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策略研究

2022-11-24柯小玲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2年9期
关键词: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策略研究

柯小玲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原来的“双基”培养模式向“四基”转变,即从原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转变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因此,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课堂上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操作、去思考、去探究,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促进学生深入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27-0008-03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作为新名词、新概念,在数学课程总目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不少教师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理解比较片面、狭隘,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起来难免有失偏颇,导致学生的发展受阻,甚至是起到了负作用。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促进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一、重结果轻过程,体验缺失

传统的数学教学以“双基”为纲要,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唯分数论,教师忽视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导致学生学习体验缺失。如课堂上不是用课件演示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就是直接出示需要背记的知识结论;原本属于学生实践活动的时间被大幅削减,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习题训练,只要学生能够应付考试就行。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发现、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直观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积累丰富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案例: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苏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课,创设订购学生奶的教学情境:每月订购一件学生奶需要28元,全年订购需要支付多少元?

教材预设的解法有以下两种:一是将全年12个月一分为二,先分别计算出10个月和2个月需要支付的价钱,再合计;二是根据生活实际,先计算半年(6个月)需要支付的价钱,再按照一年有两个半年,来计算一年需要支付的价钱。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阅读题目后马上就能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知识,列出算式28×12。算式虽然列出来了,但是到底该如何计算,学生心里没底,根本不会想到教材中预设的两种解法。于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学生不得不跟着教师的脚步,亦步亦趋地去研究教材上的解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未经历探究、分析、归纳等过程,由于缺乏真实的体验,没有真正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所以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更是无从谈起。

解决策略:强操作,重过程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只能靠亲身体验,没有亲身经历实践活动,经验的积累就是一句空话。如在计算课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用心体验探究的过程,慢慢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这样教学,不一定要精心准备各种各样的教具、学具,可以就地取材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如将方格信纸作为学具,教师直接提问:“这张方格信纸(有12行,每行有14个方格)一共有多少个方格?”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探究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迅速列出算式:12×14。可这算式该如何计算呢?这就产生了新的问题。于是,学生以方格信纸为载体进行探究。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悟出了“先分后合”的方法,即先数出10行,每行有14个方格;再数余下的2行,每行还是有14个方格,这样算式就变成了10×14+2×14。如此,学生初步感知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将算理和算法沟通了起来。

动手操作能让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变得具体可感,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并进行验证,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认知过程。这样,学生既习得新知,又积累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可谓一举两得。

二、初始经验被无视,思维狭窄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通过揣测学生的心理需求去进行教学。很少有教师会从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角度去选择教学方法,不是担心学生知识基础薄弱,就是担心学生在活动中无法积累经验,从而影响教学的开展,延误教学进度,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情,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究新知。这样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深入探究,又能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案例: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课堂上,教师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卡纸,让学生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接着,让学生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将平行四边形一分为二,拼接成一个长方形;最后,研究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教学,看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实际上学生的所有行动都受教师操控,学生只是教师手中的提线木偶,导致学生的探究流于形式,只是死记硬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解决策略:自主探索,建构认知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所以教师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课堂上,教师应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具體的教学内容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动提取已有的知识经验深入探究,自主建构认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上述案例的教学,不妨这样引导学生探究。首先,利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导入,让学生融入情境之中进行探究。“围裙妈妈买了两块巧克力给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一块长方形,一块平行四边形。父子二人都觉得自己的那块巧克力小。围裙妈妈一时难以决断,你能助她一臂之力吗?”在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中,通过疑难问题,引导学生走入情境,以主角身份开始探究。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把手上的卡纸当成巧克力,你们打算如何着手分析?”通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释放无限的创新空间,学生会想方设法来证明这两块巧克力的面积相等,从而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自主迁移,主动建构认知。其三,小组汇报,展现多种不同的方法,如重叠比较法、数格子法、割补法等。最后,教师让选用割补法的小组汇报展示,集体交流讨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究竟有什么关联?长方形的面积可以通过长乘宽求得,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如何计算呢?”通过沟通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容易多了,从而证实了两块巧克力的面积相等,为围裙妈妈排忧解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图形面积计算经验,独立自主地推理、探究,实现旧经验向新经验的转化,促进学习迁移,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为后续的其他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奠定基础。

