炼。学校、社区要和家庭加强沟通与合作,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家庭、社会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式。”[17]同年6月4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通知》,再次强调各级各类学校要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形成共同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合力。通过家长会、家长信、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宣传中央7号文件精神,与家长定期沟通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引导和促进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使他们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支持学校为加强体育工作采取的各项措施。学生体质健康成为学校体育家校合作的联系最为紧实和论述最多的一个内容。

2009年1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提出:“努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相联系的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网络。广泛进行社会动员,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单项协会、俱乐部等组织作用,推动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结合。”[18]2009年8月30日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条例》文件指出:“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合作,支持和引导学生参加校外体育活动。”2013年和2016年分别进行兩次修订均保留此条文。2009年12月29日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关于印发2010年群众体育工作思路和要点的通知》提出,“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相联系的竞赛活动网络。”

该阶段比较上一阶段家校合作政策要求具有明显的进步特征:更加规范化、细致化。表现在家校之间沟通联系和有机结合初步形成,如让家庭充当课外教育资源,家庭文体活动被学校认可,并且对家庭要为子女体育参与创设环境、提供支持等进行了较为明确指示,政策中对家校合作要求渗入学校体育的诸多方面,尤其是体质健康方面的家校互通,家校体育合作进入实操期。

(4)提升期(2011年至今)

相关政策文件数量有25件,占58.1%。家校合作纳入体育重要发展规划、计划或行动。2011年2月15日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提出:“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2011年4月6日国家体育总局印发《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里提出:“初步建成社会、学校、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2015年3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把校园足球作为扩大足球人口规模、夯实足球人才根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性工程,增强家长、社会的认同和支持。”2016年9月5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也提出:“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2017年11月28日体育总局、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的通知,提出了家庭、学校、社区的联动效应持续增强的发展目标。“大力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配合,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锻炼。鼓励家长积极参与青少年体育文化活动,培养家庭体育文化、营造体育锻炼氛围。”[19]2021年10月8日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其中在体教融合建设工程中提到:“建立政府牵头、家校社联动的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体系。”[20]

家校合作成为学校体育工作(体质健康、阳光体育活动、校园足球、风险防控、冰雪运动、课后服务等)推进的重要举措。2011年7月8日关于印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21]要求:“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工作方案自觉接受家长监督。”2013年2月18日《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意见》中也提出了定期举行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足球交流活动的要求。2015年4月30日《关于印发〈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学生入学家长如实提供健康状况的真实信息;组织学生参加跨地区体育活动和比赛,应根据活动或比赛要求向学生及家长提供安全告知书,获得家长书面反馈意见。学校应当利用开学教育、校园网络、家长会等进行体育安全宣传教育。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发生后,学校应当按照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处理预案要求及时实施或组织救助,并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22]2019年3月14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在《关于做好2019年校园足球工作的通知》中指示,教育部门会同体育等部门指导当地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制订科学的课余训练计划,试点推行体育家庭作业制度。2019年6月4日《关于加快推进全国青少年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指导意见》文件提出:“学校、家庭和社会促进冰雪运动发展的融合机制更加完善。”2021年4月19日《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家校协同联动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引导;学校要对体育家庭作业加强指导,提供优质的锻炼资源,及时和家长保持沟通。各校要健全家校沟通机制,及时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和健康体检结果反馈家长,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建立健康促进校长、班主任负责制,通过家长会、家长信、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各地各校要畅通家长反映问题和意见渠道,设立监督举报电话或网络平台,及时改进相关工作,切实保障学生体质健康科学管理。”[23]2022年6月14日体育总局、教育部及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关于提升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水平 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强调:“加大好的学校体育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经验的宣传力度,营造家校社共同支持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24]

