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儿童立场,构建生活德育课堂

2021-11-22桑小红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儿童立场道德与法治

桑小红

[摘 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了解学生,把握学情,因材施教;基于渗透生活逻辑设计教学环节,导入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能力;基于落实行为准则进行教学评价,促进教学、学用、知行的统一,从而践行聚焦儿童立场、构建生活德育这一课程理念。

[關键词]道德与法治;儿童立场;生活德育

[中图分类号] G623.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3-0064-02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必须以深入了解儿童为基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和社区的状况等基础上进行。”《我们小点儿声》是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最后一课,这单元的教育主题是“共有共享”,聚焦学生良好公共生活素养的培养。这一课教学,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在公共场所自觉维护声音文明的责任感。在执教此课时,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聚焦儿童立场、构建生活德育这一课程理念。

一、目标定位: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目标是建构一堂好课的第一要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在把握好儿童立场的前提下确定教学目标,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准确度。教学《我们小点儿声》一课,笔者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积极创设儿童自主进行道德学习的情境,制定了三个呈螺旋式上升的教学目标:一是认知目标,观察生活现象,启发儿童意识到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不影响他人是文明的表现;二是技能目标,通过开展模拟操练和情境辨析,帮助儿童掌握一些控制自身音量和提醒他人控制音量的方法;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儿童知道在公共场所要轻声说话,不打扰他人,并养成声音文明的习惯。这三个教学目标是在充分了解、理解和尊重儿童的基础上制定的。

1.了解学生,把握学情

课前,笔者针对二年级学生在公共场所小点声的行为习惯养成程度,进行问卷式和访谈式调查,涉及以下内容:为什么在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你会合理地控制自己的音量吗?你关注过公共场所静音的标志吗?经过调研,笔者了解到有76.3%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打扰他人的意识;有34.6%的学生对在公共场所要小点儿声这一行为举止的落实随意性比较大,没有养成习惯;有37%的学生从来没有关注过公共场所静音的标志。从该调研可知,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在公共场所小点儿声的责任意识。

2.理解学生,关注效果

为什么学生对小点儿声这一行为习惯落实不到位呢?关注现象背后的原因,就会发现不能单纯地认为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比较弱,在公共场所会不由自主地大声喧哗,而教师只要进行简单的说教,向学生强调不大声喧哗就能解决问题。其实,课前的调研恰恰反映出了学生对小点儿声是一种不打扰他人的文明习惯理解得并不深刻,再加上学生受家庭教育、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很好地践行小点儿声这一行为。在理解了儿童所处环境的基础上,教师教学这一课时不能仅仅关注这节课的效果,必须关注如何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小点儿声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学生在生活中涵养德行。

3.尊重学生,因材施教

教学要以人为本,就必须在尊重儿童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探究,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同某种价值观,进行自主的道德学习。如在“小小调音师”教学环节,教材上只有几幅如何降低教室噪音的插图。笔者根据课前的调查已经知道学生对什么场合使用什么样的音量以及如何降低音量并没有十分清晰的认识,因此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同类的教学活动,如引导学生根据音量分级表对照平时说话的音量进行分类,使学生明白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音量;运用情境辨析与模拟操练,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如何根据不同的场合调节音量,并养成习惯。

二、教学环节:注重渗透生活逻辑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注重整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聚焦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与需要,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教育主题和活动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脚手架”,帮助他们从容地面对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构建起有道德的生活,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这一课的教学一直将渗透生活逻辑贯穿始终。

1.导入生活,激发兴趣

以生活现象、生活素材为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体呈现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现象,为课堂导入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生活,引起共鸣,泛起思维涟漪,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感受嘈杂的环境给人带来的不悦,课前笔者抓拍了学生课间站队时吵闹的视频,以校园生活的真实场景唤醒学生的回忆,让学生感知嘈杂环境对人的不良影响,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对课程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2.分析生活,收获知识

分析生活,就是要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逐步展开教学。如教学《我们小点儿声》时,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自觉的生活反思意识,笔者通过各种典型活动的设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敏感性和能力。如适当补充分贝仪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噪声的危害;通过音量分级表,让学生明白在不同场合要用不同的音量来说话。声音大小没有好坏之分,用对了场合就是好的声音。这些活动的设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回归生活,提升能力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只有当教育回归生活,才有可能提高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所以每个教学环节的内容都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再现生活情景。如通过合作讨论调控音量的办法,使学生学习如何在校园内做到小点儿声;适当补充法律知识,鼓励学生知行合一。在“情境剧场来辨析”环节,笔者通过创设常见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演一演、帮一帮中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进一步学习如何根据不同的场合调节音量,养成习惯,实现知行统一。

三、教学评价:落实到行为准则上

课堂教学应让生活走进课堂,引导学生不断体悟其经验和意义;再从课堂走向生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最终达到让美好的道德理智指导生活、让纯洁的道德情感滋润生活的目的。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既要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又要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如《我们小点儿声》这课在教学评价设计上注重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评价的结合,以此对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做一个全面的监测与评估。

1.短期评价,教学统一

针对每一次教学活动制定相应的短期教学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教学预期效果的实现程度、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情况以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核心素养生成状态等,将教和学统一起来。短期评价的目标指向学生是否学会了一些控制自身音量和提醒他人控制音量的方法,因此教师可设计“如何降低教室里的噪音”等最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活动来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中期评价,学用统一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有道德地生活,实现学用统一,即把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习结合起来,着眼于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生年龄小,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要经历一个理解运用、不断强化的过程。于是,笔者设计把学生小点儿声的行为养成和学校“创建声音文明”的主题教育周以及日常行为规范检查结合起来的中期评价,引导学生在教室、校园以及其他公共场所做到小点儿声。

3.长期评价,知行统一

对道德与法治课而言,在课堂上学习到了相关知识,并不代表学生能运用学到的知识来正确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題。以《我们小点儿声》教学为例,学习该课程后并不代表学生养成了在公共场所不大声说话的习惯。要真正形成一个好习惯,还需要学生在生活中长期自主探究。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尝试和体验,笔者设计了长期的评价指标:制定家庭小点儿声评价表,让整个家庭成员积极参与进来;开展社区共建声音文明活动,将小点儿声的好习惯转化成一种社会行为。这些活动的开展也是对单元教育主题“共有和共享”的深化与落实。

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就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设身处地地选择教学的内容和范例,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容地面对生活、适应社会,使他们健康、快乐、有责任地生活。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儿童立场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让“手中的画”更美
儿童立场——英语活动课应从这里出发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走进“童画世界”:触摸美术教育的风景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