三、思考空间受限,表层探究

数学课堂中,为了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标准答案,让教学按自己的预设行进,教师常提出一些简单、直白的问题。其实,问题的答案呼之欲出,或者不言而喻,学生虽然也经历了短暂的思考,但这种思考是浅层次的,既无法形成理性的经验,也无法发展数学思维。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思维含量高的问题,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建更广阔的空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时,教师先通过大屏幕呈现信息“武汉到宜昌的动车轨道全程为363千米”,然后提出以下问题。

(1)如果动车已经开出1千米,还剩多远的路程?(363-1)

(2)如果动车已经开出3.2千米,還剩多远的路程?(363-3.2)

(3)如果动车已经开出a千米,还剩多远的路程?(学生在教师层层递进的提问下得出“363-a”)

师:“363-a”这个式子可以表示剩下的路程,也可以表示已经行驶路程与剩余路程的一种数量关系。其中,a在此处是一个变量,一旦被确定了,“363-a”也随之确定。

(学生若有所悟地点头表示明白,似乎弄清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但这种诱导式的机械对话,缺乏学生的深层思考)

解决策略:开放时空,深入思考

数学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促进知识、观点与情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展示交流,集思广益,获得丰富、深刻的学习体会。

如上述案例的教学,教师做了以下改进。第(1)和第(2)题保持不变,第(3)题改成:“赵总从武汉出发去宜昌谈业务,在卧铺上睡了一觉,醒来不知行至何处。你打算如何表示他已走的路程和未走的路程?”问题出示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自己则深入学生之中,着重观察、调研其中一组学生的学习情况。

首先,交流分享。第一个学生是四人小组中能力层级较低的一个组员,独立探究极为困难,但是他可以认真观摩和模仿别人的探究,并向同伴请教。

其次,碰撞质疑。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假定了一个常数,如“赵总已走120千米,还剩(363-120)千米”等。交流时,学生发现这应该是一个变量。经过商议后,小组成员一致决定用字母a来表示已走的路程,未走的路程则用另一个字母b来表示。第二个学生随后提出异议,他认为如果采用字母b来表示未走的路程,那么已走的路程和未走的路程之间的关系就没有了,为了表示这种数量关系,建议用“363-a”来表示未走的路程。

最后,择优完善。通过交流讨论,大家最后一致认同第二个学生的建议。另一个学生补充发言:“已走的路程a虽然可以自定,但是它是有范围限制的,即不能大于363千米。”……

不同学生的理解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是不同的。上述教学中,教师通过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自由地去交流、去思考、去探究,使结论趋于准确。这样的思维活动才是有价值的,学生获得的体验是深刻的,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四、亲历体验缺乏,经验单薄

组织练习、开展测评等活动,是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途径。殊不知,不恰当的训练是达不成预期效果的,甚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无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环节的教学,有效组织与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案例: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用好经验、用活经验,不断深入探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问题:“体育组林老师准备用一块长方形的红布,做一些直角三角形的小红旗。红布长3米,宽9分米;小红旗的直角边长度都是15厘米。问,林老师一共可以做成多少面小红旗?”经过独立分析与思考后,有学生这样列式计算:3米=300厘米,9分米=90厘米,300×90÷(15×15)=120(面)。

解决策略:实践体验,反思提炼

众所周知,别人的方法、经验不一定都是适用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重视有效经验的正迁移,促使学生的探究不断向纵深漫延。当然,如果学生能达成“吃一堑,长一智”的境界,这样就是另一番风景了。

上述案例的教学,不妨这样引导学生探究。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并画一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探究的机会,让他们根据题中的信息画出示意图以及自己的理解,从中把握好解题的重要信息,实现“做思”融合。其次,组织辨析并理一理。通过展示探究成果,帮助学生积累探究这类问题的经验,使得他们的数学学习更智慧、更理性。

总之,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因此,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重视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操作、去思考,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促进学生深入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曹磊.走向结构:低年级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J].数学教学通讯,2021(19):17-18.

[2] 邵锐.从“经历”走向“经验”:巧用数学活动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J].安徽教育科研,2021(16):43-44.

[3] 周秀.小学数学教学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策略研究[J].数学教学通讯,2021(13):49-50.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策略研究
初中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习得刍议
关注课堂教学,落实“四基”要求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目的论角度下的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层层推进,落实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目标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