家校合作成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必备要素,成为重要评价指标。2012年10月22日《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提出:“完善学校、家庭与社会密切结合的学校体育网络;在学校内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并将有关情况向学生家长通报。学校要利用公告栏、家长会和校园网等定期通报学生体育活动情况。”同年11月6日《关于印发〈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的通知(2013修订)》里,在传统项目校的建设与发展一栏强调,要使学生体育活动形成品牌,家长和志愿者参与度提高。2017年3月27日《关于印发《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国教督办〔2017〕4号)》,其中三级指标里有两个指标:C9建立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C14建立家庭体育作业制度,涉及家校合作。2017年12月5日《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提出了拓宽师生、家长和社会参与学校治理的渠道,构建和谐的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关系的基本理念。2020年5月教育部在《关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家校协同营造良好体育学习环境。学校、教师要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动员家长对学生体育锻炼进行经常指导和监督,引导学生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家长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及时向学校、教师反馈学生在家体育锻炼情况、体质健康变化情况等,为学生积极营造家校协同共进的良好体育学习环境。”[25]为强化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20年10月1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26],工作原则中提出建立完善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2021年6月23日《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改革内容里面提出:“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教师与家长齐抓共管‘以体育人的新格局。”在完善教學评价里面提出:“鼓励利用大数据平台实施体育家庭作业制度。”[27]2021年8月10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健康促进机制,营造健康教育环境,培育健康促进文化。”[28]2021年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简介中提到下一步工作举措之一就包括调动“师生家校社”五大主体积极性支持学校体育。

进入新时期,随着学校体育政策文件频出,家校合作条文密集程度跨越式提升,几乎每一个学校体育政策文件都涵盖家校合作相关要求。家校合作成为新时代发挥学校体育育人功效的必然选择和趋势。家校合作内容也扩展至学校体育的校园活动、体质健康、足球、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学校管理标准、冰雪运动、课程改革纲要等方方面面,家校合作被写入体育的重要发展规划、计划或行动中,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格局不断被强化。对家校的职责要求也由各司其职转入相互融合,学校指导家庭体育活动,家庭参与学校体育治理的协同共管阶段。历年文件数量如图1。

2.政策特征

(1)政策内容只陈述合作愿景,缺失合作细节

从条文表述内容来看,学校体育“家校合作”的政策导向明确,更多是要求形成机制、合力,强调塑造一种多元主体参与的学校体育教育型态和愿景,而对家校合作的操作实践缺少具体指向和说明。从论述字数来看,2007年的“七号文件”、2015年的《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2020年《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学校体育工作指导意见》及2021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是论述家校合作内容最多的几个文件(如图2)。运动安全、体质健康和疫情期间体育学习成为家校体育合作的重点区域。

(2)受到教育、体育和健康等多重观念变化和特殊事件促动的影响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学校体育“家校合作”的进行程度和实施深度受到体育、教育、健康等综合观念影响,而这三者环形关系的核心则在于体育对健康的贡献力,体育在教育中地位和关系,贡献力越大、地位越高,学校体育家校合作面越宽,内容越深。家校合作是构筑在家长和教师两个实施主体,在学生身心健康、学校体育参与中作用认识深化,互动互联的教育生态的生成的必然变化。如“一切为分数,分数为一切”的教育观、成才观的纠偏,体育对人的健康成长具不可替代性等观念认识都会促进家校在孩子体育参与上达成共识、形成合作。

其次是受“双减”“疫情”等特殊事件促动的影响。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要求全面减轻学生学业压力和课外辅导负担,缓解家长焦虑,维护良好教育生态。其中体育成为落实“双减”行动的重要载体,不仅填充了“双减”减下来的闲暇时间,更是促使家长从关注子女学业成绩慢慢向关注子女健康成长进行重心偏移。另外,“双减”下的体育课后服务也为家校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因为“双减”减轻了家长焦虑,改变家长对孩子体育参与的态度,创设了更多的合作可能与机会。以减负淡化当下择人的紧张“双减”政策,为家校合作提供了巨大作用空间。

