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的几点思考

2022-01-21董世军王晓初

成长 2022年1期
关键词:高校培养

董世军 王晓初

摘 要:新时代注重强化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并将之充分融于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之中,对于坚守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意义重大。但在今天多元思想和信息时代的冲击之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没有与时俱进,一些大学生信仰出现动摇。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较为陈旧、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考核方式单一,以上问题都是影响教学效果、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的因素,因而,笔者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一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培养方面的思索。

关键词:高校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培养

1 引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大学生受到功利主义等思想的影响,理想信念有所削弱。为了应对新的形势变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创新教育方法,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今思想多元化的冲击下,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努力探索新的教育培训方法和途径,以学生为核心,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遵循信仰教育规律,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新时期,大学生应担负起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使命[1]。理想、信念都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信仰是精神的最高层次,信仰是人类精神地图的核心,是人类精神建设的支柱。青年大学生的信仰状况是社会状况的缩影,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兴衰。单纯的物质繁荣并不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关注人们的精神生活,关注精神家园建设,引导青年学生信仰科学,是建设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培养具有科学性和价值性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显得尤为重要[2]。

2 培养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义

2.1 有利于高校立德树人理念的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使命,也是习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创新。要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就需要培养有信仰、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高校教育必须要坚持立德树人,大学生要以其为立身之本,才能担当时代大任。要想实现立德树人,就要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强化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认同,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更加认同了,才能使他们将信仰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有效的激发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立德树人的导向功能。

2.2 有利于高校坚定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

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期,各种社会的思潮以及其他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西方的资本主义价值观影响到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很多学生出现功利主义思想,缺乏奉献精神,热衷于过度消费,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越来越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高校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强化理想信念。人民有信仰,国家才能有力量。大学生有信仰,国家的未来才能有希望,强化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才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力量。

2.3 有利于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习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这是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即社会主义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通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养能够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道德修养水平,继承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精神,培养优良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力,建立好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民族精神薪火相传。当代大学生都生活物资富裕的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革命时代的战火洗礼,也没有经过艰苦斗争的卓绝岁月,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斗争中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就不能够具有永不衰竭的奋斗意志。

3 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的现状

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多数是“00后”,是在物质丰富的商品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家庭宠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又是独生女子,集父母宠爱于一身,吃苦耐劳的品质有所下降。在现今这个令人眼花缭乱、复杂多变的时代,在一个价值观念多元化、矛盾激化的时代,一个不确定性越来越大、选择难度越来越大的时代,成长背景、成长环境等因素不断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选择。同时,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追求个性,崇尚自由。因此,很多大学生没有建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或是信仰不够坚定。而且,从大学生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主要来自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该课程的教学目前有鲜明的应试教育特征,在建立信仰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他们往往缺乏对“信仰是什么”的理解,更不用说建立信仰的问题了。

另一方面,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学不能有效的抓住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因此不能将一些现代化的教育元素融入到青年学生们的信仰教育当中来,不利于培养高校青年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为了更好的落实高校学生的信仰教育,就必须要对原先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进行针对性的改变,增加一些马克思主义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笔者發现,部分高校倾向于引导学生们参观一些红色场馆,让学生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红色资源与红色文化的感知,坚定学生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虽然一些高校已经普遍开展了相关实践活动和培训教育,并且已经形成体系,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学校举办实践类活动的效果持久性比较弱;其二,学校举办的相关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在高校教师引导学生们参观红色场馆时,一些高校的组织者过于重视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侧重于为学生们拍照,录视频,上传网站,忽略了对学生们感受红色文化的认知,不利于学生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的理解。在高校举办课外社会实践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们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养,缺少了活动的理论支持,这也是导致学生们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信仰教育效果差的原因之一。在高校一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面,一些青年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都是由高校教师进行授课,教学的方式比较枯燥无味,也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实践化,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成果研究的也不够深入,因此不能面面俱到的对学生们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不能有效地加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4 新时代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的思索

