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专业社团劳动教育现状调研

2021-11-28王瑾乔占泽陈琦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36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校

王瑾 乔占泽 陈琦

摘 要:当前我国的劳动教育存在“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问题,新时代的高校育人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认识到高校劳动教育在高校学生全面发展、高校专业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利用高校专业社团在劳动技能的培训、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工匠精神的培育等方面的优势,针对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形式单一、成效不显著等问题,从“教劳融合”“劳技结合”“劳有所为”和“劳有所获”四个方面,构建“四位一体”的专业社团劳动育人模式。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专业社团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6.039

我国一贯重视对学生的勞动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颁布多项劳动教育政策,随着劳动教育的开展,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当前,我国的劳动教育尚存在“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问题,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观念功利化、劳动技能缺失。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面阐述教育方针中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1 高校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

劳动教育指的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劳动实践,不仅仅是局限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而且更加强调精神层次上的劳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随着国家对高校劳育、美育等方面的重视,高校育人工作要充分把握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1.1 劳动教育是高校学生端正劳动观的现实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在弱化,学生从小受到的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劳动教育越来越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娱乐综艺等传媒行业的飞速发展,学生受到“一夜成名”“流量经济”等现象影响,劳动价值观呈现出一种急功近利、不踏实、不成熟的倾向。高校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加强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是端正劳动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1.2 劳动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高校肩负着“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历史使命,新时代对高校培养的人才的要求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高校劳动教育的任务是要让学生明确“我能做什么”的劳动意识的认知,“我该怎么做”的劳动技能的认知以及“我怎么能做得好”的劳动精神的认知。具备劳动意识的学生能够主动求学、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积极就业;具备劳动技能认知的学生能够磨炼技能,增加实践锻炼计划;具备劳动精神认知的学生能够在岗位上精益求精,锻造工匠精神,成为行业精英。

1.3 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转型改革的现实需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即《职教20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教20条》的关键词是转型,即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要从普通教育转向类型教育。我国致力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需要数量充足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近两年来,职业教育肩负着传承技术技能、培养多样化人才职能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育转型改革必须要加强劳动教育,探索培养具备劳动素养和劳动信仰的人才。

2 高校专业社团开展劳动教育的优势

高校专业社团是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基础成立的学生团体,立足于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专业技能的培训和专业素养的培育,专业社团具有自发、自主和自治等特点。学生自发参加,学生自主活动,学生自我管理,这些特点对于劳动教育有很大的优势。将高校劳动教育与高校专业社团建设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学生加入社团的兴趣优势,在社团成长的项目优势,以及离开社团的影响优势,可以将劳动教育的理念、价值观深植到学生育人过程中。

2.1 入社团,社团成员的兴趣优势

大学生加入专业社团绝不大部分都是对专业的兴趣,因此在专业社团中,通过合理的引导,必然能够形成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将劳动意识融入社团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客观认知自己的专业,培养对专业的兴趣和热爱,从而明确劳动意识,树立积极的劳动观,让学生明确“我能做什么”。

2.2 在社团,社团培养的项目优势

高校专业社团以实践项目为基础,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在专业社团的成长过程中,不仅可以接触到企业的实际项目,同时可以参与到不同岗位的职位磨炼中,项目实操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去消化吸收,更能让学生加深对专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明确“我该怎么做”的劳动技能认知,坚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决心。

2.3 出社团,社团成果的影响优势

以项目运营为核心的专业社团,在运营项目的实践中,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创新创业的孵化项目、研究课题,这些成果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等各大赛事中。大赛的磨炼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我怎么能做得好”,激发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精益求精,锻造工匠精神,成为未来行业精英。

3 高校专业社团劳动教育的现状

3.1 高校专业社团劳动教育制度不健全,缺乏系统的规划

高校专业社团对劳动教育的认知还不够成熟,没有形成健全的劳动教育制度,对专业社团的劳动教育规划缺乏系统的谋划。从人员上来说,高校专业社团不仅缺少专业指导老师,同时缺少对指导老师的政策支持,导致指导老师没有办法全身心投入社团劳动教育指导中来;其次,高校专业社团缺乏系统谋划,社团成员的成长路径缺失,导致社团成员流失严重,劳动教育培养出现断层。从活动策划上来说,高校专业社团的活动策划没有遵循劳动教育的基本规律,没有将学生专业学习进程与社团实践结合在一起,“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壁垒没有打通,造成劳动教育对接程度不足,消磨学生劳动教育的积极性。

3.2 高校专业社团劳动教育资源不足,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高校专业社团在校企合作方面深度不足,开展劳动教育的企业资源不足,導致专业社团开展劳动教育的形式单一,学生实践操作不足,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教育改革转变过程中,强调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将企业资源整合成高校专业建设的平台。但是专业社团校企合作的方式还比较单一,对S高校专业社团进行调研,其中只有80%的社团有长期合作的企业,合作形式重要以参观企业和讲座形式,只有20%的社团有深度合作的企业,能够承接企业的运营项目。由于劳动教育资源不足,所以社团人才流失严重,未能形成“比学赶帮超”和“传帮带”的氛围,人才短板明显。

3.3 高校专业社团劳动教育成效不足,学生接受劳动教育与实际成长不同步

笔者从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观四个方面对S高校的专业社团劳动教育成效进行调研。劳动意识方面,84%的学生反应,参加专业社团帮助他们加深了本专业的认知,通过专业研讨、企业参观、专题讲座等活动,让他们对于自己“未来要做什么”有了一个认知;劳动技能方面,45%的学生反应,参加专业技能大赛的训练,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明确了岗位目标,提高了他们对未来从业岗位的自信心,30%反映专业技能大赛的训练,由于设备有限,训练机会不足,成效不显著,25%的学生反应在训练方面缺少专业指导,因此成长空间不明显;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观方面,仅有42%的同学表示通过项目运营的实操,增强对行业和岗位的认可度,树立了积极向上的劳动价值观。

4 高校专业社团开展劳动教育的对策

针对高校专业社团目前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应该从制度、资源和形式三个方面进行完善。制度方面,应该尽快完善高校劳动教育制度的设计,将专业社团的劳动教育制度设计放在先行位置,将课程改革、赛事改革、人才培养改革和校企合作融会贯通,打破劳动教育“四堵墙”,让专业社团劳动教育的开展有政策支持,有人员基础,有资源配备,为创新劳动教育提供前提;资源方面,要改革高校专业社团校企合作模式,搭建优质校企合作资源,以智慧企业为合作目标,提供企业导师指导,企业项目实操,企业实习机会,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为校企共同育人打开通道,为企业提供优质人才,为高校培养高质量毕业生;形式方面,要大胆创新,通过人才培养机制、活动策划、技能训练方式和社会实践四个方面去创新,从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观进行劳动育人,最终在此基础上创新以“教劳融合”的教育认知端口、“劳技结合”的有效培养端口、“劳有所为”的实践体验端口和“劳有所获”的成果反馈端口,“四位一体”的专业社团劳动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姜保周,潘洪珍.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9,41(03):69-72.

[2]王苇,蒋玮荻.劳动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与策略研究[J].智库时代,2020,(10):235-236.

[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1).

[4]姜大源.为什么强调职教是一种教育类型[DB/OL].http://edu.people.com.cn/n1/2019/0312/c1053-30971100.html.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高校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