2019年疫情突发加持了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长期居家学习工作等久坐静态生活方式又进一步凸显了体育锻炼的意义。青少年学生受疫情影响体育课程的学习变成线上指导、居家锻炼,家长成为家庭体育锻炼环境的营造方,支持者和监督人。2020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下发关于大力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方法的通知,鼓励疫情期间居家体育锻炼。教育部在《给全国中小学生家长在疫情防控期间指导孩子居家学习生活的建议》中,也明确提出建议中小学家长“配合学校开展居家学习”,以家校协同保障“停课不停学”[29]。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居家学习为教师指导家庭体育工作开展创造了契机。受诸此特殊事件的影响,家校体育合作就具备了良好接纳度和发展契机,家校联手变得顺理成章。这些影响反映在政策中即是学校体育政策中家校合作的内容涉及越来越多,提及频率越来越高。

(3)体育家校合作总体滞后于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发展形势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中小学管理中已注意到家长参与的价值并规定了具体参与方式。如1952年颁布的《小学教育规程(试行)》和《中学教育规程(试行)》提出成立家长委员会,反映家长对学校意见和听取学校工作报告,协助学校解决困难。属首次在正式文件中对家校合作事宜作出专门部署。1978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在“总则”部分提出“学校要注意同学生家长保持联系”,通过定期组织家长会议,建立家庭和学校的关系。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年修订、2012年修订)第十二条:“有关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应当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全社会都要关心和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的局面”[30],首次将相关要求写入国家教育规划。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拉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序幕。提出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互相沟通、积极配合,共同开创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说明了20世纪90年代初,家校社三者之间的协调机制建设已经得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31]。

进入21世纪后,家庭教育开始转向家校合作,从传统封闭式的“家长教育”延伸到现代开放式的“家校合作”。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里提出:“通过家庭访问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家校合作作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第一个专门规范家校合作的法规《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对促进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具体工作提出了要求。2013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明确将家校合作作为校长办学管校的职责之一。2016年教育部颁布的《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对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做出具体的规定,学校要“制定出台《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规程》,以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为重点,加强家长、社区对中小学事务的参与和监督”。这是迄今为止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最为系统详尽的政策规定。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营造良好成长成才环境,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互动”,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32]。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通过“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全面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来改善社会育人环境[33]。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密切配合、良性互动,形成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2021年《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雙减”),要求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202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对家庭教育的责任、内容、方式及其工作机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如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权参观学校、进教室听课、向教师提出教学意见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可以看出,我国家校合作从学校建设的功利性作用转变为“以生为本”的教育性价值,从“配合学校”向“与校协同”转变,家庭教育从私人领域向公共事务转变,对家校合作要求的规范从零散要求向制度化建设转变[34]。呈现出政策文件体系化、目标清晰化、内容具体化。反观体育中家校合作却具有明显滞后性,不仅开始建立合作时期晚,正式出现家校合作则是在21世纪初,而且政策要求粗略,倡导性多指导性少。足见教育家校合作的宏观指导并未在体育中执行,这种滞后性同时体现了体育在众育中的弱势地位与消极关系。

三、学校体育“家校合作”的实践困境

仅看政策变迁,学校体育家校合作似乎已渐入佳境。但现实合作实践却不尽如人意。现实中附属性家校互动是中国基础教育实践的一种常态[35]。实践中存在着游离状态的家校关系、以学校为中心的家校关系、相互制衡的家校关系和伙伴式的家校合作关系四种家校关系[36]。家校合作的随意性较强、计划性较弱;学校与家长之间单向灌输较多、双向交流较少;家校合作的活动阶段性较强,统筹性较弱[37]。目前家校体育合作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家长会、亲子活动、家庭体育作业及微信电话信息沟通等。但总体也呈现出家长和体育教师在家校体育合作方面的意识薄弱,合作态度消极被动;家校体育合作的内容匮乏,频率低[38]等诸多问题。

