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文体特点而教 显民间故事魅力

2021-10-16叶枚举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教学价值统编教材

叶枚举

摘 要 民间故事在现行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数量,大多安排在二、三学段,这类课文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生动感人。因此,我们可以从“品味语言,把握故事特点;复述故事,讲出传奇色彩;拓展阅读,感悟文化魅力”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民间故事独有的魅力。

关键词 统编教材 民间故事 教学价值 教学策略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故事是一种口口相传的文学形式,它的内容浅显易懂[1],同时,民间故事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文体,其具有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富有生活气息,情节生动感人,读起来给人温暖和感动的特点。目前,在统编教材中,民间故事类的课文占有一定的数量,而且大多安排在二、三学段,如《漏》《枣核》《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等。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此类课文时,只是简单地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内容,简单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缺乏对文体特点的整体把握和对学生概括复述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其文化价值的深入挖掘和拓展,这样的教学,没有从根本上立足学生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即强化言语实践,更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这类文本应有的“教学价值”。那么,民间故事类课文应该怎样教,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言语实践,促进其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呢?下面,笔者结合统编教材民间故事类课文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品读故事,把握文体特点

民间故事情节生动,可读性强。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可以通过品读、比较、品析,整体把握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

(一)感受充满神奇的人物形象

民间故事之所以能一直流传至今,一个重要原因是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因此,教学民间故事类课文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让故事中的人物走进学生的内心。

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这篇课文中的“人物”众多,有牛郎、织女、王母娘娘、老牛、喜鹊(故事中的老牛和喜鹊不仅具备人特有的特点,而且老牛在故事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同样可以把它们认定为人物)。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人物进行分析,如对于“老牛”这个人物,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它的“奇特”之处。学生品读相关语句后,就会发现老牛的“奇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老牛会像人一样说话。因为他能告诉牛郎,织女何时会下凡。二是,老牛能够预知未来的事情。因为他知道牛郎会遇上织女,也知道王母娘娘是不会放过织女的。三是,牛皮披在人身上就会飞起来。因为牛郎披上牛皮后,就能飞上天去追织女了。可以说,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这样一番解读后,民间故事的神奇人物形象便会在学生心中变得清晰起来了。

(二)把握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民间故事之所以能永久传诵、拨动读者的心,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故事中的情节一波三折。因此,教學民间故事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在读懂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发现表现手法即表达形式上的特点。

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枣核》这篇课文,教师就可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故事情节:一户人家成天盼着要个小孩(结果如何?)——枣核不见长大(枣核会怎么安慰父母?)——庄稼人纳不上粮,衙役牵走牛、驴(枣核怎么做?)——枣核把牲口赶回村子(官府怎么做?)——铁链绑住枣核(县官怎么做?)——县官让人打枣核(枣核怎么做?)——枣核蹦来跳去(结果如何?)——县官的牙被打掉(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这样,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和启发下,就能从中体会到一波三折的情节设置,更深层次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同时,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学会一波三折的故事表现手法,为今后阅读民间故事、学习民间故事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撑。

(三)品味平中有奇的文本语言

民间故事的语言大多比较平实,少有唯美煽情的语言。但只要细细咀嚼,很多语言还是很精彩的,值得回味。

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漏》这篇课文,是由陈清漳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整个故事的语言比较平实,没有优美的语句,但细细揣摩,我们就会发现有些语句还是比较精彩的。如“老虎吓得浑身发抖,贼听得腿脚发软。贼心里害怕,脚下一滑,扑通从屋顶的窟窿里跌下来,正巧摔到虎背上。”这段文字对老虎和贼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可谓生动传神,从“浑身发抖”“腿脚发软”“脚下一滑”“跌下来”等词语中,我们就能感受到老虎和贼的紧张与害怕,自然也会深深地牵动着读者的心弦,更会为他们的安危深感不安。又如“老虎正走着……心想:‘漏又来了,这下我可活不成了!”这句话,对老虎语言的描写同样细致入微,从“这下我可活不成了”这个短语中,我们更能深切体会到老虎害怕到了极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抓住故事中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细细体味,用心感受民间故事语言的精妙。

二、复述故事,讲出传奇色彩

民间故事类课文虽然大多篇幅较长,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非常明显,是训练学生概括和复述能力的极好范本。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复述民间故事,讲出故事的味道,感受故事的魅力。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这篇课文,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复述故事。

(一)简要复述故事

复述是学生需要训练的重要语文能力,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可引导学生多读民间故事,培养听故事、讲故事的能力,从而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

第一,分层尝试复述。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足学生自由阅读故事的时间,并根据故事条理尝试把故事分成五个部分,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每一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小白蛇被老鹰抓住,情况万分危急,海力布搭箭开弓,救下小白蛇;第二部分,小白蛇要酬谢海力布的救命之恩,让他从龙王口中要到宝石;第三部分,海力布借助宝石从动物口中听到村里告急的消息;第四部分,海力布劝说村民离开村庄,村民不听劝告,海力布只好说出实情;第五部分,海力布说出实情后变成一块石头,村民含泪离开,都得救了。

