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阅读起步阶段语文要素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2021-10-16王晓露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实践活动小学语文

王晓露

摘 要 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阅读学习的起步阶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为低年级阅读起步阶段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低年级阅读起步阶段教学应该着重于阅读能力的培养。针对如何提升阅读能力,更好落实语文要素,以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的《青蛙写诗》阅读教学为例进行探究,提出基于多维融合视角,更好落实语文要素的教学对策,具体可采用:任务驱动和激发兴趣相融合,识字方式和阅读学习相融合,情境创设和体验感悟相融合,愉快朗读和积极体悟相融合等手段,进而设计实践活动,并实现能力的转化,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中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语文要素 阅读起步 多维融合 实践活动

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阅读学习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阅读对学生终身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在日常教学中,存在有的教师不够重视,认为低年级文本浅显,教学策略单一;有的教师教学目标模糊,重课文内容梳理,轻阅读能力培养等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第一学段应该关注“激发阅读的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流畅朗读的练习”“基本阅读方法和策略的学习”等方面[1]。这为低年级阅读起步阶段教学指明了方向,即阅读起步阶段应该着重于阅读基础能力的培养,立足学段目标,聚焦语文要素,运用灵活多样的多维融合教学策略。如何着眼低年级阅读能力的发展,落实语文要素,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融合教学策略。以下笔者以一年级上册的《青蛙写诗》阅读教学为例,进行阅读起步阶段语文要素教学的探究。

一、统观整体编排,锁定语文要素

统编教科书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编排体例。低年级虽没有像中高年级的教科书有一目了然的单元导读页,但其将每课的语文知识以文中泡泡框,课后练习题,园地字词句运用等形式分散安排和呈现。这通常被称为“助学系统”,解读这些“助学系统”是确定单元语文要素的重要依据。教学时要从单元整体出发,结合全册和单元进行文本解读,主动对接“助学系统”,将隐形的语文要素分解成显性的教学目标,逐一进行有效落实。

(一)从单元整体上把握语文要素

第一册第六单元课文《青蛙写诗》是张秋生写的一首儿童诗,虽是第六单元,但这个单元是学生学习拼音后的第二个课文单元。这个单元围绕“想象”主题编排。作者生动地描绘了青蛙在下雨天“呱呱”地如作诗一样鸣叫的情景,形象地将小蝌蚪、水泡泡和一串水珠比作了诗歌中的逗号、句号、省略号,读来让人浮想联翩。文本十分优质,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发挥想象。文本一旦被编入教材,就有了它特定的教学价值,因此要以整体上来对待单元编排,即全单元共四课,均有“学习把句子读正确、通顺,朗读课文”的要求。从课一“读准字音”到课二“背诵课文”到课四《雨点儿》出现了“分角色朗读”,说明这个单元重视朗读基本功的训练。同时单元课文中出现的丰富的句子,提供学习范本。因此,可将“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逗号、句号”作为单元需要落实的阅读要素。

(二)以“助学系统”来确定语文要素

再看《青蛙写诗》一课的“助学系统”,课后题1“说一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 这是教材对学生训练提取信息的能力,在后面的多篇课文里都有类似编排。课后题2“青蛙写的诗里有逗号和句号,请你圈出来。”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更直指逗号、句号等标点的学习。基于教材的助学系统的分析,可见,本课除了识字写字、朗读培养等常规目标外,要确定的要素目标有:一是认识逗号、句号和省略号的样子,初步感受它们在句子中的停顿作用。二是了解青蛙写诗都有谁来帮忙,进行信息提取,初步建立整体感知。可以看出在教学目标中,目标一属语文基础知识,目标二是阅读基本方法的学习。只有巩固了语文基础知识,才能为流畅的阅读铺路;习得方法,才能为阅读理解文本打牢基础。

二、采用多维融合策略,更好落实语文要素

确定好语文要素后,需要搭建台阶,助力学生奔向终点。低年级阅读起步阶段,应从“识字能力”“朗读能力”“表达能力”等多部分的整合中推进,力求形式多样丰富。围绕着朗读背诵、识字写字、理解内容、积累运用、拓展实践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化教学设计,可以进行四方面的融合:

(一)任务驱动和激发兴趣相融合

低年级学生特定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力主要由不集中、不稳定向集中、持久的方向发展。且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具体、直观、新鲜的事物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所以,注重课程的趣味性,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是提升低年级学生阅读学习效果的先决条件。课堂上以学生喜欢的活动为媒介引领他们走进任务链,引导其从已知走向未知,形成主动探索的意识。在《青蛙写诗》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在拼音单元、识字单元学习了不少的童谣儿歌,这样教学中可以调动、联系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设以赛诗会活动,以诗歌背诵比赛为开场进行师生互动,复习儿歌“小溪流说话,哗哗,哗哗……”引导学生演一演,通过互动可以把学生带入学习氛围,同时在表演中充分利用儿歌中象声词,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使学生在快乐中投入学习。这样,教师就在教学设计中结合诗歌的文本特点,以赛诗会的形式层级递进地创设大情境,开展争当背诗达人、诵读达人到写诗达人的系列活动,让学生始终置身在快乐的学习活动中,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样的规则性活动贯穿了整个课堂,营造了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符合低学段学生的学习认知特征。

