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演说的居要警策语

2022-07-08赖瑞云

语文建设 2022年6期
关键词:群文阅读

赖瑞云

【关键词】马克思的演说,居要警策语,毛泽东论写作,群文阅读

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以下简称《演说》)被选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诸多特色,拙文主要谈谈其运用“居要警策”语这一特色。晋代陆机《文赋》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毛泽东谈应用性文稿写作时特别强调过这一主张。作家梁衡在《毛泽东怎样写文章》中说,1951 年《中共中央关于纠正电报、报告、指示、决定等文字缺点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的第四条中,下面这段话是毛泽东加上的:

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即于开端处,先用极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现在新闻学上称为“导语”。亦即中国古人所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唤起阅者注意,使阅者脑子里先得一个总概念,不得不继续看下去。然后,再作必要的解释。[1]

著名老报人尹均生在《毛泽东同志怎样写新闻导语》一文中也有过近似的说法,只是文句略有差异,如“中国古人”,尹文则作“晋代陆机《文赋》中”[2]。毛泽东此论,精彩揭示了应用性文稿写作的一个重要规律性技巧。

《演说》一文开端正如此,说无产阶级革命像坚硬的壳下的汪洋大海,一旦动荡起来,必将把欧洲大陆撞得粉碎——这一气势恢宏的著名比喻,不仅瞬间吸引、震撼了革命低潮期迷惘的在场听众,而且也极大地吸引了后世广大读者,正如毛泽东所说,听众(读者)“不得不继续听下去(看下去)”,听听(看看)演说家接下去的“必要的解释”。显然,比喻之精彩是其次之事,最重要的是,此乃置于开端处的(居要)、唤起听众(同时也是唤起后世阅者)注意的、“一篇之警策”的“极简要文句”。而且,篇中这样的居要警策语有很多,后文将具体说明。

然而,该册教材的教参(教师教学用书)没有论及此手法。无疑,教参为这篇精彩演说所写的“课文解说”[3]已很精彩。如“解说”指出当时革命处于低潮,《演说》旨在“激发战友的战斗豪情,惊醒处于低潮中的怀疑论者”。对于今天的读者,这一背景介绍十分必要,由此也会明了对象明确乃是演说成功的首要因素。“解说”尤其好在围绕马克思这篇演说的宗旨,或逐段或综合地分析演说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包括其间的丰富思想、精彩辩证、亲切情感、生动语言、前后呼应的整体感、对社会矛盾的精辟洞察、对历史发展的卓越远见,特别是运用比喻和典故形象地呈现了其深邃睿智的思想。然而,美中不足的正是缺了对其运用居要警策语的解说。

先从《演说》本身看此特色。

第一,毛泽东改文说的“极简要文句”是相对的,不都是只一句话,对于较长之文,可以是一段话。1951 年《指示》本身就是明证,全文三千多字,五大方面,开头的“开门见山”语就是一段话,约一百五十字,概述了五大方面的要点。关键是这“居要”之“片言”要“警策”,如《辞海》所言“精练扼要”

“深切动人”“人受督促而振奋”;尤其要“唤起阅者注意”,使之“不得不继续看下去”。马克思这著名演说的开头语,正是这样的一段话: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

这段话相对于内涵极为丰富的千字演说,不仅精练扼要、深切动人,更如平地春雷,如拨云见日,令在低潮中彷徨的革命党人倍感振奋,都必然想听听他们的导师如何继续阐释这令人鼓舞的伟大预言。

第二,如此置顶之语,既开宗明义亮明演说目的——它首先要极大警醒乃至震撼悲观的听众,又具毛泽东说的“导语”之妙,将结论提前亮相——无产阶级革命的怒潮必将席卷旧世界。因此,按毛泽东的标准,开门见山旨在“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而马克思这篇演说的开头语,“目的”和“结论”都具备了,可谓居要警策语之典范。而且结论提前者,结尾往往亦为与之呼应的居要警策语。《演说》正如是,它以只需稍作解释人们就明白的“菲默法庭”典故作比,形象地推出了最后结论:

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这与开头亮相的结论遥相呼应,再次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必将走向高潮,必将粉碎旧世界的坚定信心。

第三,这首尾呼应、首尾均有居要警策语已够精彩了,然而篇中还有四句居要警策语!此亦是毛泽东总结的规律性技巧。

此即毛泽东改文一开始说的“一切较长的文电”。这表明:不仅全篇开头,且篇中某段、某部分、某方面相对较长者都可能有个须先提出要点的开端。1951 年《指示》緊接毛泽东改文“不得不继续看下去”之后,即紧接着说:“长的文电分为几段时,每段亦应采用此法。”《演说》正是采用此法,而有如下四句“居要警策语”。

第一句为第二段开头(即“必要解释”一开始):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此句形象地指出工业和科学是带来社会变革最终引发革命的新生力量,不仅引发了1848 年革命,也必将引发今后的无产阶级革命。此句统贯全篇,醍醐灌顶,如毛泽东所言的“总概念”,听众必然认真听下去。听到中间,明白了工业和科学既制造了社会矛盾,又创造了革命的社会基础;听到末了,明白了与工业同时诞生的工人是历史的主人,这就是“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第二句、第三句是互相关联的。第二句居要警策语为第四段开头句,它承接第三段而来,第三段的主要句子如下: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