第二,运用词语复述。让学生用四字词语进一步提炼五个部分的内容,再让他们复述故事。如第一部分,可以用四字词语提炼为“白蛇遇险,搭箭相救”。于是,学生就可以按照这样的范例提炼其他四部分,只要内容准确,说法可以不一样。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致围绕“酬谢报恩,获得宝石—鸟口得知,村里告急—力劝离开,村民不听—变成石头,含泪离开”进行尝试复述训练。

第三,全文详细复述。学生在梳理了每一部分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进行全文详细复述。如第一部分内容可以这样复述:有一天,海力布到深山里打猎,看到一只老鹰抓着一条小白蛇从头上飞过,情况万分危急,海力布赶紧搭箭开弓,救下小白蛇”。接着,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一范例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部分练习复述;最后,再让学生按故事发展的顺序把每一部分连起来进行全文复述。这样的复述,从部分到全文,从简单到详细,由容易到复杂,循序渐进,促使学生的复述能力得以提高。

(二)创造复述故事

直白的复述故事会使听者昏昏欲睡,有变化的复述故事才能打动人、吸引人。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故事情节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创编,加上一些拟声词,配上一些动画音效,把民间故事讲得有声有色,让人身临其境。

如《猎人海力布》这篇课文中的“半夜里,只听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大山崩塌了,洪水涌了出来,把他们住的村子淹没了”这句话,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复述:“这么夸张的情节怎么才能讲出味道来呢?”有的学生说:“我觉得这句话可以配上拟声词,更能表现出故事的夸张味道。”于是,笔者接着引导学生:“不错,配上拟声词可以让听众有一种现场感。那你们说说哪些地方可以配上拟声词呢?”有的学生说:“在‘巨响的后面可以配音‘轰隆隆。”有的学生说:“在‘大山后面可以配音‘咔嚓嚓。”有的学生说:“在‘洪水后面可以配音‘哗啦啦。”……这样复述故事,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在看动画片一样。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故事情节的空白点,创造性复述故事,让听众身临其境。

三、拓展阅读,感悟文化魅力

民间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和民族历史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从整体上把握民间故事的文化价值,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一)由一篇走向全书

温儒敏教授说过:“现在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學生读书少、不读书。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如果光是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那么无论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2]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阅读好书,并最终爱上课外阅读。

如教完《牛郎织女》这篇课文后,学生只能从课文中简单了解到牛郎与织女结为夫妻,后来织女被王母娘娘带回天庭,最后他们在喜鹊的帮助下鹊桥相会。至于其他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学生仍然了解得不多。这时候,教师就可以推荐学生阅读黄蓓佳整理的《牛郎织女》这本书,学生就会从书中了解到其他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如牛员外晚年得子、金牛星下凡救金郎、太白金星点化金郎等内容。这样,让学生通过对整本书表层信息的浏览,不仅初知整本书的主旨、梗概,还能诱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当然,整本书阅读教学还要依托教学情境,用心感受语言的趣味,引导学生爱上阅读,让书中的语言材料转化为语言学习的资源。

(二)从一篇走向一类

民间故事是一个民族整体文化的一部分,反映的是一些民族习俗、信仰或社会情况。因此,教学时,我们要把民间故事当成“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而不能把它们仅仅看作一篇课文,要学会以一带多,由这一篇课文引向这一类文体的学习,帮助学生真正通过“一斑”得以窥见民族文化的基因。

如教学《猎人海力布》这篇课文时,要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海力布“舍己救乡亲”的起源与变化,并出示与这一民间故事有关的诗句、典故,让学生更加全面理解“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舍小家顾大家”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接着,教师可以补充另外三则有关“舍小家顾大家”的民间故事《廪君和盐水姑娘的故事》《大禹治水》《八仙过海》,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探究故事的主题、表达的情感、人物的形象,从整体上把握民间故事所包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

总之,民间故事源于古代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是对大自然的观察、对价值追求的体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3]。我们要将民间故事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让学生从民间故事的学习中感受到民间故事独有的魅力。

[参 考 文 献]

[1]周海燕.讲出民间故事的味道:例谈《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J].小学语文教师,2016(7-8):50-52.

[2]温儒敏.如何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小学语文,2017(7-8):25-32.

[3]金星.理解与传承:挖掘民间故事的“韵”:以《猎人海力布》为例[J].福建教育(小学版),2020(7):36-38.

(责任编辑:武 亮)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教学价值统编教材
让民间故事成为培养幼儿文学想象力的沃土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的思考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工体课教学价值对比研究
科研反哺教学在EDA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哪双是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