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思辨:走向理性的数学学习活动

2021-12-08尹鹏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31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尹鹏

摘要:学生思辨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学生数学素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外辨可以激发学生思辨意识,通过内辨可以培育学生思辨能力,通过融通可以提升学生思辨品质。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以思促辨、以辨明思,让学生的思辨交融,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数学学习的不断深入。通过思辨,能提升学生学习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思辨 理性活动

思辨,从哲学视角来看就是指“运思”(海德格尔语)能力,也就是借助概念进行理论思考。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需要学生对概念、判断进行逻辑分析、理性推理。从小学阶段起,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辨,培养学生的运思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思辨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学生数学素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许多学生之所以学习力较弱,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思辨能力薄弱,具体表现为对数学概念、判断的消极思维,惰性等待,思维混沌、模糊,甚至对数学概念无动于衷,等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外辨,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内辨,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辨策略、思辨素养等。

一、在“外辨”中激发学生思辨意识

数学思辨,从表现形态上看可以分为显性思辨(外辨)和隐性思辨(内辨)。所谓“外辨”,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针对学习素材、方式等进行的一种选择性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辨意识;可以通过比较,激发学生思辨动力;可以通过变式,引领学生思辨方向,提升学生思辨品质。在思辨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寻找证据,从而拓展數学思辨的深度,延伸数学思辨的宽度。

在数学思辨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数学的思想、方法视角对数学知识进行理性辨析。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个体性的显性思辨,又可以引导学生研讨、交流,进行群体性的显性思辨。在显性思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辨正命题,还要引导学生辨逆命题,更要引导学生辨否命题、逆否命题等。通过对命题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地辨析,让学生明辨是非。这里,既有自主性的思辨,也有他主性的思辨;既有针对性的思辨,也有形成性的思辨,还有拓展性的思辨等。不仅关乎思辨知识的外显形式、内容,而且涉及思辨知识的内隐数学思想、方法等。比如教学“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在呈现了大量的显性素材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概括“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对于学生的归纳概括,教师要引导他们思辨:两边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一定是轴对称图形吗?两边完全相同的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对折之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辨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寻找反例,从而进行显性化的思辨。通过举例反驳、举例归纳,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辨力。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如轴对称图形的两边完全重合吗?轴对称图形的两边完全相同吗?轴对称图形的两边形状、大小相同吗?通过对正命题和逆命题的思辨,优化学生的思辨品质。

二、在“内辨”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所谓“内辨”,是指学生的隐性思辨。从根本上说,思辨总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的一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思辨就是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分析、推理、归纳、判断等,这样的内隐性的思维活动就是一种隐性思辨。要以思促辨,以辨明思,让思与辨相互支撑、相互交融,共同推动学生数学学习走向深入。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数学思考越深入,思辨就越明晰。数学思辨,能不断地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深入。

在数学隐性思辨中,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认知性思辨,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辨,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全局性思辨、智慧性思辨等。在数学思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学习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其中“高”的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垂线和平行线”,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高”,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辨,从而把握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数学本质。平行四边形可以画出多少条高?平行四边形有几组数据不同的高?这些高有怎样的特点?这样的思辨,不仅要求学生深刻领悟高的内涵、意义,更要求学生能把握平行四边形的高,认识到平行四边形不仅可以将上下两条边作为底,也可以将左右两条边作为底。通过这样的内辨,学生对“距离”“垂直”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这样的领悟同样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操作,为学生后续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思辨过程中,学生会放慢学习的脚步,逐步从知识的表层深入到知识的深层,从而凸显了思辨的缜密性、深刻性、灵活性。通过对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思辨,能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把握、认识梯形的高。通过不同数学知识中的高的思辨,形成学生对高的本体性思辨,即高就是指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三、在“圆融”中提升学生思辨品质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这样说:“熟知并非真知。”数学思辨,不仅要引导学生对陌生的数学知识(未知数学知识)进行审视,更要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知识(已有数学知识)进行审视。数学知识思辨教学追求学生“思”与“辨”的积极融通。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厘清知识的本质要求,明晰数学的核心概念,领悟思辨的策略思想,追求思辨的灵动、智慧与圆融。圆融性的思辨,不仅能培育学生思辨能力,更能提升学生的思辨品质。思辨不仅仅是争鸣,也不仅仅是对一个概念的反复咀嚼、品味。思辨是一种多重视角、多重层次的审视,是对命题科学性、客观性的一种考量,是对结构科学性、合理性的一种考量。

比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这部分内容,教师需要考量的是“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等问题。相对于整数而言,分数是学生数的认知的一次扩展,尤其突出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导入:将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个?将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个?将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个?初步让学生感受、体验到已有的整数不够表示平均分的结果,因而就产生了分数。教师在引导学生借助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对折操作之后,再引导学生思辨:为什么不同形状、大小的纸都能表示相同的分数呢?为什么相同的纸却不表示相同的分数?通过这样的思辨,能让学生舍弃非本质属性,形成对分数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原来,分数的大小只与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有关,与其他的属性无关。在这里,教师从学生的认知缺口以及分数的意义的数学本质两个维度出发,通过引导学生思辨,让学生明晰知识的本质。在认识分数、判断分数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到,只要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的份数相同,所表示的分数的意义就相同,因而分数也就相同。数学思辨,促成了学生的数学化思维建构。

思辨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思辨既具有本体论的教学意义,又具有方法论的教学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以思促辨、以辨明思,让学生的思辨交融,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数学学习的不断深入,从而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责任编辑:唐丹丹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