1.理论上的重要性与实践中重视程度不一致

家校之间互通有无的理想状态是基于双方共持美好愿景,家长迫切了解子女在校学习状态和期望得到教师更多关注,获得优待;教师则希望自己的教育成效得到家长的认可、配合和支持,尊师重教。但囿于现实实践中双方在应对纷繁复杂的生存、生活本职工作,再花精力跨域行事就力不从心。加上双方关系不对等,合作渠道少,沟通不畅、互不理解,现实实践中的行动力远没有达到理想上认可度。另外,受到“分数主导”教育评价制度的影响,体育仍排在学校教育和家长关注点的末端。教师和家长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其次是品德和心理方面[39],较少涉及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兴趣爱好[40]。学期初召开家长会也基本不会涉及学期体育教学活动安排的通告。体育是家校合作的短板。因此,学校体育“家校合作”陷入“理想丰满、现实骨干”的无奈境遇。

2.“叫家长”消极型家校合作实践逐步向主动式挺近

当前家校合作的方式局限于家长会、电话联系或网络互动、家访三种,方式简单,且双方都是被动者,学校被动做出上述行为,彰显教育中家校合作意图和提升家长对学校认可。教师更多希望家长配合而非合作。家长则是被动参与,以示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和避免教师给孩子“穿小鞋”。家长会迎合教师安排的家校合作,以获取教师对其子女的“注意”及“特殊关照”。现实中家校默认学校教育“绝对主导”(专制),表现出上下级附属关系,造成合作关系破坏,强势主导,弱势远离。表现出家庭被动接受学校安排,倾听和配合学校程式化的安排。学校不顾及家长时间精力,要求“随叫随到”和全面铺排班级任务给家长等失度行为。体育中家校合作,多发生学生在学校突发运动意外伤害时学校为免责而通知家长进行领走或现场处理时。家长也反映出“当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时,老师才会与家长联系”。这种应急、被动、脱责式的联系动机大大削弱了家校体育合作的意义。可喜的是这种被动消极式的合作正在发生着积极转变。

3.学科弱势影响下的低合作层次

当前家校合作大部分合作停留在文化考试科目,呈现出“集体活动、志愿者活动、学校空间活动”三多的趋同性走向[41]。且多停留在交流式合作(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学校得到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支持)和人际参与式合作(志愿参与。为学校提供服务和赞助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而较少的管理式合作(参与教学进度、教材使用、管理等决策)。家长参与也是参与一般性事务多,主要是信息交换及沟通,家长开放日、家长听课、观摩、参加活动等等表面肤浅、低层次活动。交流内容更多知識学习情况,学校表现及课堂管理方面。“多数家长仅乐于参加与子女学习表现有关的活动,对学校和教师提出的其他领域参与要求则颇有微词”[42]在教师潜意识里家长会成为学期初、学期末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家长被通知参会,表现出无奈、强制性。互动群也演变成了布置任务和攀比式点赞的平台。

当下家校体育合作内容主要包括班主任与体育教师共同组建家长微信群,家长上传学生在家体育锻炼图片、视频;布置体育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坚持每天锻炼打卡;召开家长会,明确学校体育工作目标和重要学校体育活动通报。一项关于深圳市小学家校体育合作的研究显示,47.6%家长只是偶尔参加学校各种家校体育互动,一学期与体育教师合作1-2次家长数65%,合作中82.3%会在半小时以内。受制于体育课的“非主流”性,家校体育合作的层次、内容、形式更是处在教育领域低层次家校合作中低层,呈现出合作次数少,提及内容单一,家长参与率低的初级、低级特征。

