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2-01-21宋蓉晖

成长 2022年1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人才培养高职

摘 要:本文首先调查了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现状,然后在分析造成现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将培养工匠精神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培养理念,构建了“基于价值相关主体的多元并行互动”的工匠精神培养模式,通过“多合一”的工匠精神培养手段,以期实现将高职生培养成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工匠精神 高职 人才培养

1 工匠精神培养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工匠及其精神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也在不断加强这方面的培育,在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是,有一些高职院校却忽视作为高职教育灵魂的工匠精神,培育相关工作仅滞留在口头层面,不能很好地落实和贯彻;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仅仅被当成思政课的一部分进行讲述,没有融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也没有融于教学资料中,更没有真正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导致效果一般。

2 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成因

2.1 工匠社会地位低的传统观念

自古,我国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现在的家长也都希望孩子上大学而不是职业院校,希望孩子毕业后坐办公室当白领而不是到车间当蓝领当工匠。这样的观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社会上大多数人不愿成为工匠,也从内心深处看不起工匠,导致工匠精神失去大众的生长土壤。

2.2 近代低下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经济

自清朝末年的一百多年间,中华民族经历了西方诸多列强的侵略、殖民以及几年内战,极大的损伤了国内社会经济的元气。新中国成立时,工业基础和其他设施一穷二白,物质极度匮乏,吃饱都是奢望。在生存为王,吃饱才能活下去的年代里,没人会在乎精致完美。改革开放初期很长的一段时间,生产力水平仍然很低,日常用品任然供应不足,普通大众依然缺衣少食,生产只能先保供应,此时生产只能注重产品的产量而非质量。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青年人不愿跟着师傅学艺,学艺的过程是苦修的过程。没多少人学艺,传统学徒制也就无法延续,以能工巧匠为载体的工匠精神也难以传承下去。

2.3 高职院校不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

国内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足够重视工匠精神,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相应的机构和人员;第二,没有相应的制度措施,更没有考核评价机制;第三,没有怎么关注学生的专业忠诚度,学生毕业后目光短浅,为了眼前蝇头小利而放弃专业深造,工匠精神极度缺失。

2.4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均不满足工匠精神培育的要求

高职教师数量跟不上规模发展要求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对高职院校来说,缺的不仅仅是知名教授、学术带头人,还包括基本的教师力量。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数量都严重不足,《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高职院校生师比为22.78:1,浙江省高职院校生师比22.52:1,均远高于国家规定的15:1的标准,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更是缺口巨大。教学及其他工作总量超负荷严重等问题屡见不鲜:同一名教师教多门专业课程、专任教师课时量很大,同时还需要承担科研以及学校额外布置的工作任务,负担过重,教学等工作量大的必然结果是教学效果一般,甚至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另外,一些专业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不能满足工匠精神培育的要求,也是导致培育工作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一些教师虽然自己专业水平很高,教学能力也很强,但是自身并不具备工匠精神,工作得过且过,敷衍了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是老师的镜子,如此的老师怎么能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呢。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工匠精神培育的要求,“非工匠培育工匠”是工匠精神培养的关键瓶颈问题之一。

2.5 产教融合浮于形式

产教融合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最优途径,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浮于形式,有的在实际操作中没有落实,有的融合力度不大,难以营造出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

2.6 高职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力不高

很多高职学生学习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兴趣较低,基础又较差,也没有良好的态度和习惯,导致教学参与度较低。不仅如此,很多高职生盲目选择专业,对职业生涯没有规划、对所学专业没有明确认识,一段时间过后,就对专业丧失兴趣,学习热情降到冰点,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底下,严重影响工匠精神的培养。

3 工匠精神培育的指标

3.1 工匠精神的内涵要素

分别对学生、教师和企业管理者进行调查,了解高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际效果,了解教师对效果的评价,了解企业管理者如何看待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效果。设定以下这些要素作为工匠精神内涵要素清单:爱岗敬业、注重质量、坚守标准、严谨、专业性、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吃苦耐劳、责任心、耐心、诚信、主动性、工作投入、奉獻、职业素养、职业认同、不断挑战、持续学习、培养力、坚持力、创新力、实践力、用户至上。

3.2 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因素

通过前述的调查和影响因子分析,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因素有以下三个:第一,宏观的社会环境;第二,中观的学校环境;第三,微观的内生力量。宏观的社会环境包括大众观念、社会风气、工资情况三个方面。中观的学校环境包括校园文化、培养制度、师资力量、校企合作、课程教学、实训实践六个方面。微观的内生力量包括学生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自我效能感两个方面。

3.3 工匠精神培育的指标体系

宏观的社会环境是外部的,不可控的,短期内难以有质的变化,因此,本文主要从中观的学校环境和微观的内生力量方面进行工匠精神培养的论述。综合前述的内涵要素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设定学院重视程度、与教学的融合度、校园工匠精神文化环境三个指标作为一级指标;设定校企为顶岗实习学生配备双导师、按照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和管理、专业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校园文化具有工匠精神氛围、实验实践中强调工匠精神、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有选择实习企业和岗位时的优先权、对工匠精神培育实行过程管理、学校成立专门培育工匠精神的职能部门、健全工匠精神培育管理制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工匠精神指标、职业资格要求、拓展专业学习、实习以及各类奖励制度、工匠精神与毕业资格挂钩等十四个指标为二级指标。

4 高职生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

如何将高职学生,培养成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包括:由谁培养?在哪培养?培养啥内容?如何将前三者组织在一起?这就是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回答的问题。

