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文本特点的民间故事教学策略

2022-11-24梅红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2年9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教学策略

梅红

[摘 要]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口口相传下来的经典文学作品,虽然篇幅一般都比较长,但内容充满了幻想,尤其是故事情节的传奇性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民间故事文本线索单一、情节曲折、结构清晰、通俗易懂,因而指向文本特点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民间故事。教师可通过梳理故事脉络、品味人物特点、发挥想象复述、开展读写结合以及引导深入阅读等策略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感受民间故事的神奇。

[关键词]民间故事;文本特点;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27-0014-03

统编语文教材将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编入五年级上册,由于故事内容比较多,编者将其拆分为一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民间故事浅显易懂、主题鲜明,主人公往往能够通过法宝的帮助,克服重重困难,获得美好生活。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民间故事的这些特点,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民间故事中蕴含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下面就以《牛郎织女(一)》为例,谈谈指向文本特点的民间故事的教学策略。

一、梳理故事脉络,整体感知情节

民间故事文本线索单一、通俗易懂。根据这一文本特点,课堂教学时理清故事脉络并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成为民间故事教学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民间故事一般都是按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进行描述的,理清故事的发展顺序有助于学生对故事内容进行全面了解,进而展开深入阅读。

《牛郎织女》是我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它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大东》中,到了汉代,由于手摇纺车的普及、耕牛和铁犁的推广以及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人们都非常向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因而《牛郎织女》的情节就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故事中蕴含的社会功能、文化价值、艺术水准都可以称得上是民间故事的经典。课文由现代作家叶圣陶整理编写,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讲这个民间故事的创作背景,然后让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再说说《牛郎织女(一)》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发生了什么事。在交流故事主要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牛郎的成长经历“童年—成人—成家”为线索,概括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由于文本语言浅显直白,学生阅读以后很快就梳理出故事的脉络:起因——牛郎从小失去父母,受到哥嫂的虐待;经过——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结果——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织女结为夫妻,生活幸福。

民间故事的创作都有一定的背景。《牛郎织女》以社会事实为依据,描写的是当时社会中类似牛郎织女的悲剧,而且天空中的确有牵牛星、织女星,人与物联系起来,创作的故事就很有真实感。课堂上梳理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后,学生大致了解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为后面仔细品读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品味人物特点,感受故事魅力

在民间故事教学中,教师除了从大处着手感知故事情节,还要从小处入手巧设话题,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品味,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细节,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逐渐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

《牛郎织女(一)》中的主要人物有三个:善良的牛郎、敦厚的老牛、勤劳的织女。教学这篇民间故事时,为了使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善良品质,教师从故事的主人公入手提出思辨性的话题:“放牛的人被称为牛郎,为了放牛,课文中的牛郎天天和牛生活在一起,还跟牛一块儿睡,你们觉得他是不是很傻?”在话题的引导下,有的学生说:“他不是傻,只是因为哥哥嫂嫂都欺负他,不给他吃热菜热饭,不给他穿新衣服,不给他床铺睡,他实在是没办法才和老牛住在一起的。”有的学生说:“牛郎这样做,是他善良品质的体现。牛郎照顾老牛真是尽心尽力,给它吃嫩草,带它喝上游干净的水,夏天让它在树林里休息,冬天让它晒太阳,牛郎是把老牛当作了亲人才和它睡在一起的。”有的学生说:“正因为牛郎的善良,才会感动老牛,后来老牛才会帮助牛郎娶到美丽、勤劳的织女,这就是善有善报啊!”在思考与辩论中,学生真正走进了牛郎的内心世界,感受到民间故事的巨大魅力。同样,故事中的老牛忠厚老实,它成天和牛郎形影不离,听牛郎诉说心事,为牛郎织女牵线搭桥,这体现了它善解人意、知恩图报的品质。美丽善良的织女心灵手巧,她原本在天上织云霞装饰天空,但她渴望自由,向往人间生活,最后留下来跟牛郎结为夫妻,可见她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人。

这个故事充满了凄美的情感,能够流传千百年的原因,就是故事里有老百姓喜欢的人物。这些人物形象虽然非常普通,但是每一个都是鲜活而饱满的,反映出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学习课文时,抓住文本中出现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进行品味,学生可以深刻地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入情入境地走进民间故事当中。

三、充分发挥想象,创造性复述故事

民间故事之所以被学生喜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着离奇而又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能读懂文本故事的教学目标,而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加入合理的想象,适当地给故事情节添枝加叶,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牛郎织女(一)》这篇民间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课文把牛郎是怎么和老牛相处的、牛郎是怎么和织女认识的都进行了详细地叙述。学生要想把故事复述得生动精彩,能深深地吸引听众,就要重点把这两个情节讲清楚。首先,在复述之前,学生要对整个故事的前因后果了然于心,要对各个情节之间的关联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对课文的重点部分要具体复述,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讲得详细一点。如有的学生觉得牛郎和老牛相处的过程很有意思,就想象白天牛郎是怎样带着老牛出去干活、吃草的,晚上他们又是如何一起生活的情景。牛郎经常会和老牛说心里话,那么牛郎到底说了什么呢?老牛“眉开眼笑”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牛郎说的话、老牛的想法进行大胆设想,并加入复述当中,使故事内容变得更加精彩。还有的学生对老牛突然会说话感到很好奇:“为什么以前只会‘摇耳朵、咧开嘴、笑嘻嘻’的,后来就突然会说话了呢?到底是什么神力呢?仙女下凡的消息,老牛是怎么知道的?”这些问题故事里都没有明说。学生就可以对这些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重点想象,复述时创造性地加入恰当的内容、动作、表情、思想等,从而丰富故事情节。比如,可以假设老牛原本也是天上的一个神仙,因为偷看了一本天书而被贬到人间,正巧做了牛郎的老牛,而它偷看的天书中就有牛郎织女结为夫妻的内容,于是才有了它后来指点牛郎去领回织女的故事。再比如,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仙女们商量去人间看看”的情形,当织女提出去见识人间景物的时候,众仙女有的拍手称好,大声说:“好啊,我也早有此意了!”有的却犹豫不决:“要是王母娘娘一觉醒来,发现我们都下凡了,要惩罚我们的。”织女說:“难得今天王母娘娘喝醉了,我们就出去玩一会儿,不会被她发现的。”最后,仙女们悄悄地从天庭溜出来,飞到了人间。