4.城乡家校体育合作的差异性

家庭背景对家校合作关系产生“侵蚀效应”[43]。因为在现实家校合作过程中教师与家庭背景较好的学生家长沟通频率显著高于家庭背景较差的学生家长,存在“差别化沟通”行为。农村家长受教育时间短,文化水平低难以参与或有效交流,还多忙于生计、社会关系网络封闭,鲜有家校沟通。对仅有学习成绩沟通也是以知晓、训斥孩子做简单化处理。一项针对全国西中东部17省区140多个县、500多所农村学校调研发现,农村家校合作距离现代化的要求和城市家校合作的水平有很大差距[44]。“局外人”视角下的身份定位、“乡土味”浸润下的知识断层、“地方人”视野中的客体认同,造成农村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低迷的现状[45]。对家校体育合作农村家长除了表现出无暇、无力、无意识的弱势外,还因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总体发展弱后于城市和自身制度建设规范化程度低,如农村学校体育师资力量薄弱、资源配置与城市存在差距、教学管理和配套制度不完善等而大大减弱。农村学校体育家校合作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教育差距在家校合作中也表现一览无余。

四、促进学校体育“家校合作”的措施建议

根据爱普斯坦实践模型,家校合作有6种实践类型。类型1:当好家长,帮助家长提升自身素养,促进建立视孩子为学生的家庭环境;类型2:相互交流,构建家校双向沟通的有效形式,交流学校教学和孩子的进步;类型3:志愿服务,招募并组织家长志愿者支持学校工作;类型4:在家学习,向家长提供如何让孩子在家活动更好体验的知识和技能;类型5:参与决策,家长参与学校决策,培养家长领导者和家长代表;类型6:与社区合作,识别和整合社区资源与服务,营造爱心社区和友好的教育氛围(如图3)。克尔斯(J.S.Eccles)等人从父母角度提出家校互动的5个维度[46]:监督子女学习(检查作业)、志愿服务(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程度,如家长教师组织)、参与子女日常(父母参与孩子的日常活动)、了解子女学习(了解孩子的学业情况)、获得学校支持(了解如何给与孩子额外帮助)。英国学者摩根等人将家长参与教育分三个层次:1.低层次的参与,如家长访问学校、参加家长会、开放日,家长小报等;2.高层次参与,经常性家长、家庭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3.正式组织参与,如家长咨询委员会等[47]。无论是三个层次、五个维度还是六类实践都为家校体育合作实践提供具体手段方法,如制定家长联系手册,举行体育家长会、开展家庭体育教育咨询活动、校园体育家长开放日活动,校园亲子体育活动、家长体育志愿者、校园体育活动设计与规划等。

1.合理布置家庭体育作业

体育作业是家、校、社协同育体的重要抓手。家庭体育作业主要是教师布置学生放学后体育锻炼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用体育活动将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勾连,提供亲子活动空间和丰富家庭体育文化氛围。教师是布置者,学生是家庭体育作业的责任人和执行者,家长则扮演着引导、带领、参与、监督者的角色。家庭体育作业的实施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家庭体育环境、学生自身身体情况来设计与实施。如现流行的短视频式家庭体育作业。短视频既是学生运动的参照又是作业监督的手段,集作业布置、作业反馈、亲子活动于云端,打破家校之间时空制约和界线。

2.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体育指导服务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要承担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职能,要重视家庭教育,为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开展家庭体育指导服务,为家庭体育的开展提升家长运动能力和家庭体育氛围提供正式或非正式的专业支持是家校体育合作的一个重要举措。而开办家长学校是落实家庭体育指导一个有效方法,旨在健全完善学校家庭教育工作体系,可安排周末开班,为家长制定不同的运动需求菜单。就学校的体育基本活动、管理制度及子女身体和运动表现等对话沟通,增进家校之间交流,增加合力育人力度。家长学校还能使家长面对面交流,组织家长沙龙活动能让家庭体育习惯成为潮流。

教师开展家庭体育指导服务是基于成年人运动生活方式的非正式学习,会涉及家庭生活、个人习惯、教养方式等多重问题的交织,常常会面临无从下手、家长运动实践超越教师、契机缺失等问题。家庭体育指导要经过系统设计和兼顾多样性,包括家庭体育讲座、运动宣传、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如宣传运动与学习、运动与健康之间关系,举办多类型的校园体育文化展。其主要目的是为增强家长体育健身意识和子女健身的引导、指导能力,提高家庭成员体育人口数量,推动将体育纳入家庭生活中的必要环节。