在工匠精神的培养中,培养理念是培养的纲领,培养模式是培养的载体,培养手段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1、工匠精神的培养理念:在高职教育中用工匠精神培养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高职院校要立足长远,深化办学机制改革、优化管理服务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以及校园文化,扎扎实实地进行内涵建设,营造优良的工匠精神培育的氛围和环境,转变观念将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始终。高职院校只有把工匠精神培育贯穿與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思想品德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实训、实践实习等方面加强工匠精神培养,把工匠精神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激发学生对行业、企业、岗位的向往之情,促进学生养成工匠精神,才能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同时,对于在百万扩招时招入的退役军人和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这些非传统应届生源的年龄段结构、教育背景、文化背景、社会阅历等与应届生相比有很大差异,要根据这些学生的年龄层次、不同个性等特点,实施“入门培训—预备工匠—合格工匠”的递进式三阶段全过程教育,培养这部分具有一定社会经验高职生的工匠精神。

匠于心,铸就“工匠魂”。“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匠人必先淬炼心性,保持激情,培养职业认同感,唤醒体内的一流精神,才能达到一流的技术。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教职工在传道授业时,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用工匠标准,发挥自身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才能达到一流的水平,把学生培养成工匠老师们的“镜子”,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工匠精神的培养模式:基于价值相关主体的多元并行互动。

政府、企业、学校是价值相关的三者,它们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体, 学生是工匠精神培养的客体,是三个利益相关主体们共同生产出的产品。在政府搭建的利好政策平台上,校企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培养人才的“供”与企业需求人才的“求”无缝对接,形成高校、企业、政府、学生多赢的局面。

“并行”是指要从企业需求的视角,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互动”是指工匠精神培育与专业教学要做到和谐互动,有机渗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植入工匠精神培养指标,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工匠精神的要素,在传授技术、技能、技艺的“道”的过程中有效融入工匠精神的思想。润物细无声地由工匠技术操作层面升华到工匠精神领域层面,真正做到工匠精神外化于行并内化于心。所以说,工匠精神不只是单纯的精神,而是专业技能升华到精神层面后专业技能和精神二者的结合体。

培育工匠精神就要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搭建政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开展“基于价值相关主体的多元并行互动”模式的人才培养,连接专业教学,将工匠精神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训实习当中,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生产任务中体验职业文化,由师傅言传身教,融合价值培育、知识传授与技艺实践,培养学生敬业、精业、乐业精神,最终实现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效果。

3、工匠精神的培养手段:“多合一”全方位产教深度融合手段。

“多合一”指招生招工合一、做学合一、企业办公和实训基地合一、“教师”多重身份合一、学生多重身份合一、校企文化合一。

基于产教融合,构建“361”造价工匠共育模式。

5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工匠精神培养

三个培育主体是:**造价协会(**市造价投资办)、学校、二十余家造价企业联盟,共育造价工匠。“多合一”的产教深度融合措施,由**造价协会(**市造价投资办)牵头,组织协调学校和企业联盟作为培育主体,签订三方合作协议,破解传统产教融合中“合而不作,产而不教”的尴尬状态。三方协同确定培养方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深化产教融合,资源共享。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按识岗、习岗、跟岗、顶岗路径组织安排,“四岗递进式”造价工匠生成路径,最终实现培养目标。

6 结束语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不只是物质生产领域需要,精神生产领域同样需要。可以说,“工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培育工匠精神就要搭建政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校企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要重视高职教育灵魂工匠精神的培养,用工匠精神培养工匠精神,建设具有工匠精神氛围的校园文化,成立专门的培育职能部门。培育工作要融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于专业课中,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

基金项目:2020年浙江省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课题“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361式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编号20-高03)。

参考文献:

[1] 杜连森.转向背后对德日两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审视及借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13-17.

[2] 姜汉荣.势之所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内涵解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9-12.

[3] Kinjerski V M,Skrypnek B J. Defining Spirit at Work: Finding Common Ground[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2004(17):26-42.

[4] 吴加权,朱国奉.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新范式:“产教创一体化”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10-14.

[5] 王淑涨.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J].教育理念与实践,2018(21):33-35.

[6] 尹贻林,应用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工程科学,2015(1):114-119.

[7] 郭文富.扩招百万呼唤高职院校建立新型质量保障体系[J].职教论坛,2019(7):37-41.

[8] 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6.

[9] 陈燕妮.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J].大观,2019(8):175-177.

[10] Kinjerski V M, Skrypnek B J. Four Paths to Spirit at Work: Journeys of Personal Meaning,Fulfillment, Well-being,and Transcendence Through Work[J].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8(4):319-329.

[11]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gov.cn/zhuanti/2019qglh/20191hzfgzbg/Index.htm.

[12] 曾亚纯.职业院校毕业生工匠精神行为表现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0):10-16.

[13] 余祖光.以改革促发展的思路为高职百万扩招做好必要准备[J].教育与职业,2019(8):5-10.

[14] 常姗.百万扩招任务的责任分解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9(15):26-31.

[15] 郭文富.扩招百万呼唤高职院校建立新型质量保障体系[J].职教论坛,2019(7):37-41.

[16] 肖称萍,徐书培,卢建平.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思考[J].职教论坛,2019(7):42-46.

[17] 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18] 刘春.“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院校的教育追求[J].职教通讯,2016(32):19-20.

[19] 王靖高,金璐.关于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几点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6(22):62-64.

[20] 许应楠.职业院校人才工匠精神培育影响因素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10-13.

[21] 张宏,孙宏兴,徐涛.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9):36-42.

作者简介:

宋蓉晖:(1979.06—),女,漢族,甘肃酒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人才培养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