显然,这第四段开头句“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是第三段、第四段前半部分的承前启后句。第四段前半部分如下(序号为笔者所加):

(1)即前述开头句。(2)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3)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4)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5)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6)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7)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8)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9)有些党派可能为此痛哭流涕;另一些党派可能为了要摆脱现代冲突而希望抛开现代技术;还有一些党派可能以为工业上如此巨大的进步要以政治上同样巨大的倒退来补充。(10)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

同样显而易见,第(1)句是对第(2)至第(8)句(句句均是矛盾双方并存)的统摄,亦是这些现象(第四段前半部分)的“结论提前”句,因为当听到第(1)句时,听众会继续听下去:我们的时代,是否每一事物都包含自己的反面?

第三句居要警策语,即第四段前半部分结束的第(10)句。“狡狯的精灵”指《仲夏夜之梦》中那个制造矛盾者。此句又显然是对第(2)句的矛盾并存哲理句的形象呼应,亦可视为对第四段前半部分所述诸多矛盾并存现象所作的结论。这结论,加上第(2)句“矛盾并存”居要警策语合力提醒人们,不要像第(9)句中那些惊慌党派、悲观党派那样,而要辩证科学地看待各种社会矛盾,认清革命并未退场,认清工业和科学就像“狡狯的精灵”,既创造了人类历史过往任何时代都不可想象的伟大成就,又产生了进步与衰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抗的矛盾,而这一切矛盾正是酝酿和爆发将来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基础。

第四句居要警策语即第四段后半部分第一句:

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按:即工业和科学)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

此句是统摄第四段后半部分的“总概念”,马克思以此告诫和激励工人阶级及其领导者牢记历史使命,使工业和科学很好地发挥为革命创造光明前景的正面作用;同时针对现场听众主要是英国的革命者,着重唤起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现代工业的头一个产儿”、“社会革命方面肯定是不会落在最后的”英国工人阶级的自豪感。接着顺此指向全篇的大结论:号召整个欧洲(实乃全世界)无产阶级自觉担当起宣判旧世界灭亡的伟大使命。无疑,这最后的大结论与上述第四句居要警策语也互相呼应了。

我们试从论说最重要的逻辑推理角度小结一下:工业和科学是最终引发革命的新生力量——这“狡狯的精灵”既制造了当今一切社会矛盾,使矛盾并存成為当今时代的特征,也创造了社会革命的基础——而只有新生的工人阶级才能掌握这新生力量,使它很好地发挥作用,创造革命的光明前景——无产阶级,包括决不会落在最后的英国工人阶级,应当义不容辞地奋起粉碎旧世界,也必能粉碎这旧世界,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这雄辩的逻辑关系,就是被惊醒、被震撼的听众从马克思那里听到的“必要解释”,而这雄辩的逻辑关系又是由上述篇中四句居要警策语清晰串联成的。因此,这篇著名演说的居要警策语不仅开头语是典范的,且因其贯通首尾、中间,成为全篇的基本结构和强化雄辩逻辑的推手,处处印证其伟大继承者毛泽东总结的有关规律和技巧,这更是典范的,即使在马克思自己的演说中也是翘首之作。

再从其他手法、其他演说看此特色。

如果去掉“居要”二字,那么,警策语就不止前面所说的首尾二处加中间四句,而是全篇多数语句都堪称警策语。也就是,警策语不仅居该篇各“要”处,成为其结构特色,而且也成为其语言特色。除了前面的大量引文,如“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等,随便再举几句,如“尽管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把两万磅重的压力加在每一个人身上,你们可感觉得到吗?同样,欧洲社会在1848 年以前也没有感觉到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革命气氛”,均是对社会和历史的精辟的概括。

千字左右的演说,警策语如此之密集,说明其间蕴含着丰富思想、广博学识、睿智洞见和卓尔表达。具有如此知识密度、思想深度、背景广度的演讲,巧妙加入一连串的比喻和听众熟知的典故,使之鲜活直观,就显出了它的意义。这方面,教参及其他论者已作过很多解析了。

但是,本篇最主要的艺术特色不是使用比喻修辞,而是运用居要警策语。我们试把最精彩的首尾处的比喻删去,开头改为(其中“吵吵嚷嚷地宣布”为拟人,一并改掉):

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对顽固守旧的欧洲社会的一次小小的触动。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整个欧洲社会蕴藏着深不可测、巨大无比的无产阶级革命的能量。一旦这能量爆发出来,必将极大震撼旧欧洲,极大冲击一切旧制度和旧秩序。不管资产阶级革命者是否情愿,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解放的到来,是1848年革命的必然结果。

结尾删去菲默法庭典故后,改为:

欧洲所有的反动统治者已逃脱不了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无产阶级必将担负起这一改变旧世界的伟大历史使命。