3.鼓励家长参与学校体育治理

家长参与学校体育治理属于高层次家校合作内容。家长扮演教学助手角色,参与教学内容、项目设置、体质测试、校园竞赛、校园体育文化等,表达意见与看法或实际参与其中,增加与学生交流和了解体育教学的机会。与班主任、家长一起制定适合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项目,如针对体育弱势学生与家长联手进行个性化运动处方定制,教师与家长共同监督落实。组织开展家长各类竞赛活动,邀请家长进校参与亲子体育比赛活动,或提供运动指导、担任裁判、志愿者工作。成立“家长助校会”,邀请家长参与学校体育的决策与管理,利用家庭人力、时间和物力等资源,将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接轨。

除了以上具体的家校体育合作实施路径,还应注意主体感知和能力的培育。

4.增强学生对家校一致性和教育合力的感知

家校合作属于共同体形态在教育领域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具“共同體属性”。目标一致、平等协作是家校合作的前提。强的家校合作取决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互补性、倍增性。学生是主体共同关心的重要“他者”,是家校合作共育的核心[48]。家校合作尊重学生意愿取得他们配合,要不就成为家长“已阅、已做、完成”的应付。家庭、学校需言行一致,增强孩子对运动和身体健康重要性理解。家长在言行上透露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支持,学校鼓励家长在孩子运动习惯上的引导。学生是在家校一致目标共同努力下去发展自我而不是在两者间纠结和矛盾(家长力求减少体育活动时间对学习冲击而体育教师鼓励多锻炼)。不会让孩子感知运动观和生活方式巨大差异,及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养成上父母的缺席。学校要与家长共同制定孩子的个性化运动成长计划。

5.提升教师的家校体育合作能力

教师作为合作的主导者,首先需提升自身合作能力,如家校合作中所具备的沟通力、创新力、专业力等。体育教师在缺少了班主任、主流学科等家校合作优势条件下应利用一切机会开展家校合作,如让体育成为家长会的议题之一,校园亲子体育活动常态化。还应主动作为,透过开展家访、《给家长的一封信》,发放体测成绩报告单、开设运动处方等形式主动联络家长。教育管理部门将家校合作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必修内容,通过家校合作的各类教育能力培训,提升自身素养。

家校体育合作促进多主体的共成长,如学生健康成长,“好”家长和“好”教师的成长和学校体育教育变革的成长。家长由陪同、陪伴、监督、参与等角色成长,激发家庭体育潜能。还促进了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学生、家长对外开放,既提高闲置资源利用率又弥补家庭体育设施不足。

参考文献

[1] 刘衍玲,臧原,张大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7,(02):400-402.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修订本) [M].杜殿坤, 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539-540

[3] Epstein, J.:School and family partnerships:Preparing educatiors and improving schools (2nd ed) [M].Boulder, CO:Westview, 2011.

[4] Deng L,Zhou N,et al.Parent-teacher partnership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development in mainland China:the mediating role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Education,2018,38(01):15-31.

[5] Place T J.Parental Involvement:Examining Home Support in a Rural Setting[D].Walden UniversityCollege of Education, 2013.

[6] Palts K,Kalmus V.Digital channels in teacher-parent communication:The case of Estonia[J].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us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2015, 3 (11) :65-81.

[7] Galindo C,Sheldon S B.School and home connections and childrens kindergarten achievement gains:The mediating role of family involvement[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12,27 (01): 90-103.

[8] 張俊,吴重涵.从家校合作到良好教育生态:兼论有效的家校合作如何在学校产生[J].中国教育学刊,2021(03):7-13.

[9] 吴重涵,张俊.制度化家校合作的国际比较:政策、学校行动与研究支撑[J].中国教育学刊,2019(11):31-38.

