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2016-11-05赵钱森

情感读本·理论篇 2016年9期
关键词:家长参与社会阶层家校合作

赵钱森

【摘要】安妮特·拉鲁《家庭优势》通过社会阶层结构,细致展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差异,是一部研究家校合作经典社会学著作。其为家庭教育与家校合作提供新的研究视角,田野研究范式深度剖析家长参与社会行为背后的社会意义,研究家长参与学校及构建家校合作体系中忽略家长阶层差异性。

【关键词】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社会阶层

一、 作者与图书简介

安妮特·拉鲁(Annette Lareau)《不平等的童年》运用民族志研究方法全面立体呈现儿童成长秘密——童年并非平等,儿童的社会阶层差异分化源于早期家庭教养方式,美国社会存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孩子会打洞”,寒门难出贵子社会现状。拉鲁与其研究团队历时多年对88 家长和12家庭进行跟踪观察并参与访谈,揭示出美国家庭中协作培养与自然成长教养方式。另一著作《家庭优势:社会阶层与家长参与》全景展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社会阶层差异。《不平等的童年》与《家庭优势》成为拉鲁立足布迪厄文化资本的理论,以社会阶层对家庭进行分类研究的姊妹篇,两部著作研究与写作时间有重合,《家庭优势》先于《不平等的童年》诞生[1]。家长参与学校教育阶层差异是对《不平等的童年》研究横向拓展,《不平等的童年》展现不同社会阶层家长教育子女全过程,两者逻辑性关系紧密,但《不平等的童年》从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都更胜一筹。

拉鲁作为美国伯克利大学社会学硕士和博士,曾担任天普大学和马里兰大学社会学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分层家庭教育民族志方法儿童,尤其关注非裔美国人与欧裔美国人的日常生活。拉鲁成长于父母均为教师的中产阶层白人家庭,因此成为一名教师是拉鲁职业理想,但最终得到旧金山监狱犯罪嫌疑人的工作,也由于该工作为其后期访谈与观察积累丰厚经验、培养拉鲁敏锐观察力和深度访谈技巧。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学习积累了田野研究技术促成她后来的《家庭优势》诞生。

《家庭优势》全书共九章,从研究内容上可以分为三部分:一到四章呈现家长参与学校两种状态及研究背景;第五章至第八章全面展现两种家长参与学校具体差异。第九章作为全书重点章节诠释阶层差异与文化资本影响家长参与秘密。拉鲁选取若干学校后,最终确定克尔顿小学与普雷斯科特小学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描述校园、班级、家庭、教师与家长的期望、家长参与形式、作用,家长对学校信息把握程度。从家长性别和社会阶层优势分西家长参与学校影响因素;又从家长参与学校功能分为积极与校级方面差异。

二、家校合作与家长参与研究

“教育系统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三个子系统构成,它们分别居于不同的位置,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彼此之间应是相互独立却又联系紧密”[2]。其中家庭是人成长的根部和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3]。我国专家学者关于家庭教育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近些年,研究者对于家庭教育研究集中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视角,研究文献数量众多,但社会学研究成果较少[4],社会视角下家庭教育研究者指出:家庭教育中家庭教养方式差异对儿童成长产生不同影响[5]。个别学者试图跳出家庭圈子研究家庭教育,构建家校合作“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模型、社会制度等[6]。

社会学视角给予我们新的启示,以家庭为切入点研究家庭教育往往容易忽略个体与社会之间密切关系,家校合作关键在于家长如何有效参与学校教育活动。教育不平等与家庭社会阶层差异性导致家校合作并非某种制度和体系能够实现,不同阶层家长掌握家庭资本差异性已与学校教育形成某种区隔,家长与学校互动呈现出不同状态,如《家庭优势》中所述中上阶层与学校教育保持互动状态,劳工阶层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被动的分离状态。换而言之,家校合作并非所有家庭能够如学校、教师期待那样参与近来,家校合作只是为中上阶层家庭构建互动平台,劳工阶层受自身教育程度、工作性质、社会资本约束,并不能平等参与到学校教育活动中来,因此家校合作研究应构建一种家长平等参与学校的平台,实现真正意义上家长参与。

三、田野观察与家庭教育研究

田野研究(fieldwork)被认为人类学专属研究范式,该研究注重“现在时”和“在场感”。研究者采用参与观察法与访谈法身临其境,从“田野”中获取第一手的资料信息, 据实记录、据实研究,因此研究者从局外人到局内人转化过程中坚持“下马看花而非走马观花”,获取关键人物支持,利用访谈法捕捉言语与言语之外的信息。美国社会学家怀特《街角社会》社区田野研究路径被称为经典,对拉鲁的《家庭优势》产生极大影响,正如拉鲁《家庭优势》附录中“怀特后来在他的著作中加上了一个附录,以“为解决上述问题尽一份力”。我也决定写这个附录,想尽同一份力。”[7]这种对田野研究过程“曝光”给读者更详实展现质性研究材料搜集客观性,同时为质性研究者提供典型范例。拉鲁在对家长参与水平影响因素家长价值观和学校制度歧视观点反思,认为家长参与学校关键受制于自身文化资本限制,拉鲁重点阐述不同阶层家长在参与学校过程中,如何将家庭文化资源激活并转化为文化资本,深层展现家长参与学校呈现互动与分离状态的社会原因。确立研究目标后,拉鲁确立田野研究基地克尔顿小学与普雷斯特小学,取得关键人物校长支持,开始深入到两所小学与老师、家长、学生互动,通过观察、访谈、录音、撰写田野笔记、形成研究报告。历时两年研究对美国社会学带来不同寻常贡献,当然拉鲁毫不避讳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错误,质性研究与田野研究含糊性、不确定性,研究任务繁琐,研究过程巨大工作量,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研究结论的信度与效度,从事田野研究与质性研究工作者都会面对两难问题,但很多质性研究为提升研究质量,降低读者研究结论质疑,并不会把研究过程错误置于公众聚光灯下,拉鲁与怀特附录呈现出二者较高学术研究道德。