(二)识字方式和阅读学习相融合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學段的教学重点[2]9。纵观低年级阅读课堂,有的教学把识字写字脱离文本语境独立处理,占主要篇幅,挤占课堂。这就为了识字而识字,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无益。识字又为阅读起步扫清障碍,如果割裂了语境材料,汉字学习就显得孤立机械。那么,教学中就要从低年级常态随文和集中的识字途径出发,精心设计识字教学环节。实现在阅读中识字,以识字促阅读。例如《青蛙写诗》中“雨”字的学习,根据生字在文中的出现情况,可以设计词串识字。初读课文时安排读第一组词串:“下雨”“我们”“可以”,顺势进行练习说话“下雨了,我们可以干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观看“雨”字的微课,通过了解“雨”字的演变过程,掌握“雨”字的书写。第二组词串读词语“雨点儿”“淅沥沥”“沙啦啦”,引导学生读出并体会下小雨,下大雨时雨点儿轻柔和欢快的不同,最后引出课文第一小节的学习。同上,《青蛙写诗》生字“当”的学习,又可以用“当”的识字设计串连文本,梳理全文内容,直指文脉。这样把想象和表达、识字和阅读进行融合,让单项学习向综合性学习转化。

(三)情境创设和体验感悟相融合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低年级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体会抽象文字的内涵,“角色体验”是打通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通道。创设情境中角色定位,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这有助于其感悟体会。例如,在学习课文2至4小节,学生要联结逗号和小蝌蚪、句号和水泡泡、省略号和一串水珠形态上的相似点,从而记住逗号、句号、省略号并能写出它们。教学中就以角色体验开展活动,让学生扮演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老师扮演青蛙,在情境活动中师生角色进行对话,通过朗读感悟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的热情自信,开展融合语言表达“为什么要给我当逗号(句号、省略号)?”,学生在想象表达中联结了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和逗号、句号和省略号的相似外形,进而识记它们。

(四)愉快朗读和积极体悟相融合

诗歌语言精炼,适合诵读。诗歌的长短句具有鲜明的节奏,有强弱韵律的音乐感,这样的儿童诗诵读起来充满乐趣。在阅读起步阶段要培养学生诗歌朗读的“体式感”,即注重诗歌语言的音律美。《青蛙写诗》语言富有情趣,很好的体现了儿童眼睛里的奇妙场景。因此教学中设计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同时,通过朗读,让学生想象,结合生活经验,可以让学生移情,让学生的体验和诗人的情感更好地交织在一起。当学生有感受有体悟之后再朗读,味道就不一样了。他们会越来越喜欢上朗读,由内而外地欣喜,也自然走进了文本。

三、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实现语文要素到语文能力转化

语文要素不仅要落实,最终还要转化为语文能力。精心设计言语实践活动是实现转化的渠道[3]。“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2]1通过设计合适的实践活动,增加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学生才能更好积累和提升能力,才能形成语文素养。

(一)实践活动中接收知识

《青蛙写诗》一课中编排逗号和句号的学习,而在紧接的课文《雨点儿》的课后练习题中又有长句的朗读和断句训练,再次进行逗号、句号作用的强化训练。可见,进行逗号和句号的形态识别、作用识别是《青蛙写诗》一课实现的教学目标,这些要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教学时可以设计适合一年级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在完成初步感受逗号、句号和省略号的用法的教学目标基础上,可以根据学情,设计让学生试读由14个“呱”字排列成的没有标点符号的诗,再利用句号、逗号贴板为诗加上适合的标点符号,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并回答:“改前的诗和改后的诗有什么不一样?你喜欢哪一首?为什么?”等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对比学习、实践体验中感受了标点符号的用处,学习并体会到标点符号的用法。

(二)发展思维中提升素养

教学中,可利用小黑板可以挪动的灵活性,让学生来摆一摆并提问,“你还想怎么改青蛙的诗?会怎么读呢?”在活动中学生贴一贴、摆一摆、读一读、演一演,使学生既得到训练,也由此创设富有低年级特色、活泼灵动的课堂;繼而开展“争当小诗人”活动,让学生积极想象表达“青蛙的诗里好像在说什么?你能当小诗人来翻译青蛙的诗吗?”等问题,学生通过想象,进行表达,进行了诗化的言语运用,进入一个自创的言语场,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尽情放飞诗情,并发展了思维能力。学生在亲身参与活动中,增加获得感,也获得听说读写的训练,从而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机。只有强调了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了语文的能力,提升语文的素养。[4]

阅读起步阶段可谓“万事开头”,虽然是“百业待兴”但却是“意义深远”。低年级阅读教学只要领会统编教材的编排意图,在统编教材的整体体例安排基础上,从“学段目标”“语文要素”“实践活动”“能力培养”等方面入手,采用多维融合的教学对策,合力发展,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参 考 文 献]

[1]曹爱卫.低年级语文这样教[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4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黄欣芳,傅登顺.目标导航 问题开道 要素转化:统编语文教材阅读单元教学构想[J].语文建设,2020(16):63-67.

[4]薛子涵.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其培养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62-65.

(责任编辑:武 亮)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实践活动小学语文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