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摘要策略 助力深度阅读

2021-10-16洪小蜜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洪小蜜

摘 要 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特点出发,简析“摘要”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教学中,围绕课题,巧妙摘要,学习精妙拟题;紧扣要素,恰当摘要,学习有序叙写;巧猎语词,提取摘要,学習行文思路;摘句串文,把握摘要,学习段落衔接;归纳段意,整合摘要,学习谋篇布局。巧用摘要策略,理清文章思路,学习表达秘妙,促进阅读教学走向深入,助力语文素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摘要 教学策略 深度阅读

“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是指用简洁的语言将文章的主要内容叙述出来,让读者快速把握文章主要思想的一种普适性的阅读策略。它不仅是理解概括文本的重要方法,也是让阅读迈向深入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1]。这些阐述的核心就是强调做摘要,理清文章思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巧用摘要策略,能帮助学生完成文章的检视阅读任务[2],促使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在文章重点上,忽略较为不重要的细节,且将文章各重点连结统整,形成有意义的整体叙述,增进有效的阅读理解,让学生获取深度的情感体验和明晰的逻辑思维品质。

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巧用摘要策略,理清文章思路,促进深度阅读,加强语言实践,提升思维品质呢?笔者结合小学中高年级教材与多年教学实践,整理出以下方法。

一、围绕课题,巧妙摘要,学习精妙拟题

题目是文章的旗帜。课文题目往往是课文内容的浓缩,虽然短小,传达的却是课文的主要信息。细究课文题目,不难发现:有的课题,提示了文章的主要人物,如《猎人海力布》《刷子李》;有的涵盖了主要事件,如《“诺曼底号”遇难记》《观潮》,还有的介绍了主要对象,如《白鹭》《珍珠鸟》……不管哪一种课题,都从某个角度透露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就为以课题来摘要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围绕课题,概括摘要

课题好比文章的眼睛,必须把其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围绕课题,细读课文,可以更快地把握住文本主要信息,有助于进行概括摘要。例如,对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搭石》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相机梳理,再启发学生自读思考:什么是搭石?课文围绕搭石,写了人们在做些什么?学生在自读自悟后,很快理清了文章先写了“什么是搭石”,接着写“摆搭石——走搭石——让搭石”这三个方面,围绕课题,让学生在读书中感悟,在思考中理解,使其学习自主性得到了发挥,思路得以理清,概括能力也得以提升。

(二)回扣课题,学会拟题

在学生围绕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之后,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回扣课题,学习作者拟题的方法,即围绕一样事物,将物的介绍、人的活动、情的抒发融为一体,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为题,简洁干练又富含韵味。

如此教学,循着课题,巧妙摘要,学生不仅厘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概括大意的方法,还进一步回扣课题,领悟精妙的拟题方法。这样,循着课题,握纲提领,引导学生学习阅读,领悟表达,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紧扣要素,恰当摘要,学习有序叙写

小学语文教材中记叙文占有较大比例,这类文章一般通过一件或几件事表达某一种思想感情。因此,抓事情的“三要素”,即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落实摘要、感知文章大意的策略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仅是简单地让学生紧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学生往往感觉困难,要么抓不住重点内容,要么主要概括了文章起因,常常忽视了经过和结果,要么表叙的语无伦次,没有条理等,如何解决这一困境呢?

(一)提取要素,摘要得法

紧扣要素,进行摘要,必须摒弃肤浅机械地概括主要内容的做法,实实在在地依据学生学情,解决学生摘要时的疑难困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文章脉络的梳理。

例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哪吒闹海》时,给予了我们很好的示范。他引导学生抓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并将它们概括为三句话。虽然仅是“概括成三句话”这样看似简单的要求,却因方法引领得当,使学生讲得简炼、完整、连贯,井井有条。

在教学统编教科书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时,教师也可以按此方法,学生便能很快抓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并将它们概括为三句话,即孙中山在私塾背书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大胆地向老师请教,老师帮忙解答了疑惑。如此,既给了学生依据要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又给予了适当的语言表述上的限制和指导,使学生有迹可循,恰到好处地理清了思路,把握住了文章的大意。

(二)依循要素,有序叙写

依循要素,教师还可以更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写一篇文章,记叙一件事情,可以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适时引导学生循着课文作者行文的思路,使其体悟出:记叙事情,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这几要素,便能将文章有序叙写。

阅读教学,不仅指向阅读,还应指向写作,并进一步指向文章叙写的思路。如此教学,可以引领学生从表面学习走向深入,在阅读方法习得与建构的基础上,关联习作内容,并走向对话的真实情境,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真正让阅读教学落到实处。

三、巧猎词语,提取摘要,学习行文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3]4这就告诉我们,读书时,不要忽略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深入字词、走进语句,便能找到理清思路的突破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用上了提示性的词语,以便清晰表达作者的写作思路,提示文章写作顺序,比如,时间词、方位词、顺序词、范围词,等等。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摘要这样的词语,并细细领悟;再联系上下文,便能实现提纲挈领,理清文章思路,使学生更好学习作者如何有序叙写。

(一)以时间词为点,梳理思路,描述事件

所谓“时间节点”,文章中的每个时间词,都提示着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时间要素,体会不同时段的情节,将文章整体化为部分,又从部分回归整体,深刻理解文章叙事的思路与主要内容,同时理清作者情感的变化,避免一叶障目、支离破碎的讲解、分析。