课后习题二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把课文中的两个情节说具体,也就是要求学生调取原有的认知,再根据情节的需要进行补充与重组,把故事说详细。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能使学生开动脑筋,拓展思维,把课文中写得简略的地方进行大胆地描述,使本来就具有神奇色彩的民间故事变得更加神奇。

四、引导深入阅读,体会故事内涵

民间故事往往包含深远的历史知识、饱满的人物形象以及丰富的思想情感,是学生了解历史以及获得正确价值取向的有效载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鉴于民间故事的文本特点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需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解读民间故事,达到深度阅读的目标,从而更好地体会民间故事的内涵。

大多数学生从《牛郎织女》的故事中,仅仅能体会到当时人们对于自由爱情的向往之情,往往感悟不到故事想要传达的多种信息以及多种情感。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阅读,挖掘故事中更多的内容和情感。教师可以先从标题出发,引导学生思考“牛郎”以及“织女”的含义。学生都知道,在故事中,主人公任劳任怨、不离不弃地和一头牛生活在一起,所以他叫牛郎。教师接着进行引导:“那么,牛能帮主人公做什么?”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异口同声地回答:“牛可以帮助人耕地。”从而成功地引出了“耕”这个概念。这样就从牛郎这个个体引申到广大劳动人民这个群体,使学生了解到耕地在古时候是广大男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由此及彼,从“织女”一词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想到养蚕织丝是广大女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教师此时可以顺势引出“男耕女织”这个词,让学生明白男耕女织的生產方式在我国古代占据着主导地位。通过标题解读,学生了解了历史,体会到了民间故事所带来的不一样的阅读体验。除了解读标题,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细细品读王母娘娘带走织女的行为:“为什么王母娘娘要拆散牛郎与织女?”学生一开始想到的肯定是:“织女和牛郎,他们一个在人间,另一个在天上,所以王母娘娘不允许他们在一起。”教师继续进行引导:“天上和人间代表的是什么?”学生在探索中明白了牛郎和织女的出身不同,继而生出疑惑:“出身不同为什么不能在一起呢?”此时,教师可以引申出“门户”以及“门户之见”这两个词,解释它们所代表的意思并告诉学生:“在古代,门户之见是非常严重的。”至此,学生知道了“门户之见”的含义,并且从故事情节中体会到了牛郎和织女其实一直在反抗这种“门户之见”,想要走出“门户之见”的牢笼,去追求自由的爱情。此时,教师就可以将文章的情感进行升华,揭示故事想要表达的是作者对门户之见的批评与讽刺。

从标题解读再到行为解读,学生从民间故事中学习了历史,也体会到了故事深刻的内涵。可见,教师需要在日常教研环节中关注每一篇民间故事的细节,引导和教会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深入阅读,从而更好地感悟民间故事的价值和内涵。

五、开展读写结合,延伸故事情节

民间故事虽然人物不同,但结构大体相似。因此学习民间故事,除了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还可以结合文本的结构特点开展续写活动,顺着故事的发展方向继续创编故事,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牛郎织女(一)》课文最后有一幅插图:织女见到老牛,也是把老牛当作亲人看待,欢欢喜喜地跑到老牛身边,拍拍老牛的脖子,用腮帮子亲亲老牛,老牛也眉开眼笑地和织女亲昵,而牛郎则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他们。“接下来,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在学完这篇课文以后,教师让学生以“牛郎的幸福生活”为主题进行故事续编。有学生写道:“白天,牛郎带着老牛到地里干活,织女在家里也没闲着,琢磨着怎样改善家里的生活。她用牛郎打柴换来的钱置办了织布工具,因为她织布本领很高,所以织出来的布匹花纹特别漂亮,一拿到集市上就被大家抢购一空。织女就日夜编织,赚到了一些钱后,就赶紧把牛棚改造成高大的楼房,添置了必备的生活用品,让牛郎和老牛不再遭受风吹雨淋,不再忍饥挨冻,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就这样,牛郎和老牛安心地在地里干活,庄稼长得一天比一天好,织女在家忙忙碌碌,前来购买布匹的人都排起了长队……慢慢地,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后来又添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牛郎和织女都感到幸福极了。”

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学生对这个民间故事的发展进行了合理的假设,不仅延伸了故事的情节,而且在“参与”民间故事的写作过程中获得了体验感和成就感,仿佛自己置身于故事当中,增添了更多快乐的阅读感受。

民间故事不仅具有记事类文本的通用价值,还有着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民间故事的文本特点,通过梳理故事脉络、品味人物特点、发挥想象复述、开展读写结合以及引导深入阅读等策略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感受民间故事的神奇。

[ 参 考 文 献 ]

[1] 葛晓丽.民间故事的教学策略探析[J].科普童话,2019(14):69.

[2] 陈曦.小学语文课堂中民间故事的教学策略[J]. 语文课内外,2020(11):298.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教学策略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