4.1 抓住教师这一关键,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

广义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教师非常广泛,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党建工作者、辅导员,在大思政课程体系下甚至还包括各个专业的教师。只有全体教师通力协作、共同致力于对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并形成合力,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育人效果。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作用,先要保证教师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专业的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够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去影响学生。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强化自身理想信念,加深自身理论素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理论功底水平,力求思维创新,能够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育学生和感染学生。另一方面,拓广视野,教育教学中能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能够深入浅出地将深奥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讲清楚,讲透彻。教师要善于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让大学生真正从内心认同马克思主义,同时也要善于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的支持,充分发挥教师这一关键要素的作用,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4.2 遵循信仰生成规律,领悟信仰真谛

教育中遵循信仰生成的规律,设置阶段性目标,力求在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信仰的形成和确立不是被动的接受,不是知识的获得,信仰的生成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不但会不断学习新知识,认识新理论,而且还要经过一个不断相信,甚至在过程中产生怀疑的阶段。最重要的是信仰不是单单喊口号,更是需要在实践和斗争中经过考验的过程。信仰就是了解所信仰的对象为何物,在了解的基础上产生了情感上的认同和相信,最终才能谈对信仰的景仰之情[5]。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必须真正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深刻把握历史规律,认识到马克思理论的博大精神。如果大学生不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那么他们就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真谛,那就很难建立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力量,是理性的知识体系,是不可攻破的真理,所以在建立信仰的过程中必须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这一规律,只有专攻理论,才能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谛,只有在理论的汪洋大海中找到真理,他们才能够建立信仰的精神家园,只有在理论上有高度认识,他们才能够在实践中永不止步。 21世纪是新时代,生产力高度发达,与马克思理论创立的时代相比已经有了飞跃性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所以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必须与时俱进,符合00后这一代人的特点,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循循善诱,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育,组织他们开展他们乐于从事的活动。

4.3 转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借此推动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创新

教学考核和评价是验收环节,是最终检验“学生学”与“教师教”的重要指标。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教与学实践效果的不理想和很大程度是因为考核和验收的不顺畅。其核心问题在于应试教育体系下的考核体系,考核形式较为单一,以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考核为主,平时成绩一般占30%-40%左右,一般是由课堂表现、作业和考勤组成,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程度、理论水平、实践活动、个人素养等方面都缺乏考察,对学生日常品行和行为也缺乏评判。这导致平时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学生和信仰不坚定的学生在考核中表现不出来较大差距。同时,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更多的是沿用知识考核的形式,期末考试内容一般较多关注理论知识,强调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把握,几乎所有的考核答案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因而大部分高校学生对思政课考核的印象都是死记硬背,大大影响上课的兴趣,严重时甚至出现抵触的情绪,这就很难激发学生课堂学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兴趣,进而就难以达到教育教学效果[7]。

要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要对改变传统考核方式,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全面考核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各个层面。因此,必须从单一的考试评价向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转变,进而推动整个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发挥大學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质量。让信仰教育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评价中,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多元化,注重绩效评价与学生品行相结合,把学生课题参与结合起来,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相关的不同特点,将实践教学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学期期末考核,制定不同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标准,这不仅有利于调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提高其魅力;也有利于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思维和模式,克服传统考核方式以知识记忆能力作为评价的方式,真正把理论结合实践进而转变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学习效果作为评价方式。同时这样还能够有效改变以往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考前突击反应测试模式,让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时刻以马克思主义信仰要求自己。

5 结语

信仰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世界,其建立过程包括从认知到实践的过程,因此高校必须要重构教育体系,以实践为导向,注重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观察,全面创新教学活动。马克思主义作为主体的行为规范必须外化,因此,有必要加强实践环节考核,有助于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参考文献:

[1] 王奥.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25(04):178-180.

[2]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N].央视网, 2019-03-18.

[3]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1)

[4]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N].央视网, 2019-03-18.

[5] 郭敏.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

[7] 王永和.围绕“认知、认可、认同”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法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 79-81.

猜你喜欢

高校培养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