[10] 陈宝生.中国教育:波澜壮阔四十年[EB/OL].http://edu.people.com.cn/n1/2018/1217/c1006-30469837.html,人民网,2018-12-17.

[11] 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转发《当前中小学体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意见》的通知[Z].1991-02-20.

[1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假期、公休日学校体育场地向学生开放的通知[Z].1999-06-10.

[13]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78/A10/moe_918/ tnull_8465.html,2002-06-21.

[14] 教育部.关于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78/A17/twys_left/moe_938/moe_939/s3276/201001/t20100128_80891.html,2004-08-02.

[15]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Z].2006-12-20.

[16]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gk_gbgg/moe_0/moe_1443/moe_1463/tnull_21505.html,2006-12-20.

[17]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663655.htm,国务院公报,2007-5-7.

[18] 国家体育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汇编(2009-2010)[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56.

[19]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的通知[EB/OL].https://www.sport.org.n/search/system/gfxwj/qsnty/2018/1206/195012.html,2017-11-28.

[20] 国家体育总局.“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EB/OL].https://www.sport.gov.cn/n315/n20067006/c23657438/content.html,2021-10-8.

[21] 教育部.关于印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Z].2011-8-2.

[22] 教育部.关于印发《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6/201505/t20150515_189495.html,2015-5-15.

[23]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4/26/content_5602164.htm?ivk_sa=1023197a,2021-4-19.

[24] 教育部.关于提升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水平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2207/t20220707_644222.html,2022-06-14.

[25] 教育部.关于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38/s3273/202005/t20200520_456669.html,2020-5-14.

[26]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2020-10-15.

[27] 教育部.《<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07/t20210722_546095.html,2021-7-22.

[28] 教育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EB/OL].https://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6/202108/t20210824_553917.html,2021-8-2.

[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给全国中小学生家长在疫情防控期间指导孩子居家学习生活的建议[D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2/t20200216_421470.html,2020-02-16.

[3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9,807.

[31] 郭红霞.建国后基础教育阶段家校合作的发展历程研究:政策、理论和实践的视角[J].教育史研究,2013(04):38-45.

[32] 全国政协十二次四次会议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03/17/content_5054992.htm,2016-03-17.

[33] 中華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D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2017-01-19.

[34] 边玉芳,周欣然.我国70年家校合作:政策视角下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J].中国教育学刊,2021(03):1-6.

[35] 程肇基.附属型家校互动的文化困境及其突破[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6(06):105-114.

[36] 朱丽.基于民主视角的家校合作审视[J].基础教育,2018,15(04):87-92+112.

[37] 张霄.系统论视域下的家校合作:目标、类型与活动规划[J].教育科学研究,2019(12):39-45.

[38] 童甜甜.上海市小学家校体育合作的调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9] 刘翠兰.城市化进程中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山东省D市城区中小学校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35):14-16.

[40] 郁琴芳.家校合作中校长与家长的认知差异:基于上海市146所公办学校的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4(5):42-45.

[41] 吴重涵.学校和家庭能否想到一块去[N].光明日报,2017-01-21(007).

[42] 田澜,龚书静.“积极参与”:家校结合新样态——以西方教育中的家长参与转向为鉴[J].中国教育学刊,2017(01):15-18+49.

[43] 钱佳,郝以谱,崔晓楠.学生家庭背景与家校合作育人中的教师行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04):54-61.

[44] 郝文武.建立以校为主的农村家校合作教育共同体[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0,12(04):11-15.

[45] 徐清秀.农村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低迷的原因及疏解:地方性知识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21(09):50-55.

[46] ECCLES J S,HAROLD R D.Family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and adolescents' schooling[J].Family,1996:3-34.

[47] 王艳玲.英国家校合作的新形式:家长担任“教学助手”现象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 2004(07):52-57 .

[48] 汪敏.家校合作的主体边界与实践范式[J].教育科学研究,2018(12):66-72.

猜你喜欢

家校合作家校家庭
家校距离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