《家庭优势》中田野研究范例也值得质性研究初学者借鉴。国内家庭教育研究多采用理论演绎、文献研究、调查研究[8],缺乏对家庭开展田野研究,详实家庭教育资料捉襟见肘。关于家庭信息主要来自调查研究和研究者与家长访谈,访谈形式、访谈材料是否融入被访谈家庭“生活史”值得商榷,这些研究往往忽略家庭中家长、子女教育与学校教育互动过程。田野研究范式下家庭教育研究,研究者参与家长、子女家庭生活情形中,以家庭教育相关生活内容为一手研究对象,开展深度访谈,“深度访谈基本上等同于生活史访谈[9],”减少局外人第三方视角远离家庭真实生活情境,同时把家庭置于整个社会情境中,研究者以家庭生活史中一员分析、阐述家庭教育运作的秘密。如《家庭优势》中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性别差异中,父亲参与人数与次数都少于母亲,拉鲁通过对父亲参与学校行为访谈与观察,将父亲置于社会结构中,发现父亲不愿参与学校教育,源自父亲在家庭中扮演权威角色与参与中象征角色,该结论有利阐述家长参与性别差异。国内研究者把研究对象置于社会生活史中开展田野观察,肖索未的《儿童抚养与进城务工农民的城市社会文化调试》[10]通过访谈与观察阐释进城务工农民家庭教育儿童抚养差异性。类似研究将研究者置于社会生活情境中,而非“剥离”生活史,家庭教育研究值得我国家庭教育研究者借鉴。

四、社会阶层与中国家长参与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以文化资本解释不同阶层代际间精英文化传递。拉鲁将文化资本美国化,分析美国背景下中产阶级文化资本优势如何促使子女在学校获得优势。《家庭优势》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社会阶层因素:家长的教育程度;家长的职业地位;工作性质;阶层、社交与信息;社会阶层与稀缺教育资源的获取。用这些因素分析中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将会产生很多共鸣场景,在美国家庭里,家长为了孩子学习成绩也会忙于奔走在学校与家庭之间,为了弥补学校教育漏洞,也会为孩子选择课外辅导,如普雷斯特小学斯文森夫妇不愿让女儿艾米丽留级,确保女儿在一年级剩下时间里和阅读老师一起学习,暑假会去请家教。中国“社会生活和组织模式不断从传统走向现代、走向更加现代和更新现代的变迁过程[11]”,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形式不同于传统,当前“课外辅导热”“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出现在家庭教育中,学校已不能在家校合作操控大局,家长利用阶层优势干预学校活动,尤其是不同阶层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引起学区房热、择校风波等社会问题,因此《家庭优势》尤其关于中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下的家庭教育提供重要启示。

通过宏大社会背景研究家长参与下家校互动,中产阶层家长参与方式符合主流社会要求,满足学校教育的要求。学校并非一个中立机构,学校发挥者社会分层功能,因此《家庭优势》在对比两所学校家长参与方式同时,展现出认可中产阶层家长参与,读者对劳作阶层(引用吴重涵译家庭优势:社会阶层与家长参与。)家校互动方式予以否定,拉鲁只是价值中立地呈现社会阶层在家校互动中发挥优势作用,但并非决定性作用,很多劳作阶层子女在学校教育中同样取得优秀的成绩。每个阶层家庭都享有一定资源,只是对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曾在差异,高水平家校互动的方式对家庭关系带来负面影响,引发家庭关系紧张,亲自冲突,婚姻冲突等问题。对于单向从学校视角构建家校合作来研究家庭教育应批判分析,“我们需要强调家庭遵守学校的要求有多种途径,需要注意家庭 “激活”资源的方式不同”[12-13]。因此对于中国家长参与下家校合作体系,因从多种视角下更具体、更动态构建家校合作机制,并非以学校为标准,被迫驱使家长参与的家校合作体系。

【参考文献】

[1] 吴重涵. 家校合作的家庭视角——《家庭优势:社会阶层与家长参与》中译本序 [J].教育学术月刊,2015,(4).

[2] 杨雄. 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合作的思考[J].社会科学,2013,(1).

[3] 刘良华. 新父母学校[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4] 骆凤.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研究成果的多学科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

[5] 赵利丽. 城市儿童家庭教育危机的社会学分析[J]. 教研探索究,2014,(8).

刘伟. 家长施教的社会学分析[J]. 当代教育论坛,2005,(12).

[6] 宋宁娜. 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7] 安妮特·拉鲁.家庭优势:社会阶层与家长参与 [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232.

[8] 骆凤.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研究成果的多学科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

[9] 贺晓星.教育中的权力——知识分析——深度访谈的中国经验[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2).

[10] 肖索未.儿童抚养与进城务工农民的城市社会文化调试[J].开放时代,2014,(4).

[11] 郑杭生.改革开放三十年: 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9,(2).

[12] [美]安妮特·拉鲁.家庭优势:社会阶层与家长参与(吴重涵,熊苏春,张俊译) [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222.

[13] [美]安妮特·拉鲁.不平等的童年 (张旭译)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猜你喜欢

家长参与社会阶层家校合作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浅析家长参与学前教育的困境及其应对策略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英语起始阶段中的家长参与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加强民主党派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