改后的语句虽在生动形象方面不如比喻句,但基本意思和气势力度仍如原稿,居要警策语则丝毫未受影响。相反,如不运用居要警策语,那几乎是面目全非的另一个演说了。

全篇不艰涩,不仅得力于比喻,还得力于另外两个手法,但它们同样取代不了居要警策语的作用。一是排比,即第四段前半部分的十句,绝大多数都是矛盾对立并存句,如一面是神奇的力量,一面是过度的疲劳;一面是财富,一面是贫困;一面是胜利,一面是败坏……一连串结构相似句子的重复,就产生了排比回环的节奏美。还有更明显的排比,即上述第(4)(5)(6)(7)句的“……似乎……似乎……仿佛……似乎”,第(9)句的“有些党派可能为此……另一些党派可能为了……还有一些党派可能以为……”。而这些排比,不能像前面的比喻那样可以改动,因其矛盾对立并存句和“似乎”句关系到演说要表达的内容,一改意思就变了;三类党派的态度,即使改为“一、二、三”都有排比之味。但是,本篇多数句段并未使用排比,故排比之地位无法与作为基本结构的居要警策语及基本语言特色的警策语相比。二是呼应,但本篇是因“结论提前”“结论再现”形成了前后呼应,也就是说,呼应是副产品,而源头“结论提前、结论再现”正是本篇居要警策语的重要表现。

有没有既运用了居要警策语,又以其他手法为主要特色的演说呢?有。如《卡·马克思关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使用机器的后果的发言记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 卷),开篇提出:“使我们最为惊奇的是,使用机器的结果竟同人们原来认为必然会产生的那一切截然相反”,这是结论提前式居要警策语。结尾说:“最后,可以说,在目前,使用机器一方面导致联合的、有组织的劳动,另一方面则导致至今存在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的破坏”,这是呼应开篇的结论再现。中间阐述各种后果时,各部分开头语分别是:“使用机器的另一后果,是把妇女和儿童驱入了工厂”,“使用机器的又一后果,是完全改变了国内的资本主义关系”,“有组织的劳动是使用机器的最重要后果之一,而这迟早又会产生自己的各种后果”,“使用机器的实际后果,在那些未使用机器的劳动部门里表现得最为明显”(此段未展开说)。显然,以上均为居要警策语,贯穿首尾及各部分之中,已成为该篇的基本骨架、基本特色。但同时更主要的特色是,在语感上表现得更为强烈的贯穿全篇、凸显“一切”皆“截然相反”的——“结果”“另一后果”“又一后果”“最重要后果”“各种后果”“实际后果”——这种复沓手法。

又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首尾,也是结论提前、结论再现、互相呼应的居要警策语。即开篇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结尾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但本篇最主要的艺术特色,乃贯通全篇、成为其结构核心的一连串的让步手法。这就涉及一个类似于“求通与求好”的问题。前文介绍的毛泽东主张,是应用性文稿(讲话)唤起听众(读者)注意,不得不继续听下去(看下去)的一个重要写作技巧。做到这一条,不仅是“通”,实际是“好”(所以说是“类似于”),那么,后面的“求好”实乃求“好上加好”。这“好上加好”有兩类做法,第一类是技巧表现得很典范,第二类主要是篇中的其他表达精彩到成为主要特色。实际情形当然很复杂、很丰富,第一类中也可能其他表达亦精彩,如本课,比喻、排比亦令人赞叹;第二类中同样可能居要警策语亦很出色,甚至如本课一样典范,如上述马克思的另一《发言》及恩格斯的《讲话》。

马克思的三十六篇演说[4],除一篇注明原记录缺失开头,一篇为记者报道,很可能误记开头外,其余三十四篇均有唤起听众注意的精彩开端,如《论波兰问题的演说》中的“历史上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卡·马克思关于巴黎公社的发言记录》中的“即使公社被搞垮了,斗争只是延期而已。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在工人阶级得到解放以前,这些原则将一再表现出来”。其中多数(含上述两篇),都有头尾呼应、中间提点的居要警策语,最出色者,并不逊色于本课多少。属于第二类既居要警策语出色,其他表达又精彩到成为主要特色的也有不少,如《关于波兰革命的演说》中一气呵成的连续推理,《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一连串的“人物对话”,《卡·马克思同“世界报”记者谈话的记录》接连不断的巧妙反问。当然,无论何类何种,马克思演说的实际形态又千姿万态,但均有居要警策语,且语言明快、犀利甚至风趣。

综上,本课典范地运用居要警策语,这是马克思的一贯风格,是其熟知此类应用性文稿写作规律性技巧(虽是其继承者毛泽东运用中国古代文论总结出来的)的产物。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其非演说体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共产党宣言》。《宣言》开头说“……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结尾说“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就是更典型的结论提前、结论再现、首尾呼应、比喻精彩的居要警策语。《宣言》各部分,同样有极精辟的居要警策语,如第二章开头的“(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第四章开头的“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等等。

现在倡导群文阅读,以上无疑是有关马克思演说的群文阅读。当这群文阅读立足于上述揭示奥秘的文本解读,笔者相信,我们将更能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无论是马克思本人还是毛泽东)天才般的写作经验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宝贵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群文阅读
连缀,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密钥
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与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及策略探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分析
群文阅读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