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2016-11-15陈才永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6年9期
关键词:实践活动体验过程

陈才永

【摘 要】让学生进行体验,不但有助于学生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同时学生通过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性学习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的内心感悟。

【关键词】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经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因而,体验性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通过体验与感受(体会),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一、提供材料,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教材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了生动、有趣、丰富的素材,但仅靠教材静止不动的画面展开学习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提供更多“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营造生动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过程。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如:在教学生认识钟面时,有一位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每人设计一个“钟面”,于是,全班同学回家后纷纷行动起来,用纸壳、图画纸等材料,仿照自家的钟面制作起来,有不懂的地方请家长辅助制作。学生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结果在正式上钟面这一课时,就显得很轻松了,原本感觉很难接受的知识,学生对答如流,并且,还向老师提出了许多超出本节内容的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亲身体验,学生上课时思路打开了,非常投入,热情很高,学习起来特别轻松。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课堂中,使他们的内心产生情感和需求,从而获取知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思维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具体的问题情景,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还原成学生熟悉的、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会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一点儿也不神秘。如:教学“年、月、日”的认识,选择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北京举办奥运会这一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引发学生争相表述有关“年、月、日”知识的欲望和激情,唤醒学生已储备的知识经验,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二、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儿童在动作思维上占有很大的优势,他们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有些知识不是听讲就能获得的,它必须在体验的基础上获取。要使学生体验到获取知识的过程,要求老师做到两点:一是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二是创设动手操作的条件,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中,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新授知识转化成“玩耍”活动,创造这样的氛围以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

如:《升与毫升》虽然是一节概念课,但教师不是只停留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上,而是为学生提供机会,通过让学生“玩”,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与获得过程,同时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后的评价反思,使学生始终能主动探究,真切体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建立“毫升”与“升”的观念,教师根据“儿童天生爱玩”这一特征,设计了三次让学生“玩水”的活动。第一次玩水:用针筒量一毫升水放在水杯中,手上玩一玩,说一说有什么感觉;第二次玩水:用针筒量5毫升水看一看有什么想法;第三次玩水:先估计一下,50毫升的水大概在水杯的什么位置,再倒入烧杯量一量,看谁最接近50毫升。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尽量玩,玩得很投缘,并玩出了名堂。即学生初步感知了1毫升、50毫升、500毫升、1升的实际容积的大小及1毫升与1升之间的进率关系,并把计算、换算穿插在操作之中,因此突破了教学难点,如尝试练习中2升20毫升等于多少毫升,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口答,起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中实践。利用生活经验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方式。

又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时,认识了一平方厘米后,让学生用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课桌的桌面,学生量后发现用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量,又慢又累,而且还量得不够准确。这一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了,在实际生活中,必须要有一个比平方厘米更大的面积单位才行。教师顺水推舟,引导学生学习比平方厘米更大的计量单位——平方分米、平方米等知识。在实践中学生体验到面积单位的产生是实际生活的需要,在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成为有效知识。

三、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实物。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例如,学习了《元、角、分》后,让学生自己到商店购物,直接将元、角、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教学了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一下,要给一个长15米,宽10米,高2米的长方体游泳池粉刷,要刷多少平方米?学习了“年、月、日”以后,可以让学生设计一张本年度的年历表。

再如,学习了求长方形的面积后,请学生思考,要给一个长6米,宽4米的房间铺地毯,现有宽1米,宽2米,宽4米的三个规格的地毯,你选择哪一种?需要多长?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字的优越性,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在学生探究出解题方法后,利用所学的知识走进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学习了《圆的认识》的知识后,组织学生对“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作深入探讨,引导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学习了《圆柱、圆锥》这一单元后,引导学生计算沙堆、稻谷堆的体积和重量;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比例尺》后,让学生测绘学校教学楼平面图等等。在实际应用中,既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又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逐步养成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问题的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它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毕田增.新课程教学设计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实践活动体验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兴趣教学的思考
小议高中数学的兴趣教学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