以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为例,初读时,应引导学生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然后想想,在这些时间段里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在“记得七八岁的时候”“几年后”“现在”“这些年来”这几个词语的引导下,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理清了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要继续引导学生聚焦表示时间的几个词语,纵观全文脉络,谈谈有什么发现?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纷纷发表看法:有的说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一件事;有的谈抓住几个时间点来写,凸显了作者的情感变化,更好地衬托出父母之爱;还有的认为,作者围绕“父母之爱”,选取一件事,再筛选几个时间点,描述几个小细节,这样顺序表达,值得学习等。针对以上,老师应及时肯定,并择机给予归纳总结。之后,结合单元主题习作“父母之爱”,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此法说说习作时拟选取什么事,使用哪些关键词,怎样顺序表达;接着,抓住思路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细加揣摩,自主发现,教师再相机点拨、归结总结,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整个教学过程,巧用摘要策略,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表达思路,学习并尝试运用顺序表达法,可谓一箭双雕。

(二)以方位词为线,概括画面,揣摩表达

除了紧扣时间词,方位词也不可小觑。小学中高年级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是作者思想感情与自然、人文等画面融为一体的美文,描写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教学时,我们只要紧扣地点的变换,以点带面,便可“曲径通幽”,领悟到移步换景之秘妙。

例如,教学《乡下人家》一文时,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你在乡下的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圈画出文中表示方位的词语,再将看到的每一个画面概括成简短的词组,在概括词组的过程中,老师给予两种方法的引导:1.文中写了什么、怎么样;2.用上“时间+事件”的方法概括。如此一来,学生在静思默想、交流讨论中能够很好地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提高概括语言的能力。教师再相机板书如下:

借助板书,学生很清楚地了解到作者按照空间顺序来描写。之后,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观察方位词在文中的作用与位置。学生很快了解了按空间顺序写作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方位词放在段中的不同位置使用时的灵动、自然。如此,移步换景,能更好捕捉特点,寻找角度。思路清晰,文章的表达规律、表达效果一览无遗,让学生心领神会。如此教学,不仅仅停留在了解文本的浅阅读,还实现走入学习阅读方法、表达方式的深度阅读,实现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四、摘句串文,把握摘要,学习段落衔接

叶圣陶先生在《评〈读和写〉》,兼论读和写的关系》一文中指出:“希望大家练习读和写的时候,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下一句跟上一句怎么连上的,后一段跟前一段怎么连上的,某一句跟前面哪一句有关系,某几段从前面哪一段分派出来的,诸如此类,全部辨一辨、想一想,这就是所谓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的具體办法。”[3]393-401可见,在阅读中,关注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是理清文章思路的办法,是把握主要内容的途径,也是阅读教学的一个突破口,有利于学生深度阅读,促进阅读能力的形成。

(一)抓重点句,形成摘要

以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为例,本文在文章构段方面极富特色——前几段都是总分的结构,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做:

第一步: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找出概括描写秋天的雨的句子。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

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二)诵读对照,学习衔接

第二步:引导学生与课文对照,一遍遍地诵读,谈谈发现了什么。

在比照、诵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体会到这五句话连起来就像一首小诗,一首赞美秋天的诗;有的发现了每一句话就是每段的首句,每段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这一重点句也体现了段落间的衔接;还有的发现了最后一句是对全文的总结。

第三步,品读五句话,感受段首每一句话表达的异同,并仿照写一写《秋天的风》。

探究和使用摘要策略,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摘句串文”,引导学生在朗读、比照中发现构段规律、衔接技巧,并借以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从而轻松地理清文脉,同时为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奠定情感的基础,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积累、运用富有意蕴美的散文语言的热情,实现了朗读与理性、感性的完美结合,摘要与阅读、写作的比翼齐飞。

五、归纳段意,整合摘要,学习谋篇布局

段落是篇章的基本组成单元。立足文本,归纳每一段的段意,再合理取舍,适当整合,就能合理摘要,进一步体会谋篇布局的要领,也能促进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升、阅读的深入。

(一)归纳段意,整合要点

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提到: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其中“提其要”“钩其玄”指的是阅读文章要提取它的要点,探索它的旨意[4]。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提取并综合起来,加以整理,就能梳理文章脉络,概括出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说明文《鲸》,该文每一个自然段相对完整地介绍了“鲸”某一方面的特点,教学时,引导学生默读每一个自然段,将每个自然段归纳成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即大、哺乳动物、种类、进食、肺呼吸等,让学生在静思默想、圈画批注中把长文读短,把握每个自然段的要点。在归纳段意,提取、整合要点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依据文本特点,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些段落甚至可以暂时舍去。这样,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效提取段落要点,才能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罗列要点,布局谋篇

在梳理出要点后,教师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聚焦要点,思考以下问题:文章为什么按照这样的顺序叙写要点?如此安排的依据是什么?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说明文写作要先罗列要点,将要点合理分类,有序组织,再展开叙写。明确要义之后,可当堂让学生围绕一样事物,罗列要点,形成提纲,适当练笔。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层次逻辑,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还深入体会到表达的精妙之处。如特级教师肖俊宇所言“说明性文章一般是抓住要点,分类叙述的,要点与要点间的组织,类别与类别间的安排,就是此类文体的思路,必须引导学生领悟、实践。”[5]

总之,巧用摘要,理清文章思路的策略的基本前提是把握语文要素,作到因文而异,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如此便可把脉文章结构,走进作者内心世界,接近作者意趣,进而实现层进式、沉浸式的深度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阅读思维,陶冶思想情操,获得文化浸润[6]。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

[2]莫提默·J.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1-34.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4]陈新福.变回答式为表达式:课后习题的言语重构:以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上册为例[J].福建教育,2020(40):32-34.

[5]肖俊宇.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J].小学教学研究,2010(4):11-13.

[6]郭元祥.深度教学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39-42.

(责任编辑:武 亮)

猜你喜欢

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戴着镣铐起舞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多元化引导促